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和经济安全的基础。笔者论述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分析我国生态安全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指出我国生态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以其为基础,提出了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为我国生态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手段和途径,旨在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引起高度重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在优化经济发展、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环评管理、规范环评行为,保障环评制度有效执行。加强环评管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深化环评体制改革、推动环评管理转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农村日益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势,通过从增强农业防疫及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两个方面,分析了构筑农村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要求。结合湖南汉寿村庄布局规划实践,提出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自然资源保护等3个方面,制订村庄生态安全规划措施,发挥村庄规划对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消除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生存安全的各类生态隐患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对村庄规划理论提供一些补充,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权威机构权威背景:中环国投生态文明研究院是中环国投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权威机构。高端资源:中环国投生态文明研究院组建了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5.
探究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萍 《环境与发展》2020,(1):198-198,200
在我国长期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被忽视,部分地区的环保设施与政策严重影响了当地甚至是全国的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防火、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效益,分析了在防火树种选择、防火林带营造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权威机构权威背景:中环国投生态文明研究院是中环国投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权威机构。高端资源:中环国投生态文明研究院组建了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保护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的院士、研究员、教授等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与国家和地方有关科学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近日相继"出炉"。据悉,《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参照《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布特点,结合该省自然地形格局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提出构建以长江和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两条水生态廊道、海岸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其主要目的是识别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并实施严格保护。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和日本对生态保护地的管理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合自身的机构管理体制,可持续的科学分区管理。欧盟则形成了纵横结合的生态网络管理体制。通过学习与借鉴美国、日本和欧盟对生态保护地的管理特点和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存在的法规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部门不协同等问题,提出出台红线管理办法、对接空间规划强化管理工作、制定可持续性分区管理体制、构建以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的纵横结合的管理监督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评资讯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何文霞 《环境与发展》2020,(1):204-204,206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最主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问题,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我国在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方面的监测水平仍然不够先进。如果仅凭借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来进行监测,其监测的有效性不高,在未来,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全球范围的蔓延,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寻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历来重视法治对生态建设的保护作用,也建立起了相应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但就目前而言,法制建设还没有十分的完备。众所周知,在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生态文明建设的身影,法律的各个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铁路沿线野生动物,建设生态环保型铁路,通过分析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明确了铁路工程建设主要是切隔沿线野生动物生境,阻碍野生动物的种群交换和基因交流,进而影响沿线野生动物种群的繁衍和发展;结合国内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研究进展,从野生动物通道的位置选择、通道形式的确定和通道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总结了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思路和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铁路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松花江休养生息政策为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使松花江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应大力推广休养生息政策的范围和力度,加大流域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规律,恢复生态环境容量;真抓实干,以休养生息促进母亲河保护,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休养生息战略现在已上升到了治理江河湖泊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5.
<正>绪论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情下,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扩大湿地面积,对自然湿地实施抢救性保护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湿地保护的重点任务。项目建设背景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在维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因为矿区开采等原因造成的土地沉陷和煤矸石排放等问题,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矿区生态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矿区生态修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为人类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我国有很多矿区的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我国开展了关于生态恢复与生态治理方面的项目,但是收效甚微。加上煤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与破坏形式不同,地区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正>矿山废弃地的复绿工程是一项综合的、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通过以桃林铅锌矿项目为例,分析监理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审核等事先控制;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工艺的质量标准等事中控制;竣工阶段应做好监理记录等资料归档的事后控制。由于矿山复绿工程是一项综合的、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它集成了生态、材料、植物、土壤等方面的多学科技术,涉及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供排水、边坡防护、道路、植被恢复等方面工程技术,因此如何建设好矿山复绿工程,工程监理责任重大。本文以湖南省桃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由于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绿化和环保,也为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很多努力。随着我国园林绿化水平的逐年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的提升,人们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园林工程是一种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的境域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建设以及管理的户外工程。而园林工程施工的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的营造,其根本使命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北方园林工程主要研究的是园林建设方面的工程技术,其  相似文献   

19.
荒漠化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铁路建设临时工程又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地表保护层和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如何恢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兰新二线甘青段工程,首先介绍项目概况及自然环境概况,分析大临工程环境影响,最后对适合荒漠化地区铁路施工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时间序列计算的厦门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快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二者的协调健康发展备受关注。以快速城市化的厦门市为研究区,基于时间序列计算了该市1980—201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0年间厦门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80年的0.52 ghm~2持续增长至2010年的2.37 ghm~2,并且表现出阶段性,其中1990—2000年的增长量是1980—1990年的近3倍,2000—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量约等于第一阶段(1980—1990年)和第二阶段(1990—2000年)增长量之和。在供给方面,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此导致生态赤字逐年扩大,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重。从组分分析看,影响人均生态足迹逐年扩大的主要组分为化石能源用地和建设用地。而生态承载力组分方面,耕地下降明显,建设用地略有上升。同时,生态足迹强度(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在30年间持续降低,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研究表明,厦门市工业化的发展对化石、电力等能源的巨大消耗导致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其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鉴于厦门市自身特点,应该在城市发展策略上由二产转向三产。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锐减,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小,经济、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健康矛盾显著,对其可持续发展应予以重视,在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划出生态保护用地的红线,避免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