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铝电解生产采用冰晶石(Na3AlF6)作助熔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除产生余热外,还有大量含氟烟气从槽内逸出,对人体健康及动、植物生长都将带来严重危害。浙江省衢州化工厂102分厂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 这个厂是个年产铝锭3,000吨的小厂。原先的铝电解车间无密闭排烟及净化设施,散入车间的含氟烟气全部向大气排放,致使车间及厂区附近大气的含氟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几倍至几十倍。由于含氟烟气的污染,使铝厂下风侧的上祝大队400亩农田受害,工厂每年要为农业赔款1.8万元。 为消除氟害、改善劳动卫生条件,1974年该厂对铝电…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超重力技术,以Na_2SO_3+NaOH/K_2SO_3+KOH为吸收剂,进行高浓度SO_2模拟烟气的脱硫实验研究。考察了吸收剂pH值、超重力机转速及实验液气比对于SO_2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重力环境下SO_2脱除率随吸收剂pH值、超重力转速以及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大。当吸收剂pH值在7及以上时SO_2脱除率便可以达到99%以上,实现了SO_2的深度脱除,达到了出口气中SO_2超低排放的理想目标,是烟气脱硫的理想选择。同时对比表明,相同条件下以K_2SO_3+KOH为吸收剂,对于烟气中SO_2的脱除效果要优于以Na_2SO_3+NaOH为吸收剂。  相似文献   

3.
电解锰渣是电解锰生产过程中碳酸锰矿经酸浸、中和、压滤工序后产生的废渣。重金属锰是电解锰渣中的主要污染物,在渣中主要以可溶化合物MnSO_4·H_2O,(NH_4)_2Mn(SO_4)_2·6H_2O等形式存在。采用碳酸盐碳化处理电解锰渣,研究渣中可溶性锰固定、硫酸钙转化的矿物学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Na_2CO_3能够有效固定渣中的锰离子形成MnCO_3矿物。反应时间90 min,Na_2CO_3与渣质量比为0.05时,Na_2CO_3对锰的固定率达到99.9%,渣浆中锰离子质量浓度下降至5.7 mg/L。反应机制主要是渣中MnSO_4·H_2O,(NH_4)_2Mn(SO_4)_2·6H_2O与碳酸盐反应形成球状MnCO_3矿物;当Na_2CO_3与渣质量比大于0.4时,渣中柱状、条状CaSO_4·2H_2O转化为CaCO_3。  相似文献   

4.
Al_2O_3熟料烟气具有含尘浓度高、水分大,CO含量不稳定,粉尘粘结性强、含碱量高等特点,本文结合多年Al_2O_3熟料电收尘器设计改造和运行的经验,对电收尘器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制的煤大样量吸附实验装置测定了常温常压条件下煤对每种烟道气体成分 的饱和吸附量,并根据电厂烟气流量与工作面配风量的计算对井下注入烟气的安全性进 行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煤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将电厂烟气注入井下采空区,每 吨煤可封存烟气中CO2约1.2 m3, N2约0.26 m3,其中烟气中SO2和NO2可全部被煤样封 存,揭示了利用烟气替代传统N2及CO2预防煤炭自燃的可行性;根据对电厂烟气流量及 回采工作面配风量的计算发现,在假定注入采空区的烟气与煤、岩没有任何吸附的情况 下,按照规定流量注入烟气未造成工作面回风巷中CO2、SO2气体浓度超标,NO2则超出 规定允许最高浓度,因此应对注入井下的烟气进行进一步脱硝处理。  相似文献   

6.
一、烟气捕集方法烟气控制系统必须适合具体的电炉车间工作参数、电炉尺寸、厂房形式和地理位置。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烟气的捕集问题。一般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炉顶(笫4孔)直接抽烟法; 2.炉顶全密闭抽烟罩; 3.炉顶侧吸式抽烟罩; 4.设于屋架上的天窗式抽烟罩; 5.天窗式抽烟罩与1至3任一项的组合抽烟系统; 6.室式抽烟罩。  相似文献   

