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大光 《绿叶》2014,(6):48-53
正2014年4月14日是自然女神蕾切尔·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逝世50周年。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震惊世界,后来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卡逊向人们揭示了人对自然的冷漠,勇敢地将滥用DDT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962年该书销售了50万册。《寂静的春天》发表后,她承受了巨大的来自化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压力和攻击,她被说成是"杞人忧天者","自然平衡论  相似文献   

2.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预言书,以实证和隐喻的双重手法将影响人类根本生存前途的环保问题深刻而形象地揭示在世人面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和绿色启蒙。该书提供了理念反思和实证分析,刺激政府全面改善公共政策供给。环境公害是需要多层次、全方位介入与协作的综合治理议题,其中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构成了必要的制度装置,舍此无以应对。循此民主法治原则对公共决策程序予以优化和提升,是环境公害法律规制的基本逻辑。《寂静的春天》作为当代绿色经典依然可以给出层面众多的理念启发与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3.
王正甲 《环境教育》2007,(11):58-59
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曾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个原本美丽、安宁的小镇,在人们的开发过程中逐渐发生着可怕的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是—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寂静的春天?     
蔡诚 《环境教育》2005,(5):76-76
离开江西老家开始流浪之前.我的有关春天的记忆都是美丽而让人想往的。在柳絮伴着和风,空气澄明而温暖的阳光下.寻一处绿色的小山坡躺着,最好有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有阵阵群鸟在四周歌唱.有一本让人开心的小人书……真想天不会黑下来.真想二十四小时都呆在户外.真想不要长大……但远山终于如黛。最好的时光在远去。是的.最好的时光已经远去。  相似文献   

5.
习习 《环境教育》2004,(2):52-53
1964年的春天是寂静的。 蕾切尔·卡逊,这位被后人尊称为“生态运动之母”的奇女子,在夕阳下山的那一刻寂静地离开了人间。按照她生前的意愿,牧师朗读了《海的边缘》的最后一章,然后把她的骨灰撒在了希普科特的海岸。浪潮拍击,只有大自然在为她说话,为她祈祷。因为当时,为着《寂静的春天》,几乎所有的世人都成了她的反对者。 做为一名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卡逊曾撰写有《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我们周围的海》,这些都是当时美国的畅销书,并使她赢得了卓著的声誉。她本可在这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内,继续获得更多的荣誉。然而,一封普通读者的来信却改变了她。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那么环境意识,本应该很自然地深植于每个人的心里;关心环境、付诸行动去改善环境,也应该是本能生发的行为,不必等待谁去想方设法地促发。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以来,如何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自觉,却一直是一个问题,甚至是难题,"依赖性强、认知度低、行动力弱"的困局至今尚未根本改变。1962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被看作是现代环境运动的发端,它引起的舆论风暴让普通公众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带动了公众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7.
希望的春天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农家人常说"一年之季在于春",即在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在这个春天,<地球的孩子>也在孕育着新的希望.你难道没有发现最新一期<地球的孩子>在装帧设计和栏目设置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吗?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春天     
千回百转,春天的雪又一次静静地飘落在挂满灰尘的枝头,想听那脚步声吗?要把心贴在晶莹的冰上!春天里的地球,一个温暖的家,到处应该是绿意浓浓、活活泼泼的生命,一个世界的思索不会来自于地球之外的上帝的垂青,那日日夜夜源源不断地把营养注入每一个生灵血脉里的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地球!那是一种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活栖』又于她的怀抱里的生命的无私和宽容。因为她生养了我们——所有的一切。步履瞩珊地跟了母亲在宇宙中匆匆走过了几万年的冷冷的岁月,有那么一天,我们突然想说:该回报给母亲点什么。给她一个春天!春天里的…  相似文献   

9.
<正>假如读了《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我们就要去做些什么。我们知道有很多志愿者都在行动。像我们这些写环境文学的,写书本,也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投身到这个事业的做法。4月23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2019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暨"生态环境好书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04,(1)
《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关于杀虫剂、灭草剂等农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的环保预言和环境文化经典。作者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身患癌症的美国海洋学家,向  相似文献   

