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管锡珺  徐秀丽  王卫刚 《环境工程》2013,31(2):12-13,16
分析某购物中心综合污水现有处理工艺的缺陷和潜力,通过调整出水回流,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一级改造为二级,调节鼓风量,设计能力由300 m3/d提高到400 m3/d,废水进水水质ρ(COD)由500 mg/L提高到1 083~1 146 mg/L,改造调试稳定后,出水水质ρ(COD)为126~140 mg/L,COD去除率为87%~93%,出水水质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快速发展。本工程采用预处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对贵州省某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cr≤200mg/L、BOD5≤120mg/L、SS≤220mg/L、氨氮≤30mg/L、TP≤3mg/L时,出水可以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运行成本为约0.08元/t。其投资少,运行费用低,适合在农村使用。  相似文献   

3.
某工业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厂设计规模5.0×104m3/d,原设计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需将出水标准提高到一级A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混凝沉淀法和高级氧化法深度处理二级生化出水.小试试验结果表明:二级生化出水CODcr在62~75 mg/L左右,PAC、Al2(SO4)3及PFS三种絮凝沉淀药剂处理出水CODcr去除效果均不明显,不能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芬顿催化氧化的pH=5,FeSO4+H2O2投加量为(200+100)mg/L;臭氧氧化的O3投加量33 mg/L,其出水CODcr均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动力组合式生物滤池与潜流式人工湿地联合工艺治理某镇生活污水。设计处理规模600m~3/d。运行时进水水质:COD为150-200mg/L,氨氮为20-35mg/L,总磷为2-5mg/L,滤池具有良好稳定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皆有一定的功效,电解装置显著除磷。总排口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5.
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医院综合污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改造原处理工艺,处理中型医院综合污水,设计能力100 m3/d,处理效果显著且稳定达标。废水进水水质ρ(COD)为408~594 mg/L、ρ(SS)为211~280 mg/L;调试稳定后,出水水质ρ(COD)为12~40 mg/L、ρ(SS)为11~18 mg/L,COD、SS去除率分别为90.2%~97.9%、91.5%~96.1%,出水水质达山东省DB37/596-2006《医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城镇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厂脱磷不达标的问题,设计了潜流碎石床湿地,通过其填料的吸附、沉淀和植物摄取作用,对二级生化处理后的城镇污水进行脱磷试验。结果表明碎石床湿地有较高的脱磷效果,当进水TP为1.74mg/L时,出水为0.25mg/L,去除率为85.63%,同时对BOD5、COD、SS、NH3-N等也有一定去除作用。出水不仅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而且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污水可以回用。潜流碎石床湿地深度脱磷技术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环境景观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BIOFOR工艺处理中成药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乐辉  顾睿  朱衷榜 《环境工程》2006,24(5):14-15,18
采用一段式生物过滤氧化反应器(BIOFOR)处理中成药生产废水与部分生活污水的综合废水。运行1a的结果表明:当进水CODCr为500mg/L,BOD5为230mg/L,SS为250mg/L,BOD5容积负荷为4·1kg/(m3·d),气水比为6·6∶1时,除冬季排水CODCr偶尔高于60mg/L外,其它季节排水中CODCr≤50mg/L,系统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CRI技术对医院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湿地技术与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艺(CRI)相结合,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作用,对医院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出水COD、BOD5、SS、TP去除率均达到87%以上,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其中出水粪大肠菌群含量为20个/L,优于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王卫刚  管锡珺 《环境工程》2007,25(5):100-102
利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和调整鼓风量改造原处理工艺,处理购物中心综合污水,设计能力400m3/d。废水进水水质CODCr为1083~1146mg/L、SS为315~436mg/L;调试稳定后,出水水质CODCr为126~145mg/L、SS为65~83mg/L,CODCr、SS去除率分别为87%~93%、79%~81%,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水解酸化-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大蒜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水解酸化-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在处理大蒜废水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进水ρ(COD)=800~1 000 mg/L,ρ(BOD5)=300~500 mg/L,ρ(SS)=200~300 mg/L,时,出水ρ(COD)、ρ(BOD5)、ρ(SS)分别为56,19,22 mg/L。系统出水达到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万玉山  温馨  杨彦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4):1765-1775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斑马鱼(Zebrafish)作为受试生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死亡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为效应指标,采用基准剂量(BMD)法推导四溴双酚A (TBBPA)和镉(Cd)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不同生物体的安全阈值.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蚯蚓、斑马鱼TBBPA、Cd暴露剂量与死亡率、SOD、CAT活性效应指标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单一暴露下,CAT、SOD活性指标最敏感,蚯蚓和斑马鱼的TBBPA安全阈值分别为0.95,0.44mg/L,Cd安全阈值分别为71.17,0.42mg/L.联合暴露下安全阈值小于单一暴露.蚯蚓、斑马鱼TBBPA安全阈值分别为0.33,0.024mg/L,Cd为6.45,0.176mg/L.  相似文献   

12.
