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比较同类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找出一个城市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差距,总结经验,为今后工作指出努力方向具有实践意义。国家环保局在评定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时,采用了总悬浮微粒(T.s.P)和二氧化硫两个指标;国务院环委会《关于32个重点城市防治烟尘污染的决定》中指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的指标是“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因此在进行大气环境质量比较时,作者依然使用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两指标,在进行影响因素比较时,针对对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民涛  韩昀峰  宋凌艳 《四川环境》2010,29(2):61-65,69
为了解上海市大气环境的状况,为进一步制定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具体措施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自2000年至2007年共8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统计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通过对相关环保措施、政府政策等方面资料的引用和分析,讨论了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连续三轮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逐渐好转,大气污染情况逐步减轻,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大气环境压力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使得上海市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然艰巨。酸雨已经成为上海市大气环境的突出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居民生活与第三产业污染源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居民生活与第三产业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其对成都市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立足常州大气环境质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源排放规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为基线,综合气象环境均一性分析、大气环境敏感区域识别的结果进行优化,再与城市总规"四区划定"进行协调性分析后最终确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5.
1前言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合理布设是大气环境监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能否为环境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常用的方法中聚类分析法较为常见,基于克市有多年的监测数据,特地选择了主成分子集合选择法。由于城市大气环境不仅受污染源排放状况的影响,而且受到气象因素和城市地形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主成分子集合选择法通过逐次提取测站所反映的环境质量信息的主成分,定量的系统地进行寻化分析,筛选测点。2主成分子集合选择法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基…  相似文献   

6.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选用SO_2、NO_2、PM_(10)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层次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区十二五期间大气环境质量基本上处于清洁和轻度污染水平,且大气环境质量有逐年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青岛市2001年至2010年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对青岛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尚清洁状况,且在不断改善;受工业扬尘和建筑扬尘的影响,青岛市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加之落后的工艺设备等原因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以氮氧化物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日趋明显,因此,冬季采暖燃煤利用、机动车尾气控制及城市扬尘抑制仍是青岛市未来大气污染的治理重点,强化燃煤脱硫技术和改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青岛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尚清洁状况,且在不断改善;受工业扬尘和建筑扬尘影响,青岛市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加之落后的工艺设备等原因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随着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以氮氧化物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因此,冬季采暖燃煤利用、机动车尾气控制及城市扬尘抑制仍是青岛市未来大气污染的治理重点,强化燃煤脱硫技术和改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是衔接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的大气环境管理需要指向新的目标,同时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2013年以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效果,分析目前大气环境质量的差距,从推进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关于大气环境管理的定位和相关工作目标,并从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对"十四五"大气环境管理重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不断改善济南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广泛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基础上,基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及Arc-GIS平台空间插值法研究并表征了济南市“十一五”期间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较大,2007~2009年污染较为严重,之后有所改善;大气污染物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最严重,夏季空气质量最好;首要污染物为PM10;污染较严重区域集中在济南市东北部地区;其变化原因受地理气候条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影响较大.该研究方法及结论对其他大中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美国是中国大气汞排放的主要外部消费驱动力之一。现有研究多核算国际贸易驱动的大气汞排放,识别主要的贸易驱动关系,缺乏中美贸易模式变化对中国大气汞排放的影响分析。本文基于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计算了1997—2017年中美贸易驱动的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并深入分析了贸易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中美贸易驱动的中国大气汞排放从13.5 t增至32.8 t,2007年后开始回落,2017年回落至13.6 t。贸易规模扩大是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62.6 t),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67.0 t)。生产技术水平变化和贸易结构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近年来逐渐起到促进大气汞排放减少的作用,但其贡献不稳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快产业创新升级,优化、稳定贸易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而经济转型时机对城市转型路径与转型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曲线为工具,尝试从资源开发时序、产业结构演进、空间结构演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四个维度构建经济转型时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大庆市为实证,探究大庆市所处的经济转型时机,以期为大庆市制定经济转型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时机的判断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通过对2002-2007年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做统计分析,评价了近几年重庆市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重庆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分析枣庄市不同来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削减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使用统计方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对枣庄市2020年第一季度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探究了枣庄市大气固体悬浮微粒浓度变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20年第一季度PM2.5、PM10、NO2、SO2浓度较2019年同期显著下降,但枣庄市采暖季内社会活动造成的正常排放仍高于大气环境容量;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较2019年PM2.5源因子浓度削减最大的为机动车源(46.5%)和工业源(17.9%),应长期采取机动车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科学规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onlin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at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a chemical oxygen demand sensor wit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ique. The system was used to model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iming River basin in Daqing City, China, in an effort to maintain the water quality in this basin at a level compatible with the status of Daqing City as a scenic resort.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during the past 2 years has shown that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including water released from an environmental reservoir to mitigate pollution events) could be achieved for the basin using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the system; using mathematic models established for this system, the quantity of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reservoir is adequat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water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ystem provid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water quality contro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6.
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部老工业区是济南市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域。工业区大型企业的无组织排放废气对区域及周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对其排放量大小和污染物种类不清楚,难以进行监管。本文以济南东部老工业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为例,选取五项有代表性的特征污染物(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和氨)进行布点监测,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分析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了解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特征。经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与上风向相比,下风向各污染物监测的小时浓度和日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该厂区污染源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最后,提出防范或改进措施,如应加严相应的无组织排放标准,增加大气在线监测点位及监测项目,建议企业加强对生产工艺环节无组织排放废气的收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 Air quality in most Asian cities is poor and getting worse. It will soon become impossible to sustain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growth without severe deterior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ity of Shanghai, the air-quality problems it faces over the next 30 years, and the potential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lleviate these problems. Popul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profiles are developed for the city at 0.1 degrees x 0.1 degrees resolution and extrapolated from 1990 to 2020 using sector-specific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RAINS-Asia model, eight technology scenarios are examined for their effects on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f sulfur dioxide and sulfate and their emission control costs. Without new control measures, it is projected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exposed to sulfur dioxide concentrations in excess of guidelines establish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ill rise from 650,000 in 1990 to more than 14 million in 2020. It is apparent that efforts to reduce emissions are likely to have significant health benefit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cost of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exposed to concentrations in excess of the guidelines ($10-50 annually per person protected). Focusing efforts on the control of new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nd industrial facilities has the greatest benefit. However, none of the scenarios examined is alone capable of arresting the increases in emissions, concentrations,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binations of stringent scenarios in several sectors will be necessary to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at a potential cost of $500 million annually by the year 2020. KEY WORDS: Coal; China; Shanghai; Sulfur dioxide; Air quality; Health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