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陇东油田井场石油类物质自然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少量原油洒落井场,原油进入土壤会造成和引发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文章通过对不同年代开发的油井井场土壤剖面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原油在以黄绵土为主的井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壤对钻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钻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的机理,对吸附量和有机负荷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针对钻井废水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钻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负荷的关系符合初始质量等温线;土壤中天然有机质含量越高,对钻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吸附能力越强;土壤对钻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持久吸附作用;天然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对钻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持久吸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3.
原油在土壤中的渗透及降解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了解原油在江苏地区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真武油田分别在多雨及少雨季节进行了原油在土壤中的渗透及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原油在土壤中的渗透作用逐渐加强;而其降解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古蔺磺厂工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Cd污染严重,但水稻等农作物中Cd含量低。为探讨土壤Cd污染的原因、赋存形式以及生态风险,对复垦区内的硫铁矿、冶炼矿渣、选矿尾矿以及土壤等样品,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等方法,分析各类样品中的Cd元素含量及赋存形式。结果表明,造成复垦区土壤Cd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冶炼矿渣(可能还有黄铁矿),但Cd元素主要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ZnS)之中。尽管土壤中Cd全量高,而有效量不高,因而农作物中镉元素超标率低。但在表生环境下,CdS与O_2、H_2SO_4反应可形成CdSO_4,从而使Cd~(2+)释放出来。CdSO_4溶解度大,能长期溶解在水中顺水迁移,危害下游的农作物食品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土壤环境汞形态及吸附解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污染一直是全球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土壤是环境汞的源和汇,因此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工作。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土壤环境汞形态及吸附解吸特征的研究现状,综述了不同类型土壤汞的背景含量,以及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分析了土壤汞吸附特征及几种典型的土壤吸附剂(粘土矿物、铁锰氧化物、硫化物和土壤有机质)对汞吸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西南某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南某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采集采矿区和尾矿区的土壤,对土壤中重金属(Zn、Pb、Cd、Cr、Cu)的水溶态、弱酸提取态和总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现状评价。研究得出该铅锌矿区土壤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迁移能力较强,对当地生态及地下水、地表水存在严重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黑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间作3种农艺措施对黑麦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牛粪可提高黑麦草对cd的吸收效率,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1降低至14.11mg·kg^-1,同时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提高至13.33mg·kg^-1,黑麦草体内吸附cd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秸秆可促进cd向根际土壤的迁移,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g^-1降低至13.27mg·kg^-1,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1增加至13.46mg·kg^-1,且土壤与秸秆以5:2的比例混合时效果更明显;黑麦草与小麦间作处理根际土中cd含量显著增加,由6.75mg·kg^-1提高至14.77mg·kg^-1,同时黑麦草体内cd含量有大幅度降低。说明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牛粪、秸秆均可提高黑麦草吸收土壤中cd的能力,提高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小麦间作能抑制黑麦草对土壤中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陈明 《四川环境》2012,31(6):13-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已经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对金属铜的吸附作用。研究土壤吸附铜的速率的方法是根据所做实验的数据进而绘制吸附量与时间之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所得到的曲线斜率来探讨吸附动力学过程。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得知:pH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当其他的条件相同、土壤自身的pH增加时,土壤对铜的吸附量也随着增加,加入液pH为5.5时的吸附量显著高于pH为2.5的吸附量。表明土壤对铜的吸附作用受酸度影响较为明显,在酸度增加的情况下,土壤对铜的吸附降低,使得铜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进入水体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我们要提高预防酸雨等环境问题,防止酸雨使得土壤中重金属进入到水体。  相似文献   

