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安监局长     
梅局长非常不自在,他恨不得在小煤矿办公,即使这样,还是发生了瞒报事故.他对欧阳山说:"欧阳局长,这事我也有责任." 欧阳山又问欧阳河:"你们矿还有没有瞒报事故?""还有两起事故.一个是电缆失火,没伤到人;一个是跑车,打翻了几个支架."  相似文献   

2.
(一)新工人小王在装氯气时,不小心吸了一口氯气。他顿时一阵猛咳,感到胸闷、气急、头晕,并出现呕吐。李师傅把他送到医院,经治疗后才慢慢平静下来。 (二)医生在小王的病历上写上了“轻度刺激性气体中毒”。小王问:“什么叫刺激性气体?”医生告诉他:“凡是对人体的呼吸道粘膜、眼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的气体都叫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有很多,如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氯化氢、硫酸、硝酸的酸雾,还有光气、臭氧、硫酸二甲酯等不下几十种。 (三)小王问道:“吸了这些气体都会象我刚才那样吗?”医生说:“吸入刺激性气体的浓度及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青岛啤酒集团车间的一个角落,因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地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这件事,谁也没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发生梯子倒下砸着人的事.前一段时间,外方来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相似文献   

4.
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曾经历交通黑暗期。至今还流传着台湾人当时的自嘲:坐火车,越坐越"火";搭汽车,越搭越"气";骑机车(即摩托车),越骑越"急";步行,越来越"不行"。当然,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台湾是怎样解决这些交通难题的?  相似文献   

5.
“五一”长假的一天夜晚,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叫我帮他把车开回去。细问才知原委:他酒喝多了,不敢开车,若被警察发现,按新的交通条例,会被拘留的,哪敢冒这个险?到了一家酒店,正逢客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个朋友在国外驾车时途中没油了,他尝试着打了一个救援电话,没想到几分钟后救援车就给他送来了油,价格和加油站是一样的。还有一次,行车时遇到了一个小故障,他按路边标牌提出打了一个当地的车辆救援电话。五分钟后救援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专业维修人员很快就排除了故障,收费也不高,而且价格是全国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个朋友在国外驾车时途中没油了,他尝试着打了一个救援电话,没想到几分钟后救援车就给他送来了油,价格和加油站是一样的.还有一次,行车时遇到了一个小故障,他按路边标牌提出打了一个当地的车辆救援电话.五分钟后救援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专业维修人员很快就排除了故障,收费也不高,而且价格是全国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小王     
小王是电工,比谁他都“能”:上班不穿工作服,一身儿满干净;“空前绝后”的皮凉鞋兢在脚上蹬;雪白的长袖衫,还是个小硬领儿;脑袋抹得锃亮,也不知叫嘛发型。他干活吹着口哨,要不就乱哼哼:什么姑娘辫子长,什么花儿红:拿起报纸就找戏目,看演嘛电影;一心找对象,可就是找不成。闹得他六神无主,一个劲地瞎折腾。师傅劝说他,他当耳旁风。组长跟他谈,他脑袋一拨楞。安全员提意见,他把眼一瞪:“什么安全不安全,我心虽有准星,跟改锥钳子打交道,我是两年工龄。先拉闸,后操作,哪样我不懂?我看你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甭跟我瞎念经。” **就有那么一天,…  相似文献   

9.
在青岛啤酒集团车间的一个角落,因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地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这件事,谁也没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发生梯子倒下砸着人的事。前一段时间,外方来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很快,梯子边的小条幅就改过来了。都是9个字,这一改,效果大不一样。这两个条幅都在讲注意…  相似文献   

10.
<正>我进电厂的时候,老严已经是一个干了20年的老安监员。老严,其实不姓严,他叫王酪岩,只因他秉公执法、细致认真,凭借着一双"慧眼"严查隐患、严抓"三违",久而久之,厂里的人都爱这么叫,他的真实姓名反而很少有人提起了。或许是职业的缘故,老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进厂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把安全帽往脑袋上一戴,便在厂里到处转悠。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作业现场,谁没戴安全帽、没系安全带,谁违章作业,他都要管。你要不理不睬,不马上改正,他就掏出个小本记你一笔,然后找你部  相似文献   

11.
绿讯     
<正>从"奥运蓝"到"APEC蓝"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京召开之际,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段子:北京天空的这一抹蓝,既不是普鲁士蓝也不是蒂凡尼蓝,而是"APEC蓝"。6年前,"APEC蓝"还有个曾用名,叫"奥运蓝"。当时,北京和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受到了严厉压缩,重污染产业不得不暂时停工,小客车单双号  相似文献   

