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地应力变形机理外,岩浆去气、油气活动也可能是产生地震的潜在重要的机理,而季节与气候变化等则可能是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地震虽是自然灾害,但它是形成矿产资源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作用,且有助于人类探索地球深部奥秘,故加强古地震研究是地震活动规律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看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3.
地幔对流理论是伴随着板块学说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放射能、重力能等)是以怎样的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从而驱使板块运动、造山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的产生呢?这是地球动力学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地幔对流假说为这种能量传递提供了解释机理。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水与其标准状态相比具有许多特殊性质,如强烈的氧化作用、很强的溶,解性能,以及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可控制其密度在蒸汽相到液体相的密度之间等。水在约400℃的超临界温度下,几乎所有的氢键都裂解了,超临界水的这一性质很可能是超临界水具有许多特殊性质的主要原因。超临界水的存在,不仅对地球物理场的性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地质构造演化、地球化学动力学、成矿作用,以及深部地质灾害(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探讨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水及其它流体的存在,很可能成为地球与其它类地行星之间有着不同演化历史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在高温超高压下水与地球深部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了解地球深部及整个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扶余/松原-肇东断裂是松辽盆地内一条重要隐伏断裂,因以往记录到的中强地震较少而缺少对其的研究。近年来该断裂地震活动明显增强,是目前东北地震区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断裂构造,故对断裂活动性研究十分迫切。在掌握了石油深部资料后,通过收集总结断裂相关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记录、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等,以产状、地震活动性,最新活动年代为依据将断裂分为四段,综述了各分段断裂产状、性质、活动历史及活动年代等,并对断裂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近6万个滑坡,岷江、沱江、涪江三条河流的输沙量比地震前增加了3~7倍,由滑坡产生的泥沙将在面积约7万km2的流域内停留数十到数百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3日公布这一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针对高强度地质事件对地表侵蚀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是我国关于陆相薄互层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受到我国"八五"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高度重视。他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薄互层油电磁波、声波和电阻率等几个方面的理论和应用,和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全面讲述体系,以对薄交互储层进行分析、地震反演以及井孔之间储层探寻,对其进行解释并给出了准确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8.
93年我校修订教学计划,根据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将地球物理专业的《地震学》课程改为《地震分析技术》。本文简要总结了对《地震分析技术》从编写教学大纲、教材到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遵循的原则和具体作法,以及初步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核的形成     
根据地核形成的传统观点,地球是由铁和硅酸盐类的均一混合物增生而成的,然后当放射性热熔化了铁并沉降到中心部份时形成了地核。但是,在原始均一地球内地核形成的观点与其说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假说,还不如说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可能的假定,因为它不能解释陨石之间和地球类行星(包括月球在内)之间化学成分上的不同。作者认为,地球非均一增生的模型能解释此点,因而是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中突然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震源深度来看,有地壳地震和地幔地震两类。在地壳某局部地区由于各种来源的力的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当岩石达到破裂条件时,就发生一种快速断裂过程,从而形成地壳地震。这类地震对人民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研究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备受各国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特别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由于埋藏深水海底或地层之中,直接取样的成本和探测范围有限,因此利用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研成果,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归类为三大方面:(1)天然气水合物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2)天然气水合物岩石物理分析、测井研究与储层建模;(3)天然气水合物AVO正演模拟和地震反演技术研究。并讨论了利用常规海洋地震资料开展宽频高分辨率处理对水合物三维勘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提取了智利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球型振荡振型周期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所得结果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并对大地震的震源破裂分布给出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对高压捕虏体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大陆地区下面,镁铁质岩石不仅在下部地壳中占优势,而且在地幔顶部也非常丰富。根据捕虏体资料,我们就可以建立地热和地层剖面,并得出能对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具体解释的岩石学限制条件和物理参数。在具有高热流的大陆地区,象地震折射资料所确定的那样,莫霍面所处的深度可能比地壳-地幔界面还深。克拉通地区的与“热”地区的下部地壳-上地幔剖面的地震差异,可单用温度变化来解释,而不需要岩性有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公认的2个关于地球早期大气组成的理论可能都会受到质疑.根据研究人员发表的最新报告(Nature,2006,442,908)认为早期地球大气可能已存在较高浓度的氧,也就是说,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并非完全来自生物进化和光合作用.此外,上次冰河时代甲烷浓度上升也不一定是由于海底甲烷水合物的突然喷发,而可能由植物和湿地  相似文献   

15.
不要浪费     
正《自然》2018年7月31日地球的资源可能还没有耗尽,但是地球处理废物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地球被认为是一个有限的系统,但它所供养的人口正在增加。联合国估计世界每年将增加大约8300万人口,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接近100亿。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吨资源(如矿物、化石燃料和生物量),有的可以达到40吨,是印度人均资源消耗的10倍。实际上,GDP每增长1%,为满足国家需求而开采的金属矿石就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基础上,建立的国家级地球物理野外观测和研究试验基地。蒙城地震台始建于1978年,位于小涧镇黄柏山麓,占地18130.56m^2,海拔高程54m,台基为震旦纪砂岩,属国家基本台站,  相似文献   

17.
地震与火山     
吴继星 《环境》1995,(6):24-25
人们谈到强烈地震和火山爆发,大有谈虎色变之感。地球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炽热体,蕴藏着威力无比的能量和火焰,一旦发怒时便以地震和火焰的方式释放出来。许多人想了解,地震和火山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爆发?  相似文献   

18.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生态安全环境科学与地球物理学融合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近年某一地球物理学术期刊发表的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理论与应用成果的论文为例,梳理与分析了传统地震方法、电法、电磁法以及新的地质雷达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地震映像技术、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电磁波CT技术、TSP地质预报技术等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与安全科学领域的应用,对其解决滑坡、岩溶、矿山采空层、隧道设计及施工地质预测预报以及工程质量安全检测等环境与安全工程问题的应用实例及其效果进行了述评。指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但存在发展瓶颈,并对该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促进其发展,为解决近地表环境与工程安全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阐明地球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与化学变化,而目前人们所能直接观察、采样和化学分析的,仅仅是占整个地球质量约0.3%的地壳部分,要得到整个地球的数据,只能间接地依赖于对地球内部的地球物理探测,室内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和对陨石、月球、太阳系行星和太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昆仑山口西沿近东西向断裂发生了Ms8.1巨大地震,地震造成近东西走向地表断裂带长达350公里,锦州台体应变记到8.1级地震波动长达10个小时,可见8.1地震释放能量的巨大.它必然加速附近地区的应力积累,引发较近地区地震的快速发生,也会激发周边发生远震效应.历次震例表明,强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形变及其他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往往是大范围的,提出一种大尺度的地震孕育过程模式显然是需要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