赤子爱胜蚓处理鲜牛粪的适宜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鲜牛粪为饵料,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不同乙酸添加量、湿度、温度、接种密度和添加EM菌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生长繁殖的影响,从而为蚯蚓处理畜禽粪便筛选最适宜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蚯蚓生长最适宜的条件为,每90g(干重)饵料接种8条蚯蚓,加1mL10%的乙酸溶液,含水率控制在65%~70%;温度控制在20~25℃,并接种EM菌促进蚯蚓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暴露浓度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蚯蚓细胞色素P450(CYP450)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标敏感性总体为CYP450>CAT>GSH-PX>SOD。人工土壤试验中PFOS诱导CYP450含量增加,同时又抑制CAT活性。试验第4天时,50mg/kg处理组CAT活性是对照组的2.83倍,SOD活性达到190.769 U/mg,是对照组的2.19倍;12.5 mg/kg处理组GSH-PX活性最高,CYP450含量是对照组的3.85倍。PFOS暴露浓度与蚯蚓CAT、SOD和CYP450活性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在PFOS环境污染诊断时,可将第4天时的CAT、GSH-PX活性和CYP450含量作为生物标志物。为赤子爱胜蚓体内抗氧化酶和CYP450作为PFOS污染的早期诊断和生态风险监测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壤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蚯蚓及小麦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土壤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等苯系物(TEX)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对赤子爱胜蚓和小麦毒性影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蚯蚓的24hLC50分别为583.6,346.8,192.4mg/kg;48h LC50分别为454.3,167.1,127.2mg/kg.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小麦芽伸长的10%抑制率(IC10)分别为342.2,195.4,45.9mg/kg;对小麦根伸长的10%抑制率(IC10)分别为206.7,134.5,26.3mg/kg.小麦芽长、根长均可用于指示土壤被甲苯、乙苯及二甲苯污染的程度,但小麦种子根长对3种污染物胁迫的响应较芽长更为敏感,根长抑制率与芽长抑制率之间呈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镇江新区某石油化工厂废水。设计总处理水量120m3/d,其中原浓废水20m3/d,出水回流100m3/d;设计进水水质: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9000mg/L以上,pH5~9,混合后废水CODCr约1500mg/L,pH6~8;设计出水水质:CODCr≤130mg/L,pH6~9。实际出水CODCr为123.29mg/L;CODCr平均去除率为92.04%,处理后出水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6.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玉凤  刘红玉  曹晓  郑囡  郝敬锋 《环境科学》2010,31(9):2036-2041
西溪湿地公园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征.利用2009年春夏两季对西溪湿地水质的月监测数据,揭示城市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分异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湿地水质空间分异与公园功能特征密切相关.其中,自然水塘的TN、TP平均值分别为0.78 mg/L和0.07 mg/L;观赏水塘TN、TP平均值分别为1.37 mg/L和0.17 mg/L;自然河溪水质TN、TP的平均值分别为2.91 mg/L和0.18 mg/L;游览水道TN、TP平均值分别为1.91 mg/L和0.09 mg/L;②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时间变化显著.西溪湿地水质的春季富营养化程度小于夏季,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③不同功能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差异明显.水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低于河溪富营养化程度,其中,自然水塘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低于观赏水塘的水质,相反,游览河溪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低于自然河溪的水质.因此,加强对观赏水塘和自然河溪的管理,是提高西溪湿地水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投资运行费用低、设备少、管理简单、处理效果稳定、便于就地回用等特点。在上向流人工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曝气装置,通过厌氧和好氧处理的结合,推动了系统对COD的去除作用以及氨氮的硝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326 mg/L、NH4+-N为32 mg/L的条件下,其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0 mg/L、4 mg/L,达到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沿人工湿地床层分布的氧化还原电位趋势线表明由附加曝气所产生的厌氧区和好氧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Performance of a subsurface-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in souther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ntroductionTheconstructedwetlandshavebecomeaglobaltechnologyforwaterpollutioncontrolbothi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Seidal,196 6 ,1976 ;Kickuth ,1977;Cooper,1995 ;IWA ,2 0 0 0 ) .Recentinventoriesindicatedthattherearemorethan 6 0 0 0andmorethan 10 …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污染负荷对抚仙湖北岸典型人工湿地净化河道污水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湿地的运行,各项污染物去除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TN、TP去除率基本上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而CODCr、SS去除率基本上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仅从系统处理效果的角度选择污染负荷,人工湿地系统的最佳污染负荷为:TN 1.0~10mg/L,TP 0.6mg/L以下,NH3-N 3.0mg/L以下,CODMn 15~20 mg/L,CODCr 100~150mg/L,BOD5 20~70mg/L,SS 200~250mg/L。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年12月(枯水期)与2019年5月(丰水期)分别分析了拉鲁湿地的水质,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2个时期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枯水期,TN、TP和NH3-N分别为0.157~26.797,0.003~4.259,0.197~24.084 mg/L;pH、电导率和溶解氧分别为6.99~9.55,72.85~583.50μS/cm和1.83~12.84 mg/L。在丰水期,TN、TP和NH3-N分别为0.077~3.104,0.004~0.228,0.005~0.094 mg/L;pH、电导率和溶解氧分别为6.94~9.27,129.90~512.87μS/cm和1.12~12.18 mg/L。拉鲁湿地枯水期水体的电导率平均值低于丰水期,但枯水期的溶解氧、pH、TN、TP、NH3-N和COD的平均值高于丰水期;电导率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H3-N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表明拉鲁湿地枯水期水质大部分为Ⅴ类,其受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丰水期水质主要为Ⅰ和Ⅲ类,其水质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