12.
正他永远记得那个初冬的下午,去煤矿配电房领取矿灯的时候,意外收到一张小纸条。当他把矿灯别在腰间的时候,发现小纸条就贴在矿灯电瓶的底部,上面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记得戴上防尘口罩。他努力想象那个贴小纸条的有心人,会是谁呢?配电房一共有5个人上班,一个年近六旬的王大妈,两个来体验生活的职校女生,还有来自贵州的离婚女人阿花,以及煤矿老总的侄女香凝。他猜想应该是王大妈,矿灯是王大妈递给他的,她见他做事总丢三落四,  相似文献   

13.
关节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闽北尤溪县有个大军阀,曾任福建国民政府的要职(孙中山给他题写过“天下为公”横匾)。他从不到福州议事,总叫他弟弟参加,而且还叫他弟弟从福州弄了一部汽车,由闽江航运到沙溪口,然后,上了岸,抬到尤溪县去。山路嶙峋,一路可叫做艰难。这就是闽北交通史上的第一部汽车,没有路可供它行驶,而是专门让人抬着进行“交通”的。想象人抬汽车的“壮观”场面,就可以理解图中这位当年酷哥一族的脸上按捺不住的洋洋得意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夜读胡适的作品,他笔下的一位"差不多先生"令人难忘. 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差不多":他小的时候,母亲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的处世哲学则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相似文献   

15.
<正>7月15日中午,吉林省四平市安监局局长王晓波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桌上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王晓波向记者示意先接一下电话。接通电话几秒钟后,他表情惊讶地问道:"啥,马上就到?怎么一点儿消息也不知道呢?""太突然了,怎么也得让我们准备一下呀!"放下电话,王晓波自言自语道。记者看到他有急事,便说:"局长,今天咱们采访先到这里……""省安监局局长曹宇光马上就要到这里了……"省安监局领导马上要来一事,很快在四平市安监局各科室传开。大家显得有点紧张。  相似文献   

16.
恽耀南很忙 ,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找不到他。好容易找到他 ,两天后如约准点来到恽耀南的办公室 ,他却只给了我们 1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一个小时中 ,他共接了 6次电话 ,有 4个人向他请示工作 ,采访只好在这时断时续中进行。他谈自己很少 ,更多的是谈全局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从研究“防雹减灾”而进入角色恽耀南是 1966年从大学毕业的 ,但他真正从事专业工作却是在1972年。这一年 ,刚从农村下放回城的恽耀南又奉命来到了北京市郊区的延庆县 ,从事冰雹灾害的预报工作。冰雹是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现象。由于冰雹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7.
夜读胡适的作品,他笔下的一位"差不多先生"令人难忘。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差不多":他小的时候,母亲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的处世哲学则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差不多"变成一些人搪塞、敷衍、回避责任的借口。细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差不多先生"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练好"指路功",谢亮没少费心思。他写日记、学英语,以提高"专业技能";他坐遍了北京所有路线的公交车,记录了所有的标志性建筑;他编纂的《指路手册》,文字多达20余万;由于义务指路点处在北风口,没有遮风帐篷,今年初,他患上了"职业病";他说,等病好上岗后,就着手成立一个"北京市义务指路联谊会",在北京交通枢纽处建立三四十个义务指路点。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30日,是我一生中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日子。这一天,我丈夫单位的同事打电话通知我,说他在外地出差时出车祸受了重伤,最后还不忘安慰我一句:"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你可一定要挺住!"接过这个电话我如同五雷轰顶,电话什么时候从手中滑落我都不知道……我乘坐的面包车经过7个多小时的奔波,半夜时分我终于赶到了抢救丈夫的那家医院。医生见我哭哭啼啼的样子,一把将我拦到一边非常严肃地告诉我说:"他现在的情况非常严重,情绪稍有波动,就有生命危险。"并再三叮嘱我:不许在他面前掉一滴眼泪,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我站在  相似文献   

20.
驾车史话     
通常人家多是谈情爱史谈发财史谈升官史之类,这些话题既香艳又刺激,所以能够长谈不衰。至于谈驾车史,好像就乏味多了。不过前些日子东北一位作家阿成写了篇小说,说的是他当年学车开车到如今选车买车的往事今事。我凑巧读了一下,感觉还不错,毕竟是寡妇人家生孩子,多少有几分老底子在,所以写得还颇有些意思,不算蒙人,比那些早已江郎才尽的所谓名家新作强了许多。其实要认真说起来,拿开车说事做文章的,在下我应该算是开先河的第一人。早在三年前,我老人家就已经在杂志上开辟了专栏,唾沫横飞地说得天花乱坠,只不过因为名头没有阿成那般响亮,所以无法声名远播。这本来不要紧,谁跟谁的事嘛,但是将来文学史上要写这一笔的时候,又该怎么论呢?这倒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