11.
正在描写春天的诗句中,唐代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以说是将初春的意境描写到了极致——在霏微细雨的滋润下,远远望去,你看那蓄势待发的小草,朦朦胧胧,似有非有。如果用这一诗句中的意境来形容当下的环境教育,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我们正昂首阔步,走进环境教育的春天!环境教育发端于中国第一本环保读物《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人都知道,本世纪60年代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湖著作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始唤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现在是1997年的春天。这个春天已不再是寂静的了!我们可以到处听到关心环境保护,关心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呼声。这是与大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与新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动员干百万人民群众参与,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进展的重要原因。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的重大措施,无论是淮河污染的曝光,晋陕蒙黑三角地区能源开发中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感谢大地,正是大地上的山脉、森林、河流与荒原,引领我们走向崇高并保有一个作家和诗人不可或缺的思考和想像。”“为了生命的广大和美丽,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这是著名作家徐刚在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作品奖颁奖大会上满怀深情的话语,代表了所有关注人类生存家园——地球命运的人士的心声。提起环境文学,人们自然会想起美国著名女作家蕾切尔·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还有著名作家徐刚和他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寂静的春天》是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声号角,引发了现代世界范围内的群众性的环保运动,“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伐木者,醒来》对中国的环境发出了强劲的棒喝之声,惊醒国人。“我们的同胞砍杀的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肌体、血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天天在流血的国家。”“我仍要在地球上放号——无论我的声音是多么细小——伐木者,醒来!”这是作者向人们敲响的大自然的警钟。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感召力,不仅冲击人们的视觉,还冲击人  相似文献   

14.
<正>很多人认为,高中历史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高考。的确,高考命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方面都是有所体现并增加了份量。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第一个勇敢直言,呼吁人类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息地,开创了善待环境的新时代。环境史学是史学界关注的新领域,肇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来迅速发展并跻身主流史学的行列。环境史学以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历史上  相似文献   

15.
正一般人对蕾切尔·卡逊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她的那本《寂静的春天》,而且许多人读过也就读过了,就像吉姆·林奇在他的书中说的:你是怎样看待的?打个哈欠然后把灯关上?林奇显然没有只是打个哈欠把灯关上了事,他还把卡逊的很多书都找来读了,包括这本《大蓝海洋》,而且还把卡逊下面的那段话引用到了自己的书里:整个海洋,就连在海洋深渊最深处的水滴,对于创造出潮汐的神秘力量都毫无所悉,也无以回应。卡逊在写出《寂静的春天》之前,是个科普专栏作家,  相似文献   

16.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词歌赋中与鸟有关的美好意境,真的与我们相去甚远了吗?在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残存着第一次聆听鸟儿鸣唱时的欢快,是否还保留着鸟儿在夕阳下飞舞的美丽画面? 当这个美丽的春天来临时,让我们轻装上阵, 观鸟去吧!  相似文献   

17.
春天在哪里     
春天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象,是韵律,是节奏,是爱情。春是天之骄子,是大自然的宠儿,是人们的希望,是生命的复苏,是万物的期待。是那种似真似幻,如诗如画,既远又近,似虚又实,似是而非,似无还有,似有又无,忽焉在前,忽焉在后,观之在眼,藏之在心,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是一首诗,一首乍读明白晓畅,再读辞简意丰,越读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我为能读到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森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而感到幸运。这部1962年出版的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它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这部惊世之作第一章“明天的寓言”中,蕾切尔·卡逊以她优美的文笔,描写了美国一个小镇在生态良好状态下的美丽和生气:“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  相似文献   

19.
钟厚涛 《绿叶》2011,(6):105-110
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难言的灾难。卡逊曾这样痛心疾首地写道:"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寂静的春天》)面对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有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人类与地球实在是生死相随、天人合一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