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广东省水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国华  周永章 《灾害学》2005,20(3):16-20
水旱灾害历来是威胁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制约着广东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广东省水旱灾害的特点及成因,根据1950~2002年的资料,应用信息扩散方法对广东省的水旱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勾画出广东省水旱灾受灾率概率分布曲线图,提出了广东省农业减灾的措施: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采取趋利避害的农业措施,推行有效的防灾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相似文献   

2.
卜风贤  冯利兵 《灾害学》2007,22(3):139-142
我国先秦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它包含灾前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灾后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这在三代(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灾害后果和美国应急反应中出现的救援迟钝、政府能力孱弱、灾区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揭示了防灾预案的重要性。针对我国防灾预案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我国制定防灾预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炳南 《灾害学》2000,15(3):61-66
在论述了贵州各种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多发性和危害性事实的基础上,对农业减灾防灾对策措施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暴露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防灾功能不强。城市公园应是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应符合城市防灾规划要求。从防灾公园的定义出发,本文重点阐述了防灾公园的3个特点:规模、构造和设施;通过每平方公里公园数量、每万人公园数量、人均公园面积及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等多项关键指标,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完善防灾绿化网格,二是逐步实现现有城市公园向防灾公园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省市初中生防灾素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王民  李斐  李楠  张鹏韬 《灾害学》2012,(2):100-104
为了解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水平,找出制约其防灾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总结一般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分别选取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黑龙江6个省市的初中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7 313份(发放10 000份)。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初中生大多具有正向积极的防灾态度,防灾态度维度得分高于防灾技能,防灾知识维度最低。但这只能看作全国较高水平,而不能看作一般水平,真实情况可能更令人堪忧。针对此情况,提出要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展课程开发相关研究,以期促进灾害教育的开展与学生防灾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气候复杂,作物在其生育期间经常会遭遇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干旱、低温冷害、寒害和高温热害是我国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针对这4种灾害,归纳了其常用的灾害判别指标,并对各种指标的优劣、界定范围及其在各领域的主要用途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目前灾害指标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提出了看法,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灾害指标及各类灾害的监测评估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9,(9)
从汶川地震到甲型H1N1流感蔓延,再到莫拉克台风肆虐,一系列自然灾害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在防灾减灾层面向世人敲响了警钟。今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防灾减灾日",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发生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9.
姜爱军  王冰梅 《灾害学》1995,10(4):74-77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近几十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根据农业灾害发生的条件,讨论了“暖冬”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灾害的影响,为农业生产部门和防灾抗灾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四大类主要气象灾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近5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平均每年粮食受灾面积达0.52亿hm^2,粮食损失超过500亿kg。干旱是危害最大的灾种,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的57%。20世纪90年代以来旱灾的发生较以往大幅度加重。我国农业应该采取的减灾对策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城镇与工程防灾专业标准体系框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单灾种的技术标准,强化标准的系统性,发展综合防灾技术标准和建立关键技术标准子体系等构建工程建设综合防灾标准体系的措施,为城乡综合防灾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水灾害治理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水灾对我国种植业生产的破坏,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灾减灾工作,在对1980年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自然灾害和水利建设的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了26年来我国救灾工作和各种防灾水利建设对种植业增长所起的作用,为我国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国家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方印  兰美海 《灾害学》2013,(1):139-145
从属性上讲,我国防灾减灾法不只是行政管理法,而应是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法;我国防灾减灾法不纯粹是公法,而应是公法与私法兼备的综合法。从地位来看,我国防灾减灾法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我国《防灾减灾法》是一部重要的新兴的基本法与综合法。  相似文献   

16.
李永善 《灾害学》1990,(4):89-92
本文从防灾、减灾战略出发,提出我国防灾的重点是沿海、沿江、沿河的大城市,其中应特别重视沿长江、黄河及海岸线的重大城市的减灾防灾工作,且要倍加注意特大的小概率灾害事件。最后探讨了城市地震减灾对策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贤军  徐波  尤建新 《灾害学》2006,21(3):72-75
我国灾害和安全事故严重,且复杂,多样,连锁性强,破坏性大。现有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不能适应防灾救灾的需要。应完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本阪神大震灾在应急救灾上的几点教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防灾体制、心理准备和防灾规划等方面分析日本阪神大震灾在应急救灾行动中的教训,并结合我国的情况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民防苑》2009,(5):47-47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目为“防灾减灾日”。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