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匈奴的谶歌     
“胡”与“羌”,蒙古与藏族,中原与西域,一个巨大的民族十字路口在祁连山交错一一边界的模糊,暗示着地带的游牧性。只知商旅、不懂驻牧、隔断羌胡的河西走廊,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遮蔽。筑城,通商,采石广l工业,农夫挤走骑士,阏氏盛妆已是不可再追的梦。匈奴古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一语成谶?  相似文献   

2.
正"胡"与"羌",蒙古与藏族,中原与西域,一个巨大的民族十字路口在祁连山交错——边界的模糊,暗示着地带的游牧性。只知商旅、不懂驻牧、隔断羌胡的河西走廊,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遮蔽。筑城,通商,采矿,工业,农夫挤走骑士,阏氏盛妆已是不可再追的梦。匈奴古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一语成谶?1出兰州几步之遥,挡住西去交通的,是从乌鞘岭开始渐次隆起的、那条黝黑形影勾人哀思的嶙峋山脊。它从古到今,都是一条著名的山。名字古老深奥,叫祁连山。  相似文献   

3.
余达忠 《绿叶》2013,(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对于造成生态危机和全球变暖,产业化农业难逃干系。而非产业化的小农耕作不仅是一种好的务农方式,其本身也是重农的、生态的表现,是生物多样性原则、社会公正、民主在小规模土地种植上的表现。中国需要把粮食安全的重心集中于自己所拥有的、古老的农耕文化和耕作方法资源上,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支持生态农业、小户农民和有机农耕在中国的生存和繁荣,呵护乡村文明,因为它们是生态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5.
"胡"与"羌",蒙古与藏族,中原与西域,一个巨大的民族十字路口在祁连山交错——边界的模糊,暗示着地带的游牧性。只知商旅、不懂驻牧、隔断羌胡的河西走廊,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遮蔽。筑城,通商,采矿,工业,农夫挤走骑士,阏氏盛妆已是不可再追的梦。匈奴古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一语成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7.
余达忠 《绿叶》2013,(Z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绿色文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仿佛一条由文明的兴衰构成的链条,环环相扣,永不终结。而推动文明发展的,则是时代条件的流动与变化。经历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人类进入了传统工业文明的百年辉煌。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一个世纪中。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人类的文明,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9.
耒阳地处湘南,秦时置县,素有"荆楚名区,千年古邑"之称.这里是蔡论故里,农耕文明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物华天宝,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0.
祖祖辈辈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以最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古老的游牧文明,游牧文明又以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养育了辽阔的草原和广大草原人民。经历了严酷环境考验的草原植物,阻挡着千万年的风沙,一旦被破坏,内蒙古和北方地区将加快荒漠化,面临更加干旱的威胁。记得在上小学时就学过那首描写大草原的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耳边还经常响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草原赞歌。草原的美丽和辽阔,让我无限向往,而在我去过之后,草原又成为印在我心中的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风景。现在回想起那次草原之行,依然是那么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与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历史起点,沿着不同的文明之路前行。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记得住乡愁",走出"现代化等同于城市化"的认识误区,避免城市替代乡村的西方单级城市化道路。在生态文明时代,走城市与乡村二元文明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你们好!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明,一个人要讲文明,一个单位同样有行业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既包括社会文明、发展文明,也包括文化文明。而发展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都离不开人的文明。人作为文明构成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如同一把标尺,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风貌,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3.
未来之城     
<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文明的发展之快足以让世人引以为傲,然而,车水马龙与水泥封闭了私人空间,也隔阂了敞开的心灵。灰色水泥和斑马线不是我们想要的城市,自然、低碳才是使之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步伐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大概有几个步伐最为关键:第一步是走出森林;第二步是从茹毛饮血到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发明使用火;第三步是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第四步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上述四个步伐对于人类发展都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人类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代1264年定都燕京后,为加强政治统治,在中原先进的农耕经济影响下,改变过去“逐水草而居”游牧经济的生产方式,在积极保护动、植物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举措。剖璞见玉,对今仍有史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没准现代和古代的区别,就是现代50年的变化速度,能够与古代的10个世纪相比。躲在文明阴影里的水草之争,不是10个而是绵亘漫延了20多个世纪的、古老的草场水源纷争,好像也到了尽头。古老的南北两麓代表的、宏大的中亚青藏之间、苍狼美鹿与雪山狮子之间、一个古老种族和另一个谱系的族群之间的冲突、谈合、占取、退让——已经改变了方式和规律。传奇的道德规矩  相似文献   

17.
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将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态修养的合格公民,必将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和队伍保证,必将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大道至简     
岳艾儒 《绿叶》2011,(11):99-104
《农道》这本书,副标题是"新农村建设没有捷径可走"。按作者孙君的解释,"农道"就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道"的文字含义一般有三,既是终极法则,又是言说方式,还是道路途径。这本书恰好一一对应:既有阐述农业根本问题的宏论,又有教人如何开展乡村建设工作的方法论,还走出了一条延续中国农业文明古道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金鉴明 《绿色视野》2008,(12):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一种独立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党在理论思想领域的重大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生态文明包括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三个重要特性,从理念方面说,包括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正写在前面的话为积极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广西省环保厅率先于2010年年初做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争取让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最强优势和最好名片。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