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正>2018年12月27—29日,国家能源环境前沿学术讲坛暨微生物地质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石化集团,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青藏所、和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长江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会/学会和政府部门等三十余家单位的代表共100余人,围绕  相似文献   
2.
环境中的多环芳烃结构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类环境污染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具有数量庞大、结构独特、机理复杂的特点。文章从其芳香性分类开始,阐述多环芳烃的结构(环数、支链和杂环等)和毒性的构效关系。多环芳烃存在各种毒性和致癌活性,自然界很多微生物能够降解多环芳烃。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尤其是大气、土壤、水体中的多环芳烃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了室内室外多环芳烃的浓度,以及几十年来的变迁,简述了多环芳烃的检测标准及其适用性、多环芳烃的分离与富集、迁移和转化方式,并对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富集做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土壤石油污染环境容量的评估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对某滨海油区环境和生态进行调研分析的结果,选择一般参数法、综合估值法和数值模拟法三种方法对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和模拟研究。研究分析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预测分析污染物迁移趋势和范围,综合探讨了研究区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容量,可为制订有关环境标准和加强土壤石油烃排放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基于培养和非培养方法研究油藏微生物的报道已经不少,但鲜有基因组总DNA提取技术与微生物检出性的报道。文章通过对长庆油田Q2YG138140油井采出液进行现场分类分级处理,将原样本即时分为 油相及水相(分成4种孔径(10.00,1.00,0.22,0.10μm)膜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主原油基因组总DNA提取技 术对该油井采出液样本进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油相样本共检出11门、25纲、43目、66科和78属,水相样本共检出17门、35纲、64目、105科和150属。该自主提取方法对油藏常见多种菌门及菌属基因组DNA的提取均具有 较好的适用性。油相中,检出11属为“其它”,相对丰度10.02%;水相中,检出26属为“其它”,相对丰度17.34%,6属为未分类,相对丰度0.40%,该方法针对未知微生物和生物量相对较低的极端环境微生物仍均具有一定的 检出能力。4种滤膜(10.00,1.00,0.22, 0.10μm)分别检出10门、8门、10门和13门,59属、65属、79属和82属。0.10μm滤膜检出的菌群多样性明显多,进一步表明该自主提取方法适用于油水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考察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通过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室内实验,在修复过程中测定了土壤中细菌和固氮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 FT-ICR MS)考察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菌株3#、4#的生长适应性较强,其混合菌的降解效果最好,将其混合菌液与植物进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不同浓度的石油污染土壤,经过150 d的温室降解,最高降解率达到73.47%。ESI FT-ICR MS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植物组的O1、O2和N1类等化合物相对丰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石油污染物得到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前提下,煤层气作为一类非常规天然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观点认为煤层甲烷多由高温热解产生,但是根据甲烷的同位素特征来判断,世界很多地方(包括我国鄂尔多斯、淮南等地)的煤层气多属生物成因或者生物和热成因混合。同时,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证据也表明种类多样的产甲烷相关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煤层伴生地层水中或者煤层样品中。这也说明生物成因的煤层气仍然在不断地产生,这也为利用生物方法促进煤层气产生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将介绍产甲烷微生物种群构成与功能、产气途径、影响产气速率的因素,探讨我国微生物强化产煤层气并实现产业化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油田大规模推广微生物技术需要研发适合油田现场和员工操作的 便捷方法,测试瓶技术以其实用方便、环保经济的优势成为首选的方法。在油田现场,选取系列纯菌和注入混 合样品,规模化实际样品测试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制的系列测试瓶,结果表明SRB,DSV,EBX,XXG,PMA,IB系列测试瓶对特征微生物响应性敏感、特异和专一,满足现场无菌条件差、工作量大、快速检测和安全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硫化物和硫化合物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硫物质或含硫化合物,在自然和生态循环中十分重要而独特,对于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都有重大意义,文章试图简明扼要的厘清硫化物和硫化合物、二硫化物和连硫化物等生物化学实质,明确指出为了避免歧义,不可乱用这些词汇,含硫物质或含硫化合物包含硫化物和硫化合物,硫化合物可以涵盖硫化物、二硫化物(联硫化物)和连硫化物,并指出其一般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对比勿色杆属菌种(Achromobater sp)SLTHX114株和黄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escens)SLTHX214株对原油降解特征的差异性,在40℃恒温有氧实验室条件下,使用两株原油降解菌对塔里木油田原油进行了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分析了生物降解气组分、生物降解原油的族组分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SLTHX214株对原油降解能力强于革兰氏阳性SLTHX114株,SLTHX114株对原油中的饱和烃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而SLTHX214株更倾向于降解原油中的芳烃。对土壤石油污染修复和菌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