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消除"有色烟羽"主要采用MGGH、GGH等烟气再热技术,这些技术只是通过提高烟气扩散消除"有色烟羽"的视觉感受,但不能减少污染物和水汽的排放。本文介绍了一种钛管冷凝除湿技术在某3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烟羽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冷凝除湿过程中烟气水回收、污染物协同治理等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实现节水及污染物协同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燃煤锅炉烟气微细颗粒物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燃煤锅炉排放的微细颗粒物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会严重损害生物及人体健康。强化型湿式电除尘器可完全适应燃煤锅炉脱硫后烟气的特点,结合了传统电除尘技术、荷电液滴除尘技术和电凝并除尘技术,可高效率脱除燃煤烟气中微细颗粒物,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燃煤锅炉排放的微细颗粒物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会严重损害生物及人体健康.强化型湿式电除尘器可完全适应燃煤锅炉脱硫后烟气的特点,结合了传统电除尘技术、荷电液滴除尘技术和电凝并除尘技术,可高效率脱除燃煤烟气中微细颗粒物,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燃煤锅炉、烧结机和催化裂化炉排放工业烟气的湿法脱硫装置进出口粉尘特性的测试分析,从粉尘的粒径分布、疏水性以及吸收塔的内部结构研究湿法脱硫对3种工业烟气粉尘的协同脱除效果。结果表明,湿法脱硫具有粉尘的协同脱除作用,燃煤锅炉可以通过高效的湿法脱硫协同达到超低排放;而烧结烟气的粉尘疏水性高于燃煤粉尘,脱除效率一般,需要采用更复杂的吸收塔结构;催化裂化的粉尘由于细颗粒物占比更大,颗粒物的脱除效果比燃煤粉尘效果略差。  相似文献   

5.
全国不少地方采用高效协同控制技术对燃煤电厂脱硝、脱硫、除尘系统进一步扩容改造,使机组烟气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截至2014年底已有17台机组通过验收,达到"超低排放",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机组排放标准。这些业绩得到媒体广泛报道,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形成一股潮流。但是在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还需冷静探讨分析,慎重对待。应该考虑多元化协同控制路线和社会整体环境效益的有利方案。  相似文献   

