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英那河水库扩建运营后,可能出现水库水温分层现象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对水库水温分层及水库富营养化的程度进行了预测,并提出水温分层对下游用水影响的对策及控制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天目湖沙河水库热分层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揭示亚热带水库热分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水质效应,以最大水深11 m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沙河水库为例,基于对水库坝前区(TM1)3~11月逐时的水温监测及对该水库2009~2016年相关水质和气象指标监测,分析了该水库热分层的形成和消失时间、驱动因素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呈典型的亚热带单循环混合模式:春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水温逐渐升高,当表层水温升至21℃左右时,热分层稳定形成,在整个5~9月期间水体热分层十分稳定;秋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水温逐渐降低,当表层水温降至19℃左右时,热分层基本消失,在10~4月期间水体呈混合状态.热分层期间,表层和底层的水温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增加;日均气温超过30℃的情况下,水体热分层更加稳定;夏季强降雨过程降低了水体表层的温度、减弱了上层5 m水体的温度分层,但对5 m以下深度的热分层状况基本无影响.水温分层对水库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热分层期间,底层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底层水体氨氮浓度明显增加;热分层消失后,底层水体溶解氧、总磷及悬浮颗粒物含量均增加.研究表明,对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中等深度的水库而言,水体热分层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稳定的热分层有利于蓝藻门相关种属藻类的生长,热分层形成及消散阶段改变了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及供给水体的强度,对水体水质形成冲击.在水库水质监控及生态保护管理中,应关注热分层过程的不利影响,并探索相关灾害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电厂温排水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了电厂温排水对陡河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陡河水库年均水温比对照水体洋河水库提高2.8~4.8℃。溶解氧随着水温而变化,但从未低于5.0mg/l,增温后水体中各种营养盐类含量呈增加趋势,水体富营养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我国北方温带水库——周村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现象及其水质响应特性,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对周村水库进行了37次采样,并对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周村水库在4~11月间处于水体分层,全年呈典型的温带单循环混合模式.水温分层对水库水环境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分层引起的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导致了沉积物中营养盐以及还原性物质的大量释放,其中热分层期底层水体总氮、总磷、锰和硫化物的平均值分别为1.18、0.11、0.47和0.48 mg·L~(-1);浮游植物垂向分布受水温分层的显著影响,热分层期上层水体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其均值为16.35×106cells·L~(-1),下层水体浮游植物丰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孙昕  叶丽丽  黄廷林  刘伟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781-2787
为指导高效节能的破坏水库水温分层技术及系统的选择,需建立统一的能量效率基准.根据质量守恒和热量守恒定律,求出分层水库水体完全混合后的水温,计算水库水体混合前后的重心;采用库容以及与水温相关的密度等数据,对水深方向各微小水层的势能进行积分得到水体总势能,混合后水体总势能的增加量即为破坏分层所需的最小理论能量,应用耗电量估算法得到破坏分层所产生的最小碳排量;破坏分层系统的能量效率为破坏分层的最小理论能量与实际输入能量之比.以西安金盆水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水位下的水库库容,应用该方法估算了水库不同季节破坏分层所需最小能量和扬水曝气破坏分层系统的能量效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水位下的水库库容,计算破坏分层所需最小能量.结果表明随水体垂向温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大,在6~10月期间相对较高,7月达到最大值2432.08kW?h;该水库扬水曝气破坏分层系统的能量效率约为4%;在水温分层开始阶段运行破坏分层系统可有效降低破坏分层所需的能耗,减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的影响下,生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基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极为复杂,除氮、磷等关键因素外,还有光照,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水的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等,因此,很难准确预知藻类的生长状况。鉴于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尚缺乏系统的预测方法,为能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在建的大凌河白石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水…  相似文献   

7.
水温结构是湖库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基础,热分层稳定性对深水湖库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水体热分层特征及关键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DYRESM水动力模型模拟了红枫水库2014年全年的水温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 DYRESM水动力学模型可有效模拟红枫水库的水体热分层特征及时间演化规律,可准确预测水体热分层形成和消亡的时间及去分层强度。2)气温变化对水库水体热分层具有明显影响,增温可加速水体热分层的形成,造成温跃层下潜和去分层延迟;短波辐射的增强(40%)不会对红枫湖水温结构造成明显影响,但可导致去分层发生时间后延;风速是水体热分层稳定性的敏感因素,当风速增加40%后,热分层演化发生较大变化,表现在6~9月份中层及底层水温大幅升高(从9℃上升到14℃),去分层时间提前30天,相应造成分层期缩短。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亚热带大型深水水库——龙滩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和富营养化特征,于2012年11月(枯水期),2013年4月(平水期)和7月(丰水期)对其环境因子及富营养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龙滩水库分层结构呈不完全混合型湖泊特征,枯水期为单温跃层结构,表层至60 m为混合层,60~80 m为温跃层,80 m以后为永滞层.平水期和丰水期为双温跃层结构,表层到10 m为混合层,10~20 m为温跃层,20~40 m为混合层,40~60 m为次温跃层,60 m以后为混合层.2水温分层主导其它环境因子的分层结构,分层结构限制了水体上下对流,尤其永滞层的存在减少了内源污染的危害.3水库枯水期综合营养指数(TLI)在23.4~32.8之间,平水期在27.1~38.6之间,丰水期在26.0~45.1之间,均呈贫营养到中营养状态,其中总氮营养状态指数TSIc(TN)在60.3~72.5之间,呈富营养到重度富营养状态,氮磷比为107∶1,呈磷限制型.  相似文献   

