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的深圳地区一典型小流域——布吉河流域,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就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流域暴雨洪水汇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使得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和洪量加大,汇流时间变短。与1998年相比,2000年在前期土壤较干的情况下,频率为1%,2%和5%的3种设计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其增大幅度分别为20.2%,23.0%和28.9%。同时,土地利用状况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还与土壤前期湿润程度和暴雨强度有关:随着前期土壤由较干向较湿润变化和暴雨强度的增大,土地利用状况向城市化方向的发展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趋于减弱。深圳1980年以来洪涝灾害加剧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首先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黄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末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数据,建立了反映该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数字环境模型,而后对黄河流域近5年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而形成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因子定量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用水土流失方程是目前预测土壤侵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定量确定其因子是应用此模型的关键。简要评述了国外及近年来国内定量估算水蚀因子的方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研究表明,大庆市自1988年以来土地利用状态变化很大,由此引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响应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以大庆市1988年和2001年的Landsat 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3年间,大庆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20.76%-24.01%。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及方式改变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运用G 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选择湘江岸线为典型样带,建立了基于源与汇景观功能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模型,对生态风险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整体最高,株洲和湘潭居次。其中,从城市群建成区向外,风险指数逐渐降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生态风险指数也较低。根据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状况、变化和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调控策略和管理方法,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方法,在RS和G IS的支持下,生成了关中地区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结构风险变化图谱;并从栅格、地貌单元、坡度带及行政区等多个尺度上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风险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7年,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结构风险先升后降,总体降低。各地貌单元中,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持续增强;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是先增后减,总体加大;其余三类地貌的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是先增后减,总体变小。各坡度带中,0°~3°段的土地利用结构风险增加,>3°段则是先增后减,总体降低。各地市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最大的是渭南市,最小的是宝鸡市;渭南、西安两市的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是先增后减、总体加大,宝鸡、铜川、咸阳三市则是先增后减、总体减弱;区内土地利用结构风险变化情况是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方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Cox TP 《Disasters》2012,36(2):233-248
Prior to 1996 and the Congolese wars, exploitative land policies pushed farmers in the eastern highlands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DRC) into a vulnerable position, with cattle manure sustaining intensive cultivation. This exposed households to a complete breakdown in mixed farming as cattle became targets of war. This study of villages in South Kivu offers an inside understanding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farming practices in a region where there are no easy solutions, and it assesses how the province lost its present and where farmers look when they glance to the future. For farmers, who hold a broad view of soil fertility, the casualties of war were not only people and cattle but also the land itself, which has enduring scars. Perceiving a rupture in tradition, South Kivu farmers are searching desperately for new livelihoods that are built on education instead of livestock, setting aside old ethnic signifiers to seek a future beyond protracted conflict.  相似文献   

8.
现有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通常采用单一地表粗糙度假设,忽略地形和土地覆盖的影响,使得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不能真实反映台风风场。本文基于GTOPO30(Global Topographic Data of 30 arc seconds)全球数字高程数据和USGS(U.S.Geological Survey)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将地形地貌效应等效为地表粗糙长度,建立了受西北太平洋台风影响的东亚地区的地表粗糙长度空间分布;并对比验证了3个典型地貌的地表粗糙长度。然后,对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正,使其能耦合地形起伏对风场产生的抬升和沉降作用。以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模拟结果为基准,采用3个历史台风案例,考察了地形地貌对参数化台风风场模拟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地形地貌效应可以显著提升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对台风空间结构的模拟能力。考虑地形地貌影响的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上海市区水灾灾情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上海市区近50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重建,并计算了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上海市区水位变化量。以特定的1962年水灾为参照,模拟在同等雨强情况下,由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面沉降引起的淹没范围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损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9mm/d降水条件下,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使2001年的径流系数比1950年增大了34.0%,2001年的水位比1950年增高了45.9%;2001年的水灾灾情为1950年的1.0629倍;即使在目前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下,亦可造成相当于2001年地均GDP值0.088%(约为4.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这是1991年相应数值的220倍。  相似文献   