6.
《安全》2007,(4)
该技术主要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中的粒状污染物的污染技术问题,是一种先进的袋式除尘技术,除尘效率高达99.99%,同时具有一定的协同脱除SO_2等有害气体的功能。燃油锅炉排放的烟气中所含的油雾、絮状物等粘性物质,极易与滤料粘结,产生“糊袋”现象,对布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为: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某公司研发的日处理2t废塑料的催化裂解中试装置以例,对催化裂解烟气中污染物进行了监测与分析,认为裂解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氯化氢、氮氧化物、苯并芘、苯及颗粒物,并提出了采用碱吸收+电捕焦油器+活性炭吸附+脉冲袋式收尘的环保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电改袋"除尘器不易实现在运行中更换滤袋且内部气流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结合某烧结厂190 m2"电改袋"工程实例,提出一种可以在运行中更换滤袋的分室式"电改袋"除尘器结构,并利用CFX软件模拟其流场。结果表明,烟气由进气烟道进入袋室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发生突变,大颗粒粉尘受惯性力和重力作用易被中间灰斗捕集,有效减缓粉尘对滤袋的磨损;滤袋底部附近区域和两侧灰斗内的烟气速度分别小于5 m/s和6 m/s,可有效防止滤袋间的碰撞磨损和灰斗二次扬尘;各袋室的烟气流量分布比较均匀,标准差为0.152。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在电凝并中预荷电参数对颗粒物凝并效果的影响,在凝并室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颗粒物体积占有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试验由预荷电室和凝并室组成,凝并室的电压为交流电压,最高为35 kV.为了明确正负电晕的荷电效果,首先对预荷电室正负电晕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正负电晕的电晕电流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而负电晕的电流始终大于正电晕,且极配形式对正电晕电流无太大影响,在负电晕条件下,二齿芒刺线的电流增长更快.后续依次改变预荷电室正负电晕电压、颗粒物质量浓度、风速和极配形式,结果显示当预荷电室的极配为二齿芒刺线-板,直流电压为-35 kV,质量浓度为2 g/m3,风速为1.2 m/s时,凝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企业焦炉烟气,新建一套脱硫脱硝除尘装置,焦炉烟气经过处理后,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排放浓度满足《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即:SO2排放浓度小于50mg/Nm^3,NOx排放浓度小于500mg/Nm^3,同时要求处理后烟气中颗粒物排放浓度小于30mg/Nm^3,氨含量排放浓度小于8ppm。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信息时代,林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要实现网络化必须以计算机安全技术为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安全技术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举例说明实现单机运行安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铸造烟尘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铸造工艺过程,分析介绍了铸造烟尘的来源及其危害,介绍了铸造粉尘的除尘技术,重点介绍了袋式除尘新设备的特点以及国外电弧炉烟尘的治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国外发展的水袋墙爆炸抑制技术、金属蜂窝填充材料爆炸抑制技术、非金属填充材料爆炸抑制技术以及涂层抗爆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分析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综合对比.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数字视频监控领域,出现了一种新概念和新技术--移动视频监控.只要视频源或接收端设备具有移动能力,就可称之为移动监控.它由前端影像取样装置、影像传输接收装置、后端影像资料库及处理系统等三部分组成,广泛应用于居家安全、校园安全、交通资讯、保安执勤以及现场指挥等很多领域.随之,其与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已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并在全球愈发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5.
Technology and teen driv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sensor technology is likely to affect young drivers more than others. The distraction potential of infotainment technology stresses the same vulnerabilities that already lead young drivers to crash more frequently than other drivers. Cell phones, text messaging, MP3 players, and other nomadic devices all present a threat because young drivers may lack the spare attentional capacity for vehicle control and the ability to anticipate and manage hazards. Moreover, young drivers are likely to be the first and most aggressive users of new technology. Fortunately, emerging technology can also support safe driving.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s, intelligent speed adaptation, and vehicle tracking systems can all help mitigate the threats to young drivers. However, technology alone is unlikely to make young drivers safer. One promising approach to tailoring technology to teen drivers is to extend proven methods for enhancing young driver safety. The success of graduated drivers license programs (GDL) and the impressive safety benefit of supervised driving suggest ways of tailoring technology to the needs of young drivers. To anticipate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teen driving it may be useful to draw an analogy between the effects of passengers and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can act as a teen passenger and undermine safety or it can act as an adult passenger and enhance safety. Impact on industry: Rapidly developing technology may have particularly large effects on teen drivers. To maximize the positive effects and minimize the negative effects will require a broad range of industries to work together. Ideally, vehicle manufacturers would work with infotainment provider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olicy makers to craft new technologies so that they accommodate the needs of young drivers. Without such collaboration young drivers will face even greater challenges to their safety as new technologies emerge.  相似文献   

16.
近年,在数字视频监控领域,出现了一种新概念和新技术--移动视频监控.只要视频源或接收端设备具有移动能力,就可称之为移动监控.它由前端影像取样装置、影像传输接收装置、后端影像资料库及处理系统等三部分组成,广泛应用于居家安全、校园安全、交通资讯、保安执勤以及现场指挥等很多领域.随之,其与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已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并在全球愈发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7.
耿征 《中国安防》2007,(3):36-39
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国会相继通过各项立法,对政府和企业的安防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如:国土安全法(Homeland Security Act)、航运安全法(Maritim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ct)、航空安全法(Aviation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ct of 2004)、个人信息管理安全法(Identity Management Security Act of 2004)、执照管理法(Licensing Act of 2003)、化学物品管理安全法(Chemical Security Act of 2003).  相似文献   

18.
何杰 《中国安防》2003,(6):38-4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世纪,也是人类摆脱传统的技术束缚,越来越自由的世纪.在这个以信息、自由为特点的世纪里,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作为20世纪末期才开始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必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虹膜、指纹、DNA这些人体本身的特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密码、钥匙,成为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个人资料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种类型的刑事、经济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以研制系统安全评价标准为切入点,对系统安全性评价的用途,系统固有危险性评价,事故直接隐患评价,事故间接隐患评价等诸方面,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的阐述,对指导企业搞好安全评价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事故有较强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安防科技》2008,(7):37
人们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陌生,但能把它应用于汽车防盗却还是个新鲜事.为防止汽车失窃率攀升,台湾警方计划新挂牌车辆全面强制加设防盗辨识码,目前符合规定的产品有两种.其中强调高科技技术的"微粒防窃辨识系统",以有效防止汽车遭窃而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