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粮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丽  安萍莉 《灾害学》2011,26(1):48-53,59
分析了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台风灾和农业病虫害、草害、鼠害8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计算了其造成的历年粮食减产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2020年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不同自然灾害对我国各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旱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在黄淮海区、西北区等;涝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等;风雹灾风险区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台风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农业病虫害风险区集中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在华南沿海区和西南区等;而霜冻灾、农业草害、鼠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湛江市水稻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学》2021,(3)
水稻是南方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综合考虑发灾场敏感性、致灾力危险性和承灾体暴露性等三个方面10个指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评估模型,以1998—2018年影响湛江市台风资料为基础数据,进行水稻台风灾害风险等级评估。结果表明:湛江市水稻台风灾害承灾体暴露性呈现出中部和北部高的特征;致灾力危险性分布呈现出东部和南部高的特征;发灾场敏感性呈现出东部和中部高的特征。水稻台风灾害风险高的区域在湛江市中部和北部地区,风险指数为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徐闻县中部地区、雷州市中部和南部、遂溪县中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以为地级市台风灾害的分级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可能对未来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开展种植业旱灾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中国洞庭湖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依据历史旱灾记录选取水稻生育期内逐月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以及地表径流等气象水文要素,构建了上述要素与水稻因旱灾减产之间的脆弱性模型,识别了研究区水稻旱灾的致灾因子代理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蒙特卡罗仿真对洞庭湖北部地区的水稻旱灾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对水稻旱灾减产显著贡献的致灾因子代理变量为7月总降水量和8月总降水量,这两个月的各月降水量每减少1.0 mm将使研究区水稻因旱灾的减产量相应上升2.86%和3.34%;(2)5 a一遇、10 a一遇、20 a一遇以及50 a一遇的水稻旱灾损失率分别达到2.3%,11.2%,22.7%和50.3%。  相似文献   

4.
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以省级报刊为主要信息源,辅以气象部门统计资料,获取了县域统计单元的雪灾信息,重建了中国1949~2000年雪灾的时空分布格局。对雪灾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雪灾存在3个高发中心,即内蒙古中部、新疆天山以北和青藏高原东北部;雪灾年际波动幅度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雪灾均灾次的高、低值区与草场退化程度的关系,从承灾体脆弱性的角度揭示了雪灾格局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叶以来不同时段的中国水灾格局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统计单元。以年均水灾次为基本指标,以数字地图技术支持下,编制了一套信息来源不同、时段相对连续的中国水灾格局图。分析表明:中国水灾格局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西分异;水灾高值区呈现团块分布,与地貌格局关系密切;近百年来全国水灾中心呈现由黄淮海平原向东北、西部和南方转移的趋势;近50年来,华北成为水灾低值区,水灾由东向西形成4个梯度区。这些研究为揭示水灾格局对水灾过程影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整理了1928年甘肃救灾档案资料《甘肃省民国十七年各县灾情一览表》,通过提取该档案中的被灾地域、灾民人口、灾情状况等数据,建立以县为基本单位的灾情指数的方法,复原了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一次重大旱灾——1928年甘肃旱灾的受灾地区和受灾情况。复原结果表明,甘肃省此次旱灾灾情最严重地区为该省的中东部,而该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受灾相对较轻。在成灾时间上,春季该省中东部地区就形成旱灾的中心,并且该中心在夏季和秋季一直存在,形成了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连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中小强度自然灾害(简称中小型灾害)造成的损失虽然相对较小,但发生频繁,多次累积影响甚至超过大灾。基于2000~2013年的多种来源灾害统计数据,中小型地震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其中云南和新疆最多,两个省的中小地震占全国总数的54%。中小型洪涝灾害发生频次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北江和韩江支流上游地区、长江上游重庆段及嘉陵江支流流域、云南段等地。中小型旱灾频次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汉江、湘江、资江等支流流域。总体而言,我国中部、西部地区是中小型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频发区,但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多发区的中小型灾害也应予以救助,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型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中国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采用2000年3-6月中国省级报刊发布的风沙灾害信息800多条,建立了含有2600个案例的数据库,据此重建了2000年全国14场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风沙灾害致灾灾次Zc和承灾体指数CH,构建了风沙灾害危险度Wx,编制了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图。研究表明:风沙灾害Zc高值区与CH高值区在区域上错位,前者在内蒙古中西部,后者在华北平原。风沙灾害危险性Wx高值区分布的北界为国界;西南界为阿拉善左旗-甘肃定西县-浙江北部的杭州市;东北界为内蒙古中部锡林浩特市,多伦县-河北东北丰宁县-秦皇岛市所围的区域。这个区域应用为我国风沙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其中Wx为3.5以上的带状区域,即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山西北部、京津及河北应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9.
云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灾、洪灾、冷灾、雹灾、风灾和雷灾等6类,它们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是云南最大的自然灾害.6种主要气象灾害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旱灾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东、滇北和滇中地区;洪灾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东南、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冷灾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和滇中地区;雹灾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北以及滇中局部地区;风灾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南地区;雷灾区主要集中在滇南、滇东南及滇北局部地区.旱灾以春季和初夏最为严重,洪灾主要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冷灾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和夏季,雹灾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风灾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雷灾主要出现在夏季和春季.  相似文献   

