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渗滤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少等优点,适合再生水或经过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逐步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边缘的荒漠-绿洲交错地带的土壤,利用室内土柱装置,研究城市再生水在荒漠土壤中渗滤后进出水水质与土壤污染物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性质对再生水氨氮去除率和土壤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对再生水氨氮等有显著的去除作用,且再生水经过土柱渗滤后,在60 cm处的出水氨氮浓度逐渐趋于稳定,但氨氮去除率随时间并不十分稳定,且不同土壤质地、组分与性质不同,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有明显差异。同一土柱,对不同污染物去除作用也有很大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中的CO_3~(2-)、HCO_3~-、Na~+、SO_4~(2-)、总磷、碱解氮与硝酸盐氮等指标含量对再生水氨氮的去除率及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荒漠土壤渗滤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新疆再生水安全利用以及荒漠土壤渗滤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近几年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对塔里木河下游霍拉山地区2013~2019年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霍拉山地区地下水主要影响指标为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等,水质状况稳定,无明显变化.地下水持续消耗导致包气带增厚,进一步增大含水层与地下水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再生水厂的运行实例,阐述了超滤膜在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同时对工艺原理和优点做了简单介绍。通过对超滤膜实际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超滤膜对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较低,对粪大肠菌群数,浊度去除率较高。超滤膜出水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北京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1 890-2012)B标准。超滤膜系统的运营成本为0.312元/m~3。采用超滤工艺生产高品质再生水,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的典型地带土壤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在室内设计3种模拟土壤柱试验,研究氨氮在土壤柱中的迁移规律,探讨不同深度及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对再生水中的氨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并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各柱在土壤表层30 cm厚度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出水浓度不稳定,受进水浓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在土壤层60 cm厚度,各柱对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5%左右,出水达到地下水回灌标准。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土层60 cm以内。由于土壤质地的差距,砂柱(柱1)的去除效果最好。系统启动初期,三柱的氨氮出水浓度均不稳定,因此,该装置在运行的初期,不适宜处理进水氨氮浓度1mg/L的污水。  相似文献   

5.
美国油气田采出水除回注外,主要还有地下灌注、地表排放、农业灌溉等方式,多途径实现采出水的资源化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地下处置可能引发地震、浅层处置可能影响含水层、浅层处置导致地层压力增大的风险。通过对美国油气田采出水管理方式的研究,为国内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西部某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对该水厂进行工程改造及优化运行。通过采用投加耐冷微生物、好氧池投加填料,改造微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以及调试运行参数以及间歇曝气等措施观察COD、氨氮、TN和TP去除效果的变化,最后辅以高效混凝沉淀池保证出水达标。实验结果表明:好氧池末端DO降到1mg/L时,出水TN浓度减少到17.57mg/L,TP浓度减少到0.48mg/L,氨氮和COD仍去除稳定;TN去除效果随着分点进水量增加而提高,出水TN平均浓度降到14.13mg/L;污泥回流比由100%减少到60%,TN去除率提高,出水TN平均浓度降到13.14mg/L;通过将好氧区改为间歇曝气后,氨氧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成为优势菌种,加强了氮磷的去除,出水TN、TP浓度分别为11.80mg/L和0.35mg/L,TP仍需。经过优化运行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要求,并有效的解决了氧化沟反应池内溶解氧盈余、污泥浓度控制等问题,同时起到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活性炭进出水的水质检测分析,对比研究了相同条件下新炭和再生炭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数年的柱状破碎炭经过热再生后性能可达到新炭的性能,且去除有机污染物的能力有所提高,再生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新炭提高了约10%~20%,但新炭出水颗粒数和浊度略比再生炭低一点,颗粒数大多都在300个/mL以下,新炭出水浊度在0.14NTU左右。  相似文献   

8.
哈密伊州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资源为其经济社会用水的主要来源。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地下水资源超采日益严重,严重超采区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到70 m。有效的地下水压采监督管理与保护机制,是遏制与修复地下水超采导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建立地下水压采管理体制、完善监测监督网络、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宣传等方面对伊州区地下水压采的合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此机制有利于区域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SBR系统中pH与MLSS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SBR系统中pH值、MISS的变化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和反应条件相同时,将pH值控制在8.5,出水水质最好,COD去除率达到90.0%,总氮去除率达到99.4%;在进水水质和反应条件相同,反应器中MLSS为520mg/L时,出水水质最好,COD去除率达到85馏%,总氮去除率达到99.1%。  相似文献   

