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超微型浮游藻类(3μm)主要包括超微蓝藻(PCY)和超微真核藻(PPEs),是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通江湖泊中超微藻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年洞庭湖丰水期(5~8月)每月对东洞庭湖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丰水期间东洞庭湖超微藻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洞庭湖丰水期超微藻生物量和丰度均表现出显著的时空演变规律(P0.05).整个丰水期间,超微藻Chla平均浓度为8.52μg·L~(-1),其对总浮游藻类Chla的贡献率平均为41.6%;从5~8月,随着水温的增加,超微藻Chla浓度不断增加,尤其是东洞庭湖北部湖区和南部湖区;东部行洪道超微藻Chla浓度全湖最低.PCY是东洞庭湖超微藻的主要优势藻,其丰度平均是PPEs的3.4倍.PCY和PPEs丰度表现出相似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从5~8月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空间上,随着丰水期的推移,超微藻丰度峰值由北部湖区向南部湖区迁移,到8月丰水期末期超微藻丰度逐渐降低,北部湖区超微藻丰度最高.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超微藻表现出了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水位和N∶P比是影响东洞庭湖PCY和PPEs丰度组成比例变化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变化趋势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的变化趋势及风险,利用2007—2017年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r、Cu、Pb、Cd、Hg、As的连续监测数据,通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并通过Daniel趋势检验和M-K(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对重金属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对1984—2017年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RI(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32.63~917.23,平均值为196.24,属于“较高”风险水平,空间分布呈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不同重金属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呈Cd > Hg > As > Pb > Cu > Cr的特征.Daniel趋势检验和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7年除西洞庭湖的w(Pb)、东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w(Hg)外,其他重金属质量分数在各湖区都呈下降趋势;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分别在2014—2015年和2016年发生了突变.1984—2017年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分数演变特征分析表明,1984年和1990—1999年全湖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别为“较高”和“中等”水平,2004—2010年和2011—2015年均为“很高”水平,2016—2017年降至“较高”水平,同时w(Cu)、w(Pb)、w(Cd)、w(As)在2016—2017年下降明显,而w(Cr)、w(Hg)还有上升趋势.研究显示,洞庭湖重金属污染在2014—2017年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湘江和洞庭湖的全面综合治理,Cr、Pb和Hg在部分湖区还存在持续污染,应作为洞庭湖重金属下一步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其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结果表明,OM浓度为1.48%~4.22%,平均值为2.06%;TN浓度为382~2 217 mg/kg,平均值为1 340 mg/kg;TP浓度为142~716 mg/kg,平均值为294 mg/kg。与国内其他湖泊(水库)相比,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和TN浓度处于中等水平,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和TN浓度的空间分布相似,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TP浓度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C/N为6.1~14.8,平均值为10.2。从生物沉积角度而言,洞庭湖表层沉积物OM主要来源于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湖体沉积物环境状况较好,整体处于较清洁至尚清洁范畴。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围垦的洪水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闵骞 《环境与开发》1998,13(2):15-18
为解决鄱阳湖围垦造成的湖泊土地资源开发与湖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尖锐矛盾,利用水文学方法,计算出典型年洪水位在不同围垦背景下的洪水位过程,用以确定围垦的洪水位效应,并据此建立洪水位围垦效应与围垦面积的关系;估算再围垦的洪水位效应和退垦还湖效益及湖区大中型圩堤的抗洪能力,提出鄱阳湖区当前适宜退垦还湖面积为450km^2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业喜  刘影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1):93-94,101
鄱阳湖区主要存在洪灾、血吸虫、涝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工控湖。本文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洪水在天然河道、湖泊中的运动状况,参照自然状态下湖水涨落的季节特征。提出“波动运行方案”(即采用人工控制湖水位波动面的节律性变动),并根据该运行方案对人工控湖与湖区防洪、血吸虫病治理、治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尽快实施人工控湖。是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退田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手段;以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湿地恢复为例,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评估了退田还湖区湿地恢复后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得出了退田还湖后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好洞庭湖区湿地资源,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水质营养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1993 ̄1997年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探讨了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数量与其独特的水文、不动力学条件的相关性,以及对水质营养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下渚湖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近几年来水质不断恶化。通过春秋两个季度对湖区水质的监测,对下渚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做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引起湖区富营养化的原因,阐述了各项污染源因子引起的湖区富营养化程度;通过调查湖区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源以及污染源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下渚湖富营养化治理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汈汊湖是我县最大的湖泊,也是全省著名的湖泊之一,水面广阔,水源丰富,有发展水产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历年为国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水产品。但是,由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大规模围湖造田,湖区的生态平衡遭受很大破坏,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对(?)汊湖实行了有计划的退耕还湖和调整措施,湖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恢复、改善,自然资源逐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随着獐鸡、大雁、野鸭的返迁,(?)汊湖已经重新焕发出青春容颜。  相似文献   

10.