10.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因此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灾前期-灾中期旱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分别针对轻度干旱和中重度干旱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水田-水稻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脆弱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西北岗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岗地区、东北湖/平原区,这一分析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脆弱性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发现地形和灌溉分别是影响灾前期和灾中期承灾体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减灾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的干旱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山东省近50多年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干旱灾情和致灾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6—9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山东省的汛期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导致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明显增大。进入90年代以后,与1961—1976年相比,干燥度指数普遍增大,半岛东部及黄河以北地区干燥程度增大得最为明显,半岛东部、鲁东南及鲁南的大部分地区由湿润区演变成了半湿润区,而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地区及鲁中北部、半岛西北部的局部地区则由半湿润区演变成了半干旱地区。造成干燥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变化,其次是积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旱涝灾害受气候变化的制约,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用历史类比方法研究近500年我国历史冷朝时期的旱涝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最后将两者叠加,勾划出全球变化和未来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旱涝灾害分布大势。结果显示:在未来稳定暖的时期,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及嘉陵江上游地区易涝,其中以东南沿海为甚;黄淮、华北、环渤海湾地区易旱,其中以黄淮为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冷冻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而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旱灾是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是洪涝面积的2.3倍。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产区主要是旱灾,早稻和晚稻产区主要是冷害和洪灾,一季稻和棉花产区主要是洪涝和旱灾,冬小麦和油菜产区的严重减产主要受冻害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 --以内蒙古牧区为例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从综合减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了雪灾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从雪灾区域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区域畜牧业承灾体对雪灾的适应性两方面,对内蒙古雪灾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雪灾脆弱性存在若明显的地域差异,中西部牧区比东部牧区脆弱性大,北部牧区比南部牧区脆弱性大,并且近10年来脆弱性提高的旗县明显增多,草地季节性干旱、北方干旱化以及草场超载过牧、退化加剧是畜牧业雪灾脆弱性呈增加趋势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受灾率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东丽  王春乙  薛红喜  张雪芬 《灾害学》2011,26(1):87-93,98
以华北区域内56个气象站历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冬小麦发育期资料以及产量资料为数据支撑,研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等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等级干旱受灾范围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首先,分析冬小麦干旱指标距平与相对气象产量间的关系,然后,制作指标距平与相对气象产量相关性大小的分布格局图,进而,根据冬小麦干旱指标负距平与减产率...  相似文献   

16.
华北雨季不同时段严重旱涝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13个站点,45年(1951~1995)的降水资料,对夏季4个时段(6月、7月、8月、4~8月)进行了Z指数计算,确定了干旱则主要发生在8月,并可明显看出由50~60年代的多水期向70年代中期以后的少水期的转变,另外,乌拉尔山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对华北地区雨季持续性暴雨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洪涝年的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17.
薛晓萍  马俊  李鸿怡 《灾害学》2012,(4):71-74,91
基于乡镇气象资料历史序列的构建,利用AHP决策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洪涝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临淄区洪涝危险性主要受洪涝频率影响,总体趋势是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洪涝灾害暴露性风险分布区域性较强,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脆弱性风险分布相对较分散,总体上北部地区脆弱性高于南部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北部地区强于南部。临淄区洪涝风险综合指数普遍较高,高值集中在人口、经济密度较高的临淄市区以及危险性较高的西北地区;风险指数受危险性影响较大;全区中、高风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9.2%。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受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一年四季,从面到北均可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沿海近50年风暴潮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近500年全国及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记录和近50年实测风暴潮灾发生频次的变化及其与气候波动的关系,并对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风暴潮灾的变化趋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近500年来,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的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