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选择了不同矿山、矿种,以卫星遥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对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及其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遥感调查与监测试验,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和科学规划,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东地区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较高,对环境要求也高.但是华东地区资源丰富,涉及的矿种多,数量大,矿产资源开发普遍,由此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详细分析了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土地资源破坏和占用、水资源破坏、水土污染和矿山地质灾害等,指出区内因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资源损毁、环境污染以及地质灾害的规模,分析引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3.
榆林市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持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分为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三大类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还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矿业开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矿产资源特征与开发现状,论述了我国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深刻剖析了产生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源,提出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开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等调查,为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矿业秩序维护及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等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圈定出矿山开采占地范围,通过研究西藏地区铜矿矿山开采占地数据,分析西藏铜矿矿山占地现状和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为有关监管部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矿山环境及矿产资源开采状况相关数据的有效监测是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遥感技术有着多平台、多种类、多波段的特点,其信息量丰富,动态性和时效性较强,而遥感自动监测则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矿山环境遥感自动监测方法,并探讨了矿山环境遥感自动监测应用的问题及展望,旨在进一步促进遥感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相伴产生了大量的矿山环境问题。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顾后果,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矿山污染及环境破坏现状以及目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完善制度,努力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环境地质角度,用较多实例论证了矿产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指出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为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开采量大,然而,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矿山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是提升矿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研究在了解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补偿体系,明确了补偿的主体、客体和主要形式,并提出治理责任机制、多渠道融资机制等保障机制,期望为环境管理部门推进矿山生态补偿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市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市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开采方式、三废排放量、次生地质灾害和土地的占用与破坏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矿山地质环境的分析研究,运用加权指数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在Mapgis平台上对哈尔滨市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甘孜州区域内矿山开发呈逐年上升趋势,矿产资源开发成为甘孜州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矿山开采在提高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介绍了甘孜州矿山资源开采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主要原因,并对矿山开采的环境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大量开发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漠视环境成本,我国矿山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加剧,全国矿山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的破坏正随着矿山开采的推进日益显露出来,如何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治理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加强矿山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治理展开相关论述,以期为今后的矿山环保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PGIS的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矿业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占用破坏土地、破坏地貌景观、水土流失、水土污染、水均衡破坏以及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崩滑流矿山地质灾害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单元的划分采用正方形网格单元。选取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等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各因子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存在重大差异及可分层次的实际情况,采用质量指数评价模型作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将全省圈定出28个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质量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沈阳市矿山环境遥感调查的内容、方法及遥感解译结果,借以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和科学规划,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带来了侵占耕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严重问题。文章对我国矿山生态建设现状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造成矿山环境破坏的原因,及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并指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有色矿产数量多,看似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很低,且富矿少、贫矿多,开发难度大利用率低,所以就整体而言是资源相对贫乏的。为了加强对特定矿种勘查和开发的管理,提高优势矿产被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水平,我国特别指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具体约束,是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物质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矿产资源现在面临着枯竭和矿山环境问题。为此,为了响应国家对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号召,需要矿产企业坚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矿产区的环境。因此,加强矿山环境资源的恢复治理、实现环境资源的环境保护这已经成为时代所赋予给我们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座有着近百年冶铁历史的矿产资源型重工业城市,鞍山市环境污染的历史欠账较多,本文以鞍山市为例,介绍了鞍山市十年矿山生态恢复的主要成果;分析了矿业开发给鞍山市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结合鞍山市十多年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经验,提出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专项规划、增加政府矿山生态恢复资金投入、强化对矿山企业的环境管理、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带动企业环保责任等措施,为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中国真实国民储蓄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真实国民储蓄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修正,货币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从经济学意义上阐明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论文利用边际机会成本法,在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16种主要矿产资源价格的基础上,分析各省真实国民储蓄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山西、贵州、青海3省真实国民储蓄为负值,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性;②西部地区的真实国民储蓄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于东部地区,真实国民储蓄存在着东西差距;③矿产资源消耗对净储蓄的贡献度呈从西部向东部沿海递减的梯度推移,矿产资源价值消耗量大的地区净储蓄较小,而资源稀缺的地区净储蓄较高,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④矿产资源的区际流动导致矿产资源开采在西部地区、附加价值增值在东部地区的局面,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应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向西部地区提供利益补偿,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因此而引发了地质灾害等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必须要结合目前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开展治理活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其治理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于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