7.
针对垃圾焚烧烟气中含HCl和SO2较多的特点,对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酸进行试验研究,并测试炉膛温度、Ca( OH)2给料量、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喷水量等影响酸性气体产生和脱酸效率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SO2产生量随炉膛温度增加而降低,HCl产生量在炉膛温度为900~950℃之间最低,在低于900℃和高于950℃均有所升高;Ca(OH)2给料量由70 kg/h增加至210 kg/h,HCl和SO2的排放值分别由157.8mg/m3、123.6mg/m3降至23.1 mg/m3、49.1 mg/m3;烟气流量由30 000 m3/h增至45 000 m3/h,SO2的排放值变化不大,而HCl的排放值有明显增加,同时为满足烟气中O2含量要求,烟气流量应不低于36 000 m3/h; HCI和SO2的排放值随烟气温度的降低和喷水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同时为满足布袋除尘器稳定运行的要求,烟气温度宜控制在150℃以上.在炉膛温度为900~950℃,熟石灰给料量为160 kg/h,烟气温度为160℃,烟气流量为36 000 m3/h和喷水量为0.8~ 1.0 t/h时,烟气中HCl和SO2的排放值分别为40.6mg/m3和77.9mg/m3,烟气净化系统的脱酸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MgSO_4和NaOH为原料,采用静态水热法制备152型碱式硫酸镁晶须。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以及原料中加入Na_2SO_4对制备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式硫酸镁晶须的适宜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50℃,NaOH与MgSO_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1,NaOH浓度0.833 mol/L,反应时间为33 h。原料中加入一定量Na_2SO_4有利于针状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形成。依据0℃时Na_2SO_4-MgSO_4-H_2O体系相图,设计了白钠镁矾为原料制备碱式硫酸镁晶须并副产十水硫酸钠的工艺。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应用于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原料来源广泛、工艺适应范围广、环保性能好、脱硫过程不耗水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简要介绍了我国SO2的污染现状及目前各种脱硫技术,采用干法脱硫工艺,着重对影响脱硫效率的反应温度、烟气中O2体积分数、SO2体积分数和活性炭粒径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脱除SO2的效率;2)烟气中O2体积分数越高,活性炭脱硫效果越好,活性炭脱硫能力与烟气中O2体积分数成正比;3)烟气中SO2体积分数越低,活性炭脱硫效果越好,活性炭脱硫能力随SO2体积分数增加而降低;4)活性炭粒径对活性炭的脱硫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凝变技术与湿式电除尘器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集成凝变湿电复合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该技术对2μm以下可过滤性颗粒物和可凝结颗粒物的团聚、凝并、收集效果。凝变湿电复合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在630 MW大型燃煤机组上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复合技术可显著提高烟气中微细颗粒物的脱除,使机组稳定实现颗粒物排放小于5 mg/m3;脱除烟气中70%以上的可溶性盐分,实现烟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降温2℃,每小时回收15 t的水,可减缓烟囱"白烟"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合理设置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换乘大厅排烟口高度,基于Froude准则,搭建比例为1∶10的地下换乘大厅机械排烟-补风试验平台。利用平台和数值模拟方法,试验研究地下换乘大厅火灾烟气在3种不同热释放速率(HRR)及4种不同排烟量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并探究排烟口高度的5个数值所对应的排烟效率。结果表明:HRR是影响地下换乘大厅烟气温度的主要因素,HRR越高,顶棚烟气温度越高;排烟口高度对大空间排烟效率影响较小;烟气竖向温度分布在6 m高度处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就净空高度为10 m的换乘大厅而言,排烟口宜设置于顶棚以下2~3 m处,此工况下排烟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本文简要介绍一种石灰石湿法脱硫吸收塔内脱油除尘装置,该装置采用在吸收塔入口补偿器前2-3米左右烟道内增设喷淋洗涤管路,通过喷淋水对烟气的冲刷,将点火油的残油污染物及烟气中的烟尘去除,有效的解决主机启动时对脱硫装置运行的影响。目前国内火电厂根据环保部门相关要求已基本全部安装了烟气脱硫装置,这些已投运的脱硫装置中,绝大部分设置了脱硫旁路。脱硫旁路和旁路挡板门作为脱硫装置连锁保护单元,在脱硫  相似文献   

