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在最近结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肖金成、王青云共同调查发现,我国资源型城市共118座,总人口1 54亿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3400万人,职工1250万人。尽管有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意见不一,但大家有这样的共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日益困难。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过去矿工收入位于各行业之首,现在,相当多的矿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可…  相似文献   

2.
赵乐 《绿叶》2006,(12)
西部钢铁名城四川省攀枝花市近年来一直为环保舆论所密切关注。2005年,因人居环境遭受严重工业污染,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十大污染城市”名单中,攀枝花市赫然在目。而到了2005年年底,攀枝花一举摘掉了“只顾经济发展不顾民生”的“黑帽子”,并获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更为令人关注的是:截至2006年11月,通过“铁腕治污”实现环境改善,在关停并转迁近190家污染企业后,攀枝花的GDP增长不仅未减速,反而实现了近年来的最快发展。在“治污反促发展”的背后,是否蕴藏着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真理?“攀枝花经验”的总结,对全国118座资源枯竭、人居环境恶劣的资源型城市,应有所裨益。为此,本刊记者于11月中旬奔赴川西南,全面考察了攀枝花市以强化环保开启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省(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共有建制市1000个,其中资源型城市约占1/5,而西部省区的资源型城市占全国资源型城市的1/4强。西部省(区)国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一批由于某种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从而形成了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在那个时代蓬勃兴起,无论是100年煤城(如六盘水),还是新兴油田(库尔勒)或是雄伟的钢铁城(攀枝花)和辉煌的金矿(小秦岭地区)都组成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生力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度依赖不可再生又必然枯竭的矿产资源的致命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曾为地区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但多年的开采和使用使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资源型产业高投入、高消耗、占地广的特点,使现阶段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以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阶段资源型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探索适合中国的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经济转型困难问题,发展旅游产业成为越来越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选择。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对焦作市2000—2013年旅游竞争力进行测算,并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焦作市近14年的旅游竞争力及各项分类指标均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旅游业绩表现是旅游竞争力的决定性因子。焦作市旅游竞争力明显,但社会经济运行、基础设施支撑不强,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安徽省淮北市、铜陵市名列其中。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此前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内的共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同时,近年,将暂不再审定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资源枯竭后,城市又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7.
坍塌的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统计,从战国到清朝,一代代君王调集民力修缮、增筑长城,使其总体长度超过10万里。这一伟大的工程在中国大地耸立了几千年,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变换。岁月流逝,物换星移。如今的长城,有墙体矗立的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已经是遗迹, 另外三分之一已经完全消失了。而这仅存的三分之一长城遗迹也正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地处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其境内的长城遗迹超过1万里,素有“长城天然博物馆”之称。遗憾的是,在甘肃境内,这种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更为严重。专家呼吁:长城遗迹亟待保护与抢救。  相似文献   

8.
东川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兴建起来的城市,其经济结构属于典型的矿业依赖性经济,随着铜资源的耗竭,经济发展停滞,城市散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关键是将单一的矿业经济转化为矿产业与非矿产业并举的多元型经济结构。现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例,对其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矿业城市的发展对策,为此类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涉及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现在有50座出现资源衰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焦作市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现已成功转型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借助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焦作旅游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思考,以有利于焦作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路涛 《绿叶》2012,(1):89-95
半个世纪以来,一片荒滩的格尔木,因交通而生,因资源立市。经历过帐蓬城、骆驼城、兵城、汽车城等的变迁,这座被建设者和拓荒人用青春和生命架构而起的年轻的城市,正在逐渐发展成为资源加工转换中心、西部交通枢纽、信息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滥挖滥采破坏生态,粉尘污染乌烟瘴气,这是一些小矿山的顽疾,特别是在雾霾频发,PM2.5人人喊打的当下,小矿山的粉尘污染更受老百姓的关注。记者从铜陵市环保局了解到,为从源头上控制扬尘的产生和排放,铜陵市环保局联合多部门重拳整治石料矿山,对矿山污染说"不"。铜陵环保"亮剑"铜陵是一座因矿而设的城市,因多年的大规模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脆弱性问题,降低资源型城市敏感性和提高适应能力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反脆弱性发展的关键。基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现状,梳理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的脆弱性特征,如产业结构单一、金融市场缺乏活力,下岗失业和棚户区改造问题严峻,资源枯竭、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等。设计了资源型城市各子系统脆弱性耦合作用模型,从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和重建生态环境等方面为资源型城市反脆弱性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贺震 《环境教育》2009,(10):67-69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大地因河流而灵动,城市因河流而兴起、而发展。看吧,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非洲、大洋洲,世界上每一座城市的身旁都有一条河流静静在流淌着。河流是有生命的。每一条河流都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存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与植物。如果说树林、草地是“绿地”,那么,河流的水岸就是“蓝地”。“蓝地”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相互交织的水陆过渡地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丰富、最活跃、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中石河子旅游资源开发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为缩短东西部地区差距、发展西部经济而提出的。石河子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100个红色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中石河子旅游业面临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应对西部大开发石河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旨在促进石河子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淮南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与经济转型的挑战,而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淮南市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淮南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淮南发展工业旅游的设想,为逐渐提升淮南旅游经济竞争力和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观点     
《绿叶》2013,(11):117-118
城镇居住人口已然超过50%。中国的城镇化已从城乡分割的二元型社会进入到了城乡一体,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如今超过7.1亿人生活在中国的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镇聚集,城镇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而特殊、历史贡献突出,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和物质代谢的"大进大出"特征明显,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治理问题积弊已久、复杂多变。如何建设"无废城市"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无废城市"实践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研究分析了2017年我国资源型城市固废产生、贮存、综合利用、处置环节及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分类利用、标准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无废"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基于固废"产、存、用、置、销"的存量、流量挂钩约束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快速成长期城市应从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及准入条件着手控制固废增量;平稳成熟期城市应发展完善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枯竭衰退期城市应注重挖掘和开发存量固废的资源价值;再生发展期城市应加强多源废物协同处置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本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星堆文化旅游产业转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有兵马俑,南有三星堆。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向人们昭示着巴蜀大地灿烂的远古文明,是一处独特的人类文化遗产。在西部开发的热潮中,广汉市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以三星堆为龙头,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座新兴的旅游文化城市正在形成,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几个人,面对一片成排成行的光鲜建筑,各自说出了不同的感受:有的说像学校,有的说像军营,有的说像监狱——其实,这是一个新城镇,一年前,它还叫"乡"。新型城镇化既是今天中国的热点问题,也是焦点问题。由于城镇化运动,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数字,中国可以说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但实际  相似文献   

20.
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明确其工业转型重点突破口,即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和环境保护强化。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六盘水市RMIF分析框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的资源产业、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功能演化等各阶段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以明晰六盘水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基础、条件与方向,借鉴并整合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提出六盘水市工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并对该思路下"内生增长+内生发展+外生发展"的三大转型升级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以六盘水市为例,对新常态下西部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