9.
千岛湖湖泊区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14  
千岛湖是典型的亚热带人工深水水库.为了解水库的物理特征,于2011年对水库温度、溶解氧(DO)、pH值、浊度、有效光合作用辐照强度(PAR)和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水库表层水温在10.4~32.7℃,在4~12月间出现水体分层现象,在夏季形成明显分层,是典型的亚热带单混合水体.水温分层结构对DO、pH值、浊度、PAR和叶绿素a的垂直剖面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水体溶解氧出现显著的分层现象,且温跃层内DO浓度较低,冬季底层溶解氧出现暂时周期性缺氧;浊度在温跃层内达到最大值,其表层大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叶绿素a含量表层含量较高,且温跃层以下水深维持较低水平,这说明水体分层对水库水质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此外,水体光合作用最强处在5~10 m左右,此深度适合藻类生长,这为分析千岛湖水体蓝藻暴发取样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抚顺市五座水库的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3座水库处于不同程度的中营养型,有2座水库处于不同程度的轻富营养型。分析认为水库富营养化受水库周围居民生活及集雨区内径流入库的氮磷量影响。并针对水库富营养化的机制及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水库富营养化的具体治理办法及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天山低层云水资源中冰粒子物理属性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采用2003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美国宇航局NASA 发布的CERES SSF Aqua MODISEdition 1B、2B和3A云资料,从冰水柱含量、云等效温度、云等效高度以及冰粒子等效直径4 个云物理宏微观属性考察天山低层云水资源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水柱含量均值在32.7~92.0 g/m2之间,云等效温度均值在214.9~257.3 K之间,云等效高度均值在3.9~5.7 km之间,冰粒子等效直径均值在12.7~22.4 μm之间.冰水柱含量、云等效高度、云等效温度均呈降低的年际变化特征,冰粒子等效直径呈增加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郑州市地下水均衡场1991~1996年地中渗透仪实测资料.分析了潜水蒸发与气象因素、埋深、土壤岩性及降雨入渗的关系。研究表明;潜水埋深较小(不大于1.0m)时,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在动态分布上显示出极大的相关性;潜水蒸发随埋深增大急剧减弱;毛细上升高度和渗透性结合得比较好的土壤潜水蒸发较大;在埋深较小(不大于1.0m)时.单次集中降雨入渗对潜水蒸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环境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规划是把丹江口水库作为其水源区 ,建成后预计年均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将达 14 5× 10 8m3 ,为此大坝将增高 14 .5m。工程对该区域环境影响不可避免 ,因此进行该区域的环境评价和预测是必要的。本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分别对该区域水环境、气候和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评价和短期预测 ,并得出如下结论 :(1)该区域水环境短期内具有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 ;(2 )气候会向冬暖夏凉逐步转变 ,这种转变对降雨和洪水过程、洪水频率的影响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水土流失程度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在库区上游有所降低 ,库区下游加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在广泛现场监测、资料收集、调查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和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对汉江水华发生的成因和关键因子进行了分析。汉江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个:汉江中游进入城区的排污量日趋增大,藻类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严重过量(此乃根本原因);汉江水枯同时长江水位增高使汉江流速变缓,产生类似于湖泊的水流特性;春季气温偏高。在已满足藻类生长需求的营养条件下,流量和流速是制约汉江水华发生的关键(敏感)因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水文因子上。  相似文献   

15.
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2):21-23,54
主要分析了降雨入渗补给、山前侧向补给、地表水入渗补给、引污灌溉的入渗补给及地下水排泄过程对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通过对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实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了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地下水水质。分析了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受污染原因,建议该地区必须控制污染源,同时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已成为很多国家缓解农业用水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节水技术的投资力度。由于缺乏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深入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为此,论文采用3 a面板数据对我国黄河和海河流域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定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空间分布较广且扩散很快,但是以播种面积测量的采用程度却很低。资金需求少和一家一户易于采用的传统型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相对较高,而资金需求大且需要集体行动的社区型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很低且发展缓慢。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是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希望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节水技术的推广政策和示范村的建立都是十分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某造纸厂废水中水回用工程,介绍一种新型先进的过滤技术——纤维转盘滤池,在造纸废水中水回用中的应用。同时对纤维转盘滤池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从生活饮用水质安全的角度评价了鞍山市供水水质的安全现状,分析了鞍山市供水水质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探讨了影响水质安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鞍山市水质安全的保障对策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咸海流域是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但是地表水的逐年减少,对咸海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上的1992?—?2018年Landsat影像,采用水体频率的方法提取咸海流域地表水信息,对咸海流域地表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绘制分布图.同时采用LandTrendr算法生成了地表水面积变化图.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咸海流域地表水面积变化与气候变化、人为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咸海流域的地表水面积呈现递减趋势,其中以咸海为主的全年水体面积减少最为明显.2010年之后,整个流域地表水的减少趋于稳定.影响咸海流域地表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气候因素中的温度.本研究可为后续确定咸海流域地表水减少的成因、影响,以及水资源保护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20.
农业水分利用率及其对环境和管理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全球变化引起全球温度升高,降水格局发生变化,使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农业是占据首位的用水大户。如何节约农用水,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WUE)是节约淡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根据不同尺度、应用目的等而不同。提高WUE主要有两种原则: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以及提高作物的蒸腾效率。论文描绘了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的模式图,提出了今后应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