10.
东川市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宗新 《灾害学》1998,13(1):40-44
分析了东川市土地退化现状:土地退化以水蚀为主,退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38.5%。土地退化类型主要有土壤退化、土地沙石化、土地石质化和侵蚀劣地。文章还探讨了东川市土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Fire events are an annual phenomenon in Greece with damages and even casualties, mak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fire events provided by NASA Fire Information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lace them along a number of spatial types defined by relief and land cover classe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fire events is related more to some land cover classes than other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erms of overall frequency in all types of terrain is ‘Agricultural Areas’, as a result of farming practices that involve fire. The second more important type of areas is ‘Artificial Surfaces’, especially in low lying areas. These events are related to urban growth and sprawl and are very often a direct outcome of speculation practices with land properties, encouraged by the absence or poor implement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
上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灾情的结构与类型,还深刻影响其灾情程度.本文以处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深受旱灾影响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为案例,基于统计资料及野外调查,剖析了在气候干旱化程度加剧、农作物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增大的趋势下,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上地利用中,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其面积比例的调整,增强了粮食生产系统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调整上地利用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可能引起的地貌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冲 《灾害学》1990,(2):23-28
城市化可能导致流水地貌过程系统的变化,加剧水土流失和洪水威胁;还可能导致重力地貌过程系统的变化,造成土滑、滑坡和崩塌等灾害;城区地下水、地下其它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开采,可能引起地面沉降或坍陷。这一切会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程鹏  袁长顺  张新法 《灾害学》2004,19(1):81-86
通过对“两山一湖“区域生态系统的分析,认识到影响该区域生态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毁林垦种、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退耕还林、推广水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物种保护、预防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3):248-266
This paper examines smallholder farmers' percep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er preparedness strategies in Mpigi district in Central Uganda. Furthermore, existing community early actions against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were investigate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Using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version 16, data obtain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subject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generate percentages for several variables and cross-tabulation analyses between selected variables. Farmers perceived prolonged droughts, increased pests and diseases outbreaks in crops and livestock as a conseq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s the major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They conside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er preparedness at community and village level as inadequate. This triggered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early actions by farmers a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These actions constitute an informal community-based early warning system against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相似文献   

16.
近40年新疆沙漠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跨达 《灾害学》1991,6(2):54-59
据对新疆近代沙漠化的调查,及对近40年新疆的气温、降水、地表径流与新疆垦荒、河流湖泊变化、植被减少等分析对比得出,新疆近代沙漠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但其气候没有显著变旱,而人类活动对新疆沙化作用已明显地超越了自然干旱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溪河小流域的崩岗特征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汀县河田镇根溪河小流域是福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131个。分析了河田根溪河小流域崩岗的形态特征、发育阶段和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与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土壤特性、植被覆盖、小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治理措施。经治理后沟道和坡面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6%和28%分别提高到68%和76%;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3175t/km^2a,与未治理的崩岗相比降低了89.6%。  相似文献   

18.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荒漠化主要类型有风蚀漠化、水蚀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全区现有各类荒漠化土地21.3万km^2,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沙质荒漠化土有17.59万km^2。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河西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河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疏;以及生产实践中、水、土、植被资源等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治和轻减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第三是加大荒漠化防治的投入,尤其是防沙治沙中资金、科研、人才的投入,建设重点荒漠化防治项目,使河西地区最普遍的沙质荒漠化得到遏制;第四是加强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9.
地面沉降是苏州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该地区地面沉降不断加剧,制约了经济发展。结合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和宏观力学性质试验,探索地面沉降问题的微宏观机制。以苏州地面沉降区200m的钻孔土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快速固结、液塑限测定等一系列土工试验。采用冷冻干燥法获取各土层的SEM图像,使用PCAS分析软件对土样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在钻孔中布设FBG光缆进行持续性土层应变监测。结合液、塑限试验,快速固结实验数据,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结果与光纤监测数据,得出以下结论:沉积土层的含水率,液性指数,压缩系数随深度递减;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层的定向性由差变好;第二承压含水层土层孔隙大且数量多,压缩潜力强于第三承压含水层,稳定性较差,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灾害的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飙  彭珂珊 《灾害学》1991,6(4):32-37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耕地急剧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是目前土地灾害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对此,作者通过灾害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健全法规、强化国情认识、控制人口增长等七项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