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集微表层水,使用自行研制滚轮式取样器,能有效地采集微表层水50-100μm厚度。调查研究表明,在珠江河口微表层水中的营养盐(PO4-P、SiO3-Si、NO3-N、NO2-N、NH4-N)和有机物(POC、PON、DOC)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富集系数在1~3左右。测定有机物中DOC占重要组成部分,其中DOC占TOC的70%左右,C:N的比值从微表层到次表层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驯化活性污泥处理有机溶剂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郭长虹 《环境与开发》1999,14(1):12-13,18
利用驯化活性污泥对有机溶剂异丙醇废水进行有机物降解试验,驯化活性污泥法对该废水的处理效果表明:该有机溶剂废水的BOD.CODCr比值为0.40左右,可生化性良好;在该废水CODCr进水浓度为2000-3000mg/L范围内,CODCr去除率可达84%-85%左右,BOD5去除率可达89%-90%左右。  相似文献   

3.
天然湖水表面微层砷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建栓 《环境科学》1995,16(4):61-63
采用玻璃板表面微层水样器采集表面微层湖水,利用高效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亚砷酸盐,砷酸盐,-甲基胂酸盐(MMA)和二甲基胂酸盐(DMA)含量,并和相应表层湖水(水面下的0.5m)中相同4种不砷形态含量对比,结果表明,4种砷形态在湖水表面微层和表层中的含量分布有较大差异,表面微层水中的含量通常高于表层水,它们在湖水表面微层中具有一定的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分别为As(Ⅲ)1.66  相似文献   

4.
甲胺磷农药废水絮凝处理的生物可降解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胺磷生产排放废水COD在1-1.5×10-^4mg/L左右,经用聚合硫酸铁絮凝处理后废水COD下降12%,经紫外分光扫描,絮凝后废水与原废水相比有机物呈均匀下降趋势。在活性污泥法的生化条件下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絮凝后甲胺磷废水COD高达4000mg/L以上,仍可进生化池处理,生化过程甲胺磷降解速度快,生化周期缩短一半。  相似文献   

5.
棉浆粕生产综合废水的生化一物化处理试验表明,采用驯化活性污泥法可用效地除废水中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当浆粕废水进水CODcr,浓度1200~1800mg/L范围内,CODcr负荷1.8~2.8kg/m^3·d时,CODcr去除率可达58%~64%,BOD5去除率可达85%-89%,生化出水经投加化学混凝剂进行物化处理后。CODcr可进一步去除65%-75%左右,可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石棉制品厂正在进行的石棉成膜湿纺新工艺的中型试验中,排出的污水COD值在3000-6000mg/LCOD,排放量为345-460kg。按目前的生产水平,每天排放的废水量约为25吨左右,废水中有机物成份复杂,造成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处理石棉废水这方面的资料较少,尤其2是国内至今还没有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分析探讨了水中DBPs的重要先质-腐殖酸的臭氧机理。采用O3氧化物为生物预处理,可以提高腐殖酸的生物降解能力。实验研究表明O3氧化+生物流化床组合工艺下HA的UV-250和CODMn的去除率与单独生物相比,预臭氧化水中有机物生物解能力可提高30%左右。  相似文献   

8.
高压静电场处理污水的杀菌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压静电处理城市污水厂二沉池出水,并考察了它对污水COD、BOD、NH3-N、NO3-N、TOC和细菌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电场对有机物及氨氮没有去除能力、去有较大杀菌消毒效果,细菌去除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用Tekmar多填层吸附管连接TMP-1500空气采样采集VOCs样,然后在Tekmar6032/3000吹扫捕集系统与GC/MSD联用仪上分析,用TH-1000L型大量采样器收集TSP气溶胶样,TSP滤膜经抽提分离后,烷径和芳烃进行GC/MSD分析,了广州,香港和澳门地区大气 有机物和气溶胶可溶有机物的与成因。  相似文献   

10.
海洋微表层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微表层是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海层,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界面,许多物质如营养盐、有机物、痕量金属、微生物在海洋微表层中都有不同和蔼的富集作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微表层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大气中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上海不同功能区(工业区、商业区、学院区)大气中NMVOC的组成特点。各功能区大气中的有机物先用高分子聚合物Tenax-TA在常温下富集,再经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大气中的NMVOC有282种;工业区和商业区的NMVOC主要来自人为源,而学院区的NMVOC则来自天然源和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生物膜厚度对流化床反应器性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分析了生物膜不同厚度的情况下有机物在其中的分布以及生物膜厚度(δ=30-400μm)对生物浓度、效率因子、出水有机物浓度和有机物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当进水COD=530mg/L时,单位体积生物膜对有机物的最大降解速率为0.52kg COD/(L·d),最佳膜厚为180μ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高盐度、高氨氮肠衣废水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盐度、高氨氮肠衣废水经过简单的絮凝预处理后,进行PAC-SBR生化处理。在原水Cl ̄-,NH_3-N,CODc_r浓度分别高达9000mg/L,145mg/L和2000mg/L时,预处理CODc_r可去除30%以上。生化法取得了95%以上的NH_3-N去除率及90%左右的CODc_r去除率.脱氮效果显著,Cl ̄-对系统的生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处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理粘胶纤维生产废水的工艺,采用分步逐段的技术方法,即酸,碱废水混曝气除硫化物加碱一步沉淀法除锌的处理技术以及用新型氧化混凝剂继续处理废水的有机物CODcr,出水CODcr为50mg/L左右,CODcr平均去除率达81.37%,达到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滇池外海中TOC与CODcr的相关关系张宇(昆明市环境监测站昆明650032)总有机碳(TOC)是用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因此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cr...  相似文献   

16.
A/O~2工艺处理化纤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O2工艺处理化纤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990.0~1700mg/L,:550~188mg/L,TN:151~386mg/L,∑CN-:4.50~28.0mg/L,SCN-:550~380mg/L,AN:105~336mg/L时,各项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COD:87.2%左右,-N:97.8%左右,TN:764%左右,∑CN:98.1%左右,SCN:100%,AN:100%。本文还考查了不同浓度的∑CN-及COD对A/O2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厌-好氧交替工艺处理辽河油田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采用厌-好氧交替工艺处理适当稀释或原浓度的油田废水,进水COD360-950mg/L,COD去除率均保持在60%左右,经过厌氧UASB反应器处理后的废水,再经AAA工艺进行处理,在HRT8-12h的条件下,其COD浓度能够从350mg/L降到160-240mg/L,COD去除率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膜法对造纸黑液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对于分离时间、乳水比、油内比、废水PH值、搅拌速率等因素与COD去除率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工艺条件和LMA-1-TOA-煤油-H2SO组成的膜体系中,COD去除率可达98%左右,出水PH近中性。  相似文献   

19.
棉浆粕生产综合废水的生化—物化处理试验表明,采用驯化活性污泥法可有效地去除废水中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当浆粕废水进水CODcr浓度1200~1800mg/L范围内,CODcr负荷1.8~2.8kg/m3·d时,CODcr去除率可达58%~64%,BOD5去除率可达85%~89%。生化出水经投加化学混凝剂进行物化处理后,CODcr可进一步去除65%~75%左右,可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好氧生物处理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焦化废水采用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试验装置,考察了运行参数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归纳总结了有机物(COD)去除负荷的动力学关系,测定了各单项有机物的组成、去除率和降解常数,并测定了曝气吹脱的影响。文中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整体去除规律(COD、BOD5)和所含各单项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