13.
化学需氧量(COD)会受到来自众多高级氧化技术中添加的过氧化氢(H_2O_2)的干扰。为了评估低强度超声波辐射结合清除剂(Na_2CO_3或Na HCO_3)分解水样中残留H_2O_2的可行性,对去离子水、葡萄糖模拟废水和印染废水二级处理出水进行超声(超声波频率为39 k Hz,功率分别为75 W、112.5 W和150 W)处理,H_2O_2质量浓度为20 mg/L,时间为60 min或80 min,清除剂用量为50 g/L。以20 min的间隔测定H_2O_2质量浓度和COD。结果表明,COD与H_2O_2质量浓度的比值取决于废水的性质,去离子水、葡萄糖模拟废水和印染废水二级处理出水的比值分别为0.262 6 mg COD/mg H_2O_2、0.209 9 mg COD/mg H_2O_2、0.401 3 mg COD/mg H_2O_2。超声辐照对去除H_2O_2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去离子水中超声功率为150 W、60 min时的去除率最高,仅为18.1%。超声辐照联合清除剂Na_2CO_3或Na HCO_3的效果更显著。对于印染废水二次处理出水,加入Na HCO_3作为羟自由基清除剂,80 min时H_2O_2去除率达到97.3%。然而,由于Na HCO_3和H_2O_2形成的高度氧化的超氧离子能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水样的实际COD降低。用超声辐射结合Na_2CO_3处理80 min,将COD的测定值与通过COD、H_2O_2质量浓度比值得到的计算值进行比较,以确认经超声波联合Na_2CO_3处理的印染废水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未降解。研究表明,超声波照射与Na_2CO_3结合去除水样中的低浓度H_2O_2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Gambit构建三电极静电除尘器(ESP)网格模型,在考虑扩散荷电与否的情形下,模拟了颗粒的运动轨迹,计算了不同工作电压、烟气流速下的除尘效率,并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扩散荷电效应对三电极ESP除尘性能的影响较大,不仅增大了颗粒向收尘极板偏转的幅度,而且在低工作电压或高烟气流速时更明显;对于某一种粒径的颗粒,三电极ESP中的扩散荷电效应与提高一定工作电压或降低一定烟气流速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预测火灾烟气运动情况,基于SGS湍流模型与大涡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地下车库中火灾烟气运动规律,采用简单化学反应模型处理地下车库中小汽车火灾的复杂燃烧过程,采用P-1模型计算烟气运动过程中的热辐射传递。设定了5种不同的计算工况,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出火场烟气、温度分布情况;对其中的部分工况进行了实体火灾实验,并与计算结果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开启机械排烟比只依靠自然排烟时火场温度上升快,但是在稳定燃烧阶段温度相对较低;当火源功率为2MW时,仅依靠自然排烟时火场能见度为2m,当火源功率为4MW时,考虑机械排烟时火场能见度为10m,低于规定值;数值计算和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采用的计算模型合理。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 燃煤排放的SO~2、NO~x是酸雨的主要成分。酸雨污染区随着我国用煤量的增加呈扩大趋势,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地方降水的pH值低于4.5,个别地区的最低值小于3,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为此,国家对SO~2污染给予了高度重视,于1995年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近期内,又推出酸雨控制区、SO~2排放控制区的具体行动举措。 近年来,我国有关烟气脱硫除尘技术成果逐渐增多,并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为解决占70%以上的中小型工业锅炉烟气脱硫除尘,我院从1992年开始,研制脉冲电湿式脱硫除尘装置,并于1994年通过湖北省的技术鉴定,分别与2t/h、4t/h、6t/h、10t/h锅炉配套使用,效果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烟气脱硫除尘装置。2 原理与方法2.1 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7.
攀钢烧结机头烟气脱硫技术方案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攀钢烧结机头烟气现状 ,并分析了该烟气中硫元素的主要来源 ;目前国内部分已运用于生产和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大烟气量低浓度 SO2 脱硫技术 ;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已运用于生产的利用活性炭吸附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并对攀钢进行烧结烟气脱硫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低温NH3-SCR脱除NOx是一种有潜力的烟气脱硝技术.综述了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锰基催化剂、钒基催化剂,以及其他金属氧化物基催化剂的研究状况,阐述了制备方法、催化剂载体,以及以不同金属改性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其中具备高比表面积、良好非晶态结构的低温NH3-SCR催化剂都有良好的低温脱硝活性.以CeO2改性锰(MnOx)基催化剂为例,探讨了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的脱硝机理.反应气体(NH3、NO和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在低温NH3-SCR脱除NOx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eO2改性锰基催化剂催化NH3-SCR反应过程中涉及ER机理和LH机理,并且NH2与气态NO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NH2NO),进一步分解为N2和H2O是关键步骤.就燃煤烟气中水蒸气(H2O)和SO2在低温条件下对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机制进行了阐述.烟气中的水蒸气与反应气体的竞争性吸附能够导致催化剂脱硝活性的降低.水蒸气(H2O)和SO2共同存在对低温NH3-SCR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两者共同作用.烟气中水和SO2存在时生成的硫酸盐沉积在催化剂表面,并导致催化剂失活.  相似文献   

19.
攀钢烧结机头烟气脱硫技术方案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攀钢烧结机头烟气现状,并分析了该烟气中硫元素的主要来源;目前国内部分已运用于生产和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大烟气量低浓度SO2脱硫技术;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已运用于生产的利用活性炭吸附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并对攀钢进行烧结烟气脱硫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纵向排烟与集中排烟下烟气控制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特长公路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缩尺寸试验测试、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纵向排烟和集中排烟模式下隧道内火灾烟气的蔓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排烟系统在火灾工况下对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纵向排烟模式将火灾烟气控制在火源下游并从隧道出口排出,高温烟气蔓延范围较长;集中排烟模式通过排烟阀将烟气抽离行车道,有效地控制了烟气蔓延和沉降,高温烟气维持在行车道的上部空间,主要通过竖井排出隧道。采用纵向排烟模式的坡度隧道烟气控制受烟囱效应影响较大,而在设置排烟道的坡度隧道中,将排烟阀开启进行自然排烟就能有效地减弱烟囱效应。因此,采用集中排烟模式的防灾安全性能要优于采用纵向排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