10.
生化技术处理高含盐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注蒸汽锅炉系统产生大量的高含盐废水中石油类、COD、挥发酚等污染物超标严重现象,在对外排高含盐水进行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混凝沉淀+高盐生化"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性能,其中"混凝沉淀"工艺对废水中COD、石油类及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5%,47%和53%;"高盐生化"工艺对"混凝沉淀"出水中COD、石油类及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58%和65%。处理后水质稳定且可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石化企业不同装置、不同污染物的泄漏对地下水的污染趋势,选取某石化厂区为代表,建立地下水流场模型和污染物运移模型,对不同情形下发生泄漏时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趋势进行模拟分析,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物的产生、入渗途径、扩散方式以及污染趋势。正常工况无防渗情景:原油的渗漏,在厂区:渗漏发生5 a后,潜水含水层原油影响范围0.194 km~2,超标范围为0.080 km~2,最大运移距离为0.348 km;苯的渗漏,模拟结果显示:泄漏的苯在潜水含水层中13 a后扩散出厂区,厂区下游地下水苯均未超标;二甲苯的渗漏,模拟结果显示:泄漏的二甲苯在潜水含水层中18 a后扩散出厂区,但不超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机械鼓风曝气-穿孔旋流反应沉淀池-一级锰砂过滤-中间二次曝气-二级锰砂过滤的方法,对吉林通化某电厂所在地的地表渗井水进行处理。进水和出水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总铁的去除率可达99.1%,浊度的去除率达97.8%,p H无明显改变。出水水质达到浊度5 NTU,p H在6.5~8.5,Fe≤0.3 mg/L的要求。系统装机功率为140.75 k W。运行费用为0.219元/t。出水水质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在征润洲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运行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两个阶段的对比生产性试验;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低负荷运行状态下CAST工艺脱氮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F/M、DO、MLSS、SRT等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和传统硝化反硝化有机结合的耦合脱氮模式。该耦合脱氮模式下各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标的情况下,出水NH3-N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TN去除率在5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硝态氮污染地下水微生物修复的实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实验采用注入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优势反硝化菌,利用室内模拟柱模拟地下含水层,并在进水中添加少量营养碳源。考察了模拟NO3-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硝酸盐最高去除率可达85.20%。  相似文献   

15.
针对页岩气增产采出水易起泡,难以平稳蒸发脱盐的问题,利用"预处理+多效蒸发"处理方法,对井站两种不同性质的采出水进行中试,连续监测各工艺单元处理后水质及蒸发出水水质。结果表明:通过破乳混凝、催化氧化、电荷中和及除硬等步骤,能够完全消除泡排水起泡性;中试稳定运行7d,两种泡排水蒸发出水水质稳定,COD浓度<55mg/L,NH4^+-N浓度<18mg/L,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Cl^-浓度<21mg/L,满足DB 51/190-1993《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实施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对策。河南粮食核心区北部区域已出现地下水超采情况,南部区域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超采区应采用井灌、渠灌联合运行方式,以及雨洪补源、引黄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利用、节水灌溉等措施,控制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严格控制氮肥施用强度等措施可减轻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负荷。在规划实施中深入研究、跟踪评价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护地下水水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过滤试验与粒径分布试验分析了钢铁工业达标外排废水的各类污染物特征,结合正交试验对混凝处理效果及混凝工艺中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颗粒物主要以粗分散胶体和悬浮态物质为主,PAC/PAM联用对钢铁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可有效降低主要影响废水回用的铁锰类污染物,还去除了大部分的有机物及磷类等污染物,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所规定的循环冷却水回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化工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在大庆石化公司水气厂污水车间进行污水回用中试,确定中试水质水量、中试工艺及主要运行参数,说明了中试装置运行情况,根据装置运行情况和化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中试装置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平稳、运行成本低,水气厂出水水质达到了优于GB 50335-200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19.
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产生的废水有机物浓度高且组分复杂,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泄露则会对周围地下水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基于Visual MODFLOW 4.0软件,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地下水稳定流和溶质运移模型,并以某回注井的预处理工艺区为例,模拟预处理工艺区非正常状况运行对周边潜水含水层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溶质运移方向与地下水流方向一致,预处理工艺区及其地下水流下游方向,污染超标范围较大。(2)预处理工艺区非正常工况运行60d,第7 300d后COD贡献浓度为115.08mg/L,并形成2 466m2的超标范围;Cl-贡献浓度为1 139.33mg/L,形成1 253m~2的超标范围。一旦回注井非正常工况"带病"运行,将使得高浓度污染物下渗地下水系统,且污染物很难通过地下水流动稀释或自净。因此,在工程运行过程中,应重视场区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水质监测,避免相关污水池、罐"带病"运行,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20.
选取3种不同结构类型膜组件的MBR工艺对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的中试应用研究,对比分析其处理效果及系统稳定运行能力。结果表明,平板膜系统、中空纤维膜系统和碟片式膜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62. 1%、58. 1%和65. 7%,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44. 2%、31. 4%和46. 0%,TP结合化学除磷后去除率为70. 4%、42. 3%和77. 1%,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升标改造的目的。其中碟片式膜污染物去除能力和出水水质稳定性和平板膜系统相近,优于中空纤维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