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固体表面改性用于防治生物污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的技术称为固体表面改性技术.改变固体的表面性质能够使细菌、硅藻等污损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质难以附着以达到防污的目的,是目前生物防污的主要手段.本文简述了生物污损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综述固体表面改性技术在防治生物污损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对未来防污手段作了展望,为防污方面的固体表面改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污损生物与船体防污涂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德芳 《交通环保》1996,17(6):37-39
介绍海洋污损生物种类及其对海洋环境和船舶的污染和危害,对研制开发杀死这些海损生物的毒料及其防治污料和防污机一等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为中心,就国内外与其相关的报道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建议。首先,分析污损生物的分布与特征,得出污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海域、季节、水深、工程结构类型等的依赖性,突出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的复杂性。然后,解析生物附着污损对海水环境腐蚀速率的影响,突出附着生物是导致金属材料腐蚀速率增大的重要因子。再次,介绍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防护技术的现状,分析主要防护技术的优缺点,并展示其在不同行业的联用。最后,提出对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研究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各海域的生物腐蚀污损数据库、大力研制发展绿色生物腐蚀污损控制技术、加强对海洋生物腐蚀污损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尽快建立海洋生物腐蚀评价标准和规范等。  相似文献   

4.
新型的无公害海洋防污涂料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概述了海洋防污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主要因素,着重论述了低表面自由能材料,吸水性材料的和生化材料等无公害新型防污涂料的防污机制及其试用效果。并指出,开发和应用无锡自抛光涂料和新型低毒防污涂料,这是解决海洋中有机锡污染的近期目标。而刚刚兴起的无公害防污染料尚处在初期研制阶段,其推广应用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并且强调应当加强对静,动船舶在苛刻的海洋环境中抗海洋污染生物附着的防污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已掌握的淡水防渗技术的角度出发,综合对比了各种防渗材料及联合防渗方案的优缺点,首次探讨了针对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的防渗方案。建议在库底采用土工膜与黏土联合防渗方案,而在库岸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与防护涂层相结合的方式。关于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选材方案的讨论,可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工程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水养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海水养殖对全球海水产品供应的贡献持续增加,但是海水养殖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的不利影响,已经引起国内外海洋、环境等领域科学家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海水养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般包括在海岸带地区建设养殖场对海域或土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为维持养殖生产活动所需的超量海域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海水养殖残饵、代谢物污染及养殖生物外逃对海洋生态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本文首先综述了上述影响,并展望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对策,以期为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和污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碳钢材料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碳钢在海水中不同暴露阶段的腐蚀和生物污损特性。结果显示,碳钢在海水中的腐蚀速度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暴露1~2年后腐蚀速率变化不显著,其腐蚀过程可分为腐蚀过程控制阶段、氧扩散控制阶段、污损生物成长控制阶段和微生物腐蚀控制阶段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长期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理工作是将生态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必然要求。以抽水蓄能电站为实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理方案,将生态环境监理要点落实到施工建设当中,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细菌粘膜对船体表面污损生物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粘膜是一个复杂而又可以控制的生态系,它对海中设施有影响,也和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有关。本文研究了防污漆表面细菌粘膜的组成,并利用筛选得到的菌株制成人工细菌粘膜验证其对污损生物的附着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得到具有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的菌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钢筋混凝土在实际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方法记录浸泡在青岛水域1 a时间内钢筋混凝土表面生物的附着情况,并通过XRD等测试手段分析海洋环境中的污损生物对混凝土基体表面组分腐蚀行为的影响。通过测试氯离子含量,监测钢筋在实际海洋环境下的临界氯离子含量,同时通过动电位极化,比较钢筋在海水中腐蚀1 a的点蚀电位和极化电阻等电化学参数,通过SEM观察钢筋表面腐蚀形貌,监测钢筋的腐蚀情况。结果海洋污损生物导致重金属元素在混凝土表层富集,钢筋混凝土在实际海洋环境下的临界氯离子含量为0.375%,钢筋混凝土在实际海洋环境下180 d钝化状态消失,产生局部腐蚀。结论海水中的生物主要是对混凝土表层的物质产生了影响,但并未对钢筋的腐蚀产生影响。导致钢筋产生腐蚀的主要因素在于氯离子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氧化亚铜是海洋防污涂料中重要的防污剂,防污剂中Cu2+释放速率将会显著影响其防污效果,同时海水中的Cu2+也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严格控制防污剂的释放速率对降低海洋生物的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人工海水对新型聚丙烯酸酯防污涂料中氧化亚铜释放速率进行测定,研究涂料构成及海水温度对Cu2+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亚铜在实验所用混合丙烯酸酯树脂涂料中能够快速实现稳定释放,达到良好防污效果.涂料中体质颜料用量影响涂料的孔隙,涂料颜料体积浓度(PVC)值介于0.136~0.154时,Cu2+释放速率适中.氧化亚铜在涂料中的Cu2O含量高于26.9%时,有利于Cu2+长期稳定释放.海水温度升高,涂料Cu2+的释放速率将增加数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大气环境氯离子沉降率和严酷度评价研究,为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设备防腐蚀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主要利用干片法和银测试片法对海南某地区远海a点和近海b点3—6月大气中的氯离子沉降率和腐蚀速率进行研究.结果 干片法数据分析发现,每月b点氯离子沉降率高于a点,其平均温度低于a点,平均相对湿度高于a点.银片数据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13.