江汉湖群围垦变化的遥感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监测江汉湖群的湖泊资源,研究湖泊围垦变化对湖区环境生态的影响,本试验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图象的光学仿射纠正技术和机助扫描统计方法,对湖北省湖泊的个数和面积进行了统计,并将八十年代初与五十年代末统计数据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江汉湖群的湖泊个数由五十年代末的609个减少到现在的309个,湖泊常年水位面积由4708km~2缩减到2657km~2.七十年代以来的过度围垦,使湖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调蓄、水产和水资源受到损失、研究表明.监测江汉湖群的动态演变,进行合理的湖区开发,加强湖泊的科学管理,已到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湿地环境开发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了鄱阳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分析了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湿地资源衰退,水生生物难以恢复,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湖泊水位变化对挺水植物影响分析:以洪泽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水位波动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长、规律性等是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状况、水资源调配的关键因素。以往研究主要通过选取部分水位变化指标来识别主要的生态影响。而要维持湖泊生态健康进行合理水位调控,需要综合水位变化的多指标,从整体上分析湖泊植物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洪泽湖为例,基于IHA/RVA法,重点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后洪泽湖水位变化对挺水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后洪泽湖3,5,7,9月月平均水位以及最小30 d平均水位等指标发生较大改变,对挺水植物面积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他IHA指标改变度小,影响不明显。3月平均水位超过13.4 m,挺水植物萌发抑制明显;当5月平均水位在13.1 m,7月平均水位在12.7 m时,挺水植物面积显著增加;9月平均水位高于13.4 m,挺水植物面积大幅减少。当最小30 d平均水位<12.0 m时,挺水植物面积平均减少14.32 km2。为满足洪泽湖挺水植物生长和繁殖需求,确定3,5,7,9月适宜生态水位为13.20,13.10,12.70,12.85 m。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COD、TN、TP为例,讨论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环境容量的变化,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增加了洞庭湖枯水期的水环境容量,而在丰水期有小范围的降低。总体来看,在全年的大部分月份中三峡工程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洞庭湖的水环境容量,对洞庭湖水体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洪涝灾害响应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根据1986年和1996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详查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根据1991年汛期(5~9月)降雨,分别计算了1986、1996年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比较了二期产水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水位连续偏高的原因,进而分析洪涝是如何对土地利用的变化作出响应的。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是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和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政策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太湖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增加,洪涝过程缩短,增加的产水分布在流域的上游,加重了流域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5.
为解磁湖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以及各污染物的潜在生物毒性,对磁湖8个底泥样品中6种金属元素(Cu、Pb、Ni、As、Hg、Cd)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磁湖底泥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磁湖底泥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Cd和Cu,其次是Pb、As、Ni、Hg。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Cd>As>Cu>Pb>Hg。  相似文献   

16.
我国淡水湖泊资源开发探讨——以东平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并以东平湖为例,系统论述了它们的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理化特征、鱼类生境、旅游环境),及其利用开发现状,并分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指出了我国淡水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湖水源不足,工业废污水的污染,水工建筑物阻隔河湖通道,滞洪淤积等,导致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溯河入湖物种绝灭,湖体湮废等。最后提出了设计湖体水生资源得以开发的流域水资源调节控制规划;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有计划地进行湖底清淤;疏竣河湖接口通道,添建鱼道;编制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境的水利工程运营方案,设计高效静水资源开发方案等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和开发整治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本 《自然资源学报》1988,3(3):215-225
本文在鄱阳湖区国土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整治的战略。鄱阳湖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由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经济结构不合理,商品生产不发达,人口增长率高,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环境恶化等原因,影响了湖区经济的发展。为了开发整治鄱阳湖区,本文提出了整治洪涝灾害,充分发挥湖泊水资源优势;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充分发挥湖区农业优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增加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科技进步等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物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反映环境问题、敏感性强等优点。本文从应对太湖蓝藻危机出发,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领域中生物生态监测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的新理念,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环境监测领域生物生态监测发展的具体思路,以此来推动生物生态监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响应,参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颁布的生物学基准计算方法,结合理化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我国太湖流域和辽河流域的生态学基准值.计算框架为:①确定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参照点和生态学基准指标;②作出参照点各基准指标box分布图并进行评分;③将各生态学基准指标得分等权重相加,并把90分位数值作为该流域的基准值.结果表明:我国太湖流域夏、冬季的生态学基准值分别为94.7和86.7,辽河流域夏、冬季的生态学基准值分别为100.0和96.4.通过该基准值可较好地区分2009年辽河流域和太湖流域夏、冬季采样点位的生境优劣,这说明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变化来计算生态学基准值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呼伦湖自净功能及其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大量详实资料和调查基础上,论述了呼伦湖富营养化状况,找出了该湖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其较强自净功能的成因。呼伦湖地处内陆区高纬度、半干旱气候地区,属牧业污染型,氮入湖量主要来源于点源污染(河流的输入),磷入湖量面源(主要是降尘)大于点源。经多年观测发现,氮和磷的变化并不明显,反映出湖体有较强的自净功能,这是和湖体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①该湖系构造湖与河流沟通的吞吐湖,面积大,水较深,使得湖体自净功能显著;②地处高纬度、半干旱地区,气温低,对湖体浮游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③湖体构造特殊,露出30余个泉点,有大量地下水的补给。呼伦湖是一个较大的水体与其周围湿地构成的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且有明显的调蓄洪水的功能,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