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实力的崛起并没有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西方的国际话语权强势地位和中国的弱势地位也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出路在于:用自己的话语主动定位;发展基础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学术概念和话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重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林灿铃 《绿叶》2010,(9):7-12
为摒弃部门本位主义.提高环境立法的质量和协调性,中国的环境立法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核心地位并使其法典化.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环境立法,加强中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话语权.确立主导地位。这是中国环境立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欧盟具有优先话语权的国际气候格局中,美国唯与中国合作才能发挥领导作用,中国唯与美国合作才能防止欧美联手制华、争取谈判话语权。由于战略定位和政治体制存在的差异,中美两国应根据各自在政治体制、技术实力、资金需求和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在具有共识、易产生绩效的领域如能力建设、合作研发技术和加强地方合作等方面,先易后难地有效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边合作。  相似文献   

4.
朱冰聪  于宏源 《绿叶》2012,(4):83-89
总部设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组织不仅对该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所贡献,还可为当地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提供借鉴的榜样和帮助,同时还表明了该国对于环境课题的积极反应,以及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蔡茨基金会是总部设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组织的两个成功案例。通过总结这些国际环保组织既存的优势和障碍,我们在此对总部设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组织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理念,其核心是以低碳技术创新来减少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进而实现兼融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有质量的"经济。该理念虽受到各国的普遍接受,但发达国家主张以市场为导向来刺激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倡议以社会为导向来监管技术创新,导致出现"经济—技术相适应"与"社会—技术相适应"的两种生态现代化理念。通过梳理分析联合国关于低碳技术创新谈判进程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两种理念的对立严重掣肘了低碳技术创新谈判的进程。对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凭借经济韧性优势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借鉴发达国家将气候内外议题相互挂靠的方式来提升谈判话语权,以此作为两种生态现代化理念在未来低碳技术创新谈判中的双赢联结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留下,话语权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化热和孔子学院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渴望了解的真实心态,其背后是民间日常生活需求的推动,不过,通常也纠结着经济、政治等话语权因素。我们主张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文化对接"的形式来拒绝话语霸权;在文化交流和输出日益扩展的今天,中国要重构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融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7.
汤伟 《绿叶》2012,(5):14-19
里约+20峰会召开在即,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提交《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值得选择的未来》的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没有成为现实。可持续发展主要主要在于国家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同时关系到国际间政治和权势转移。目前国际社会围绕国际环境制度博弈日益激烈,环境不平等将成为全球不平等的新的表现形式,并和能源创新一道成为国际权势竞争的核心。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在国际环境制度的责任和压力也日益凸显,除加强技术创新和普及外,中国还必须关注政策协调、知识规范等软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日趋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掌控着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话语权。我们既不能说科技的无度发展导致了环境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说科技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中国人对科学、科技缺乏质疑精神和能力。科学、科技的客观性值得质疑,其领域同样存在着话语权之争。面对未来中国的环境与发展,要警惕科学话语权中的恶的角色,多点人文与伦理。  相似文献   

9.
正从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之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部主任柴麒敏将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称之为3.0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柴麒敏表示,中国如何在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在国际气候事务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命题,需要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大胆的历史判断。于今年11月在德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出现了国际话语权分化与组合的新趋向,欧盟的领导权似乎已旁落,而中美双边碳外交将引领未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今年上半年,中美围绕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展开了势头强劲的碳外交,其背后则有着各自新的战略考量:美国的目标是获取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权;中国的着眼点则在于继续赢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均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文化自觉与国家能力的增强,若资源配置不合理,则更会加剧文化上的被动。只有适时地将经济能力提升为外交、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自觉意识,调整和改变中国总体处于主动但部分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也是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最远大的前途。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国合会"是一个高层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它旨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做出贡献。首先,这个委员会加强了一个合作机制,它把国际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意见,让中国的领导人听到。其次,我们在改善生态、促进环保、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还有,它为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出谋划策。这些建议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青 《环境教育》2010,(4):5-10
<正>如何改造提升环境法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环境法学者对环境法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如果这种"反思"和"探索"不是仅仅从功利性或技术性角度进行的,那么"反思"和"探索"必然包括从人与环境道德角度进行的审视和关注。在国际环境立法和西方国家环境法立法过程中吸取了大量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的价值理念。西方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中国纺织业国际化的新机遇,纺织服装企业要总结以前的经验,深入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趋势,顺应产业变革,整合国际资源协同发展。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化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必须有效管控,努力创设协同发展机制,依靠政治与经济协同、商业和文化协同、产业链协同、跨界协同等各方面统筹协同,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产业国际化信息生态系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才能从容应变,构建稳固协调的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才能优化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余谋昌 《绿叶》2014,(5):73-78
中国的农业文明达到了世界最高成就,曾经拥有世界话语权。但是,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由于农业文明的道路惯性,中国没有走上工业化道路,被迫成为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中国失去了世界话语权。未来世界是生态文明的世界,未来的世界话语权是生态文明的话语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新的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手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重建世界话语权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2月16日,由清华大学所属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设立的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评选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对外公布,《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继2013年之后再次入选。本刊的国际影响力在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积极的进步,特此致谢!并请广大作者继续支持我们,与我们一道,早日将《资源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17,(5)
趋同化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人类在环境问题上伦理道德的共通性则是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动因和基础。西方宣扬的普世伦理并非其伦理基础,唯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其基础;人性则是推进这种趋同化的深层动力,使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共同的环境伦理对趋同化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人类需要在共同环境利益基础上,形成新的伦理共识以此作为伦理基础。中国对国际环境法不仅仅是单纯适用,近年来也越来越积极参与立法等活动。蕴藏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立法主张,将使中国对国际环境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诉讼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不仅为国际气候治理带来新曙光,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这一制度关涉到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的探索、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的提升及企业抗气候风险能力的增强,在我国已具备现实的发展需求。但从实然层面而言,气候变化诉讼虽已可以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窥见雏形,但囿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缺位,加之法院在气候治理中能动性体现不足,司法与行政关系亟待厘清,提起气候变化诉讼仍存有诸多障碍。未来我国应不断完善气候变化诉讼的落实路径,充分发挥法院在司法解释、案例指导等方面对气候变化诉讼的助推作用,并在明晰气候司法与行政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9.
气候政治:国家利益与道义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世功 《绿叶》2010,(6):47-52
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不存在单纯的气候问题,而是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中国目前从"碳政治"中获利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借气候变化思潮推进环境改善,鼓励新能源技术开发。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没有提出自己的环保理念,道义主张不足根源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没有一个明确、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构建道义基础,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包括社会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中寻找资源。  相似文献   

20.
当前落实《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谈判中,如何体现气候变化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原则,全面、均衡地推进适应、减缓、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各要素的进展,各缔约方仍存在较大分歧。为缩小各国减排承诺与实现控制温升2℃目标间的差距,2018年将开展"促进性对话",强化各缔约方的承诺和行动,也面临复杂的博弈形势。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治理新理念,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走上气候适宜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以实现"发展"与"减碳"的双赢,促进各国加强互惠合作,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内遵循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打造经济、民生、资源、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多方共赢的局面。加强国际务实合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与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对接,加强先进能源产业与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变革、能源与经济低碳转型、互惠共赢国际合作等领域,已经并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