在昌江核电站运营前,研究人员对其附近海域做了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总β放射性调查,并与我国其他海域及昌江核电站周围的陆地环境做了对比。结果表明:(1)海水样品总β比活度范围为0.040~0.074 Bq/L,平均值为0.054 Bq/L,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海、大亚湾核电站等海域相比,昌江核电站海域海水中总β放射性水平相对较低;(2)表层沉积物中总β比活度范围为257~925 Bq/kg,平均值为653 Bq/kg,研究海域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水平与香港、青岛、阳江等海域水平相当;(3)海洋生物样品中总β比活度范围为8.7~63.8 Bq/kg,平均值为48.0 Bq/kg,海鱼类、虾类和贝类体内总β平均值分别为56.7 Bq/kg、63.4 Bq/kg和24.0 Bq/kg,鱼类和虾类明显大于贝类。本研究可为今后科学、合理地评价核电站运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内外以往海洋生物污损和铝基牺牲阳极服役情况的调查,综述了铝基牺牲阳极材料污损失效的研究进展,介绍并分析了污损生物导致铝基牺牲阳极失效的原因.针对污损失效现象尚无有效防护技术的现状,结合以往的海洋生物污损控制方法,探讨了牺牲阳极污损失效的防护技术,为牺牲阳极污损失效的研究及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滨海核电项目已发生多起海洋生物暴发导致取水系统异常的事件。当前核电厂建设前期海洋生物调查与评价缺乏对致灾海洋生物的针对性。本文结合国内外已开展的致灾海洋生物与核电厂冷源安全的现场工作反馈,分析了现有核电项目建设前期海洋生物调查工作的不足,提出了调查方案的优化措施,以尝试增强海洋生物调查、筛选评价与核电厂冷源安全纵深防御体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SeaNine 211, with 4,5-dichloro-2-n-octyl-4-isothiazolin-3-one (DCOIT) being the biocidal ingredient, is a widely-used antifouling agent to deter the undesirable biofouling phenomenon. It is commercially promoted as an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antifoulant mainly due to its claimed rapid degradation in marine environment. However, increasing researches document varying degradative kinetic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proving that SeaNine 211 is actually not degraded equally fast around the world (half-life between < 1 day and 13.1 days).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SeaNine 211 in antifouling coatings has also caused global contamina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in various compartments. For example, accumulation of SeaNine 211 is detected as high as 3700 ng/L in Spanish seawater and 281 ng/g dry weight in Korean sediment. Considering that SeaNine 211 is highly toxic against non-target marine organisms,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finds that most marine organisms are endangered by SeaNine 211 in worst-case scenario. Its endocrine disrupting and reproductive impairing effects at environmentally worst-case concentrations further constitute a long-term threat to the maintenance of population stability. Therefore, in the light of the varying degradabil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igh toxicity, especially the endocrine disruption, SeaNine 211 as an antifouling agent is likely to cause non-negligible damages to the marine ecosystem. There is an urgency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SeaNine 211 to prevent the 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health of marine environment. A regular monitoring also becomes necessary to place the usage of antifouling biocides under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