9.
以某典型炼油厂为实验样地,通过对原油炼制过程中各生产装置固体废物排放情况进行调研并检测固废中金属元素含量,对炼厂固废金属来源及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炼厂外排固废中主要包含As、Cu、Ni、Cr、Hg、Pb、V等金属元素,其中Ni元素和V元素含量较高,覆盖面广。催化裂化装置外排固废中Ni、V两类金属元素含量较高,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固废中Ni、Zn元素含量较高,催化重整装置外排固废中主要含有As、Cu、Ni、Cr、Hg等元素,柴油加氢装置外排固废中主要含有As、Pb、Cu等元素。原油中的V元素除少部分随常减压装置电脱盐废水排出外,大部分沉积在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并随催化柴油和直馏柴油积累在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中;Ni元素主要累积在废催化裂化催化剂,并随相应工艺路线进入汽油吸附脱硫废吸附剂、重整催化剂、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和柴油加氢裂化催化剂中;Zn元素的迁移路线为:催化裂化催化剂、重整催化剂中以及脱氯剂的Zn元素随催化汽油进入加氢脱硫装置,并大量沉积在汽油吸附脱硫吸附剂和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中;原油中的As、Cu、Pb元素随相应的工艺路线,最终大量沉积在加氢精制废催化剂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歇平衡震荡法研究pH值对二氯喹啉酸在红土、黑土、潮土三种供试土壤中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存在差异,土壤的pH值影响二氯喹啉酸的吸附特征,当pH值趋近于二氯喹啉酸的pKa(4.35)时,容易被土壤吸附;pH值在较高情况下(pH=7.4),二氯喹啉酸大多呈离子状态,不易被土壤吸附;有机质含量降低将导致土壤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土壤石油污染环境容量的评估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对某滨海油区环境和生态进行调研分析的结果,选择一般参数法、综合估值法和数值模拟法三种方法对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和模拟研究。研究分析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预测分析污染物迁移趋势和范围,综合探讨了研究区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容量,可为制订有关环境标准和加强土壤石油烃排放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抗生素制药菌渣施肥对土壤—作物体系中重金属的污染及迁移特征的影响,选取新疆伊宁县某试验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抗生素施加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富集系数(BCF)来表示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体系间的迁移性能.研究表明:大豆和玉米在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所有地块的重金属含量均达到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的发展,土壤铬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了解铬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对于预测其变化趋势和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对土壤中铬的来源、价态、危害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作用进行了综述,并重点指出影响铬迁移转化的土壤p H值、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类型和微生物作用等因素的研究现状,以及就进一步研究土壤中铬迁移转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放射性核素分配系数是反映放射性核素在处置场周边土壤介质中迁移的关键参数,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影响显著。不同核素分配系数试验测量方法的实验周期、经济成本以及结果精确度等方面差别很大。从工程角度考虑,如测量结果相差不大,则应优先选择实验周期短、费用低的方法进行分配系数测量。~(90)Sr是拟近地表处置的放射性固体废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核素之一。采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方法对~(90)Sr在我国北方几种典型土壤(砂土、粘土和黄土)包气带中的迁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法测量得到的~(90)Sr分配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对~(90)Sr的吸附能力,粘土最强,黄土次之,砂土最弱;对于低中放处置场地下水核素迁移模拟,~(90)Sr在粘土和黄土中采用平衡吸附模式或非平衡吸附模式模拟结果差别不大;而采用非平衡模式模拟砂土中~(90)Sr的迁移更为恰当;在低中放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于砂土介质,~(90)Sr分配系数的测量应优先选择动态实验法,对于黄土和粘土则可采用静态吸附法。  相似文献   

15.
如以区域自然土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昌吉市城市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Cr、Cu、Zn污染,其中Cu、Zn的污染较为严重,但并未受到Pb污染.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农业土壤.昌吉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Cr在交通密集区含量相对较高,Zn的分布呈西南高-东北低状,Cu的分布规律呈东高西低状;除Pb外,其他3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性都很强,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差异性都大.Cr、Zn的分布主要受交通运输的影响,工业生产对二者的影响小,风向是Zn分布的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布局是Cu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生产对Pb分布有影响作用,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原油伴生卤水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了种子发芽率试验和田间试验,确定了土壤氯化物含量影响棉花生长的临界值。结果表明,当土壤中氯离子含量大于306.7 mg/kg时,可明显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使产量明显下降,并污染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将人工制备的生物质炭以0%~2%范围的量添加到受试土壤中,通过比较生物质-土壤体系的理论吸附容量和实际吸附容量,初步阐明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对BDE-47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当生物质炭的添加量为0.1%、0.5%、1.0%时,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对BDE-47的吸附行为的影响不明显;当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BDE-47的吸附平衡浓度Ce为0.95μg/L时,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土壤对BDE-47的吸附,使吸附能力降低了33%,而当Ce为9.5μg/L时,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土壤对BDE-47的吸附,使吸附能力提高了146%。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BDE-47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影响程度的大小与生物质炭的添加量和吸附平衡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了解重金属汞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特征,运用振荡平衡法对重庆市秀山地区某汞污染企业周边背景土壤进行Hg2+的吸附解吸实验,探究土壤中汞的等温吸附解吸过程及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对汞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过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为0.999 2),供试土壤对汞的最大吸附量为863.62mg/kg;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汞在土壤中的解吸过程(相关系数为0.981 1),汞的最大解吸量为16.840 7mg/kg,汞在土壤中的解吸率较低,最大解吸率仅为3.65%;Elovich模型和双常数模型对汞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模拟能够达到较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3 5和0.837 0。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淄博市大武水源地的石油污染状况进行了动态模拟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特性的研究。内容包括用现场粘土充填灰岩石板缝测定弥散系数、吸附系数及其他有关参数,建立该系统在饱水条件下的迁移数学模型。研究表明静态吸附均遵循Langmuir吸附模式,且吸附能力较小;静态吸附结果与动态参数比较吻合,可直接用于建立整体模型;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在地表以下迁移性很强,容易下渗进入潜水层。  相似文献   

20.
土壤和沉积物对多环芳烃吸附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亚平  石辉 《四川环境》2007,26(5):102-106
多环芳烃在土壤和沉积物上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其持留、分布、迁移转化及最终归趋的关键过程。本文阐述了土壤和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机理,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吸附作用对其他降解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土壤/沉积物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具有复杂的吸附活性中心,多环芳烃在其上的吸附是矿物成分和有机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表面吸附过程或分配过程,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吸附等温线。在吸附过程中,土壤和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含量与组成、温度、pH以及被吸附多环芳烃的性质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多环芳烃吸附过程中,如何结合其定量结构性质、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界面结构以及环境化学特征认识吸附机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