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化工环保》2006,26(1):44-44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防止从各种焚烧炉、熔炉等排出的烟气中二噁英的二次合成的烟气急冷装置,具有一端为高温气体入口、另一端为气体出口的速冷筒体,第一段速冷筒体内并列设置有至少两条蛇形管,管内通有冷却介质(导热油或蒸汽),第二段速冷筒体内并列设置有直管,管内有冷却介质(水),850℃以上的高温气体(二噁英处于分解状态)在速冷筒体内与蛇形管及直管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在1S内冷却至二噁英再合成温度以下。  相似文献   

2.
《化工环保》2008,28(5)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含低沸点、非水溶性有机溶剂废气(简称废气)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将待处理的废气经过含吸收剂a的吸附塔Ⅰ,以去除废气中的有机溶剂,再经过含吸收剂b的吸附塔Ⅱ,吸收剂b可吸收溶解经过吸附塔Ⅰ处理的气体中携带出来的余量吸收剂a,使气体成为达标的排放气体,同时从吸附塔Ⅱ排出的由吸收剂a和吸收剂b形成的乳化液再经过分离处理,分离出吸收剂a和吸收剂b,使其再回收重复利用。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既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化工环保》2008,28(6)
该发明涉及恶臭废气的吸收-生物处理方法:恶臭废气进入喷淋吸收塔,发生吸收、增湿和降温作用,然后进入生物滴滤装置,在上升过程中与附着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接触并被生物降解为无臭的化合物,净化后的气体排出。空床停留时间为11~45s。喷淋吸收产生的废水一部分可作生物循环水、其他经生化处理后重新作为喷淋水循环使用。吸收-生物技术能高效去除有机胺、氨气、硫化氢、硫醇、甲基硫醚(DMS)、二甲基二硫(DMDS)、苯乙烯、挥发性有机物(VOC)、二甲基三硫、苯甲胺、二硫化碳、  相似文献   

4.
《化工环保》2008,28(3)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排放式废气处理装置。该装置是一个只有输入口的容器,在容器内从废气输入口依次设有至少二级的交换段,它们之间互相连通处设有气室,第一级的交换段的交换气室上设有与大气相通的通孔。  相似文献   

5.
专利文摘     
《化工环保》2005,25(5):417-417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诱导光催化处理有机废水方法及装置,一种磷铵工厂废气两效利用加工料浆的方法,一种含磷废水处理方法及其回收磷产物的应用,高传质生物滴滤塔废气净化及脱臭设备,一种降解水中有机物氯酚的方法,采用电化学转盘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专利文摘     
《化工环保》2007,27(2):192
含硫化物废水的甲烷发酵处理法;污染物去除方法;含氮染料废水的处理装置及方法;可同时回收余热和脱除污染物的废气处理装置;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7.
吕天宝 《化工环保》1995,15(5):302-306
介绍了大型磷铵工程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利用及治理情况,并对生产过程的磷、硫和氟的转化及损失量进行了衡算。  相似文献   

8.
秦文淑  李金成 《化工环保》2016,36(3):350-354
采用喷淋工艺处理PVC塑料生产废气,将专利的吸收液与改型的喷淋塔相结合,在中试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工业化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某PVC塑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气,吸收液在喷淋塔循环液中所占体积分数为15%时,废气中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达85%以上,对于难处理的苯系物也能较好地去除;处理后废气中各污染物指标的含量满足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和DB 44/27—2001《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该工艺装置运行费用较低,仅为电费和少量药剂费用,吸收液可循环使用,设备保养及维护简单,可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化工环保》2008,28(5)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酸性物质的工业废气的处理方法及设备。该发明解决了现有废气处理方法反应不完全、耗电量大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反应迅速、完全,净化效果好,能耗低的工业废气处理方法及其处理设备。该方法包括蒸气化、洗气和净化后的气体排放。该方法科学合理,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0.
《化工环保》2008,28(5)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半导体生产线、集成电路器件生产线等所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的废气处理装置。被风扇吸排的废气首先通过层状活性炭除味过滤器进行预过滤,将废气中的气相和/或汽相带有异味的物质除去;接着废气通过袋式除尘器将粉尘等除去。进入袋式除尘器内的废气已经通过预过滤器将附着性较强的气相和/或汽相的带有异味的物质除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某化工厂的含氨工业废气,设计了一体式催化氧化脱氨设备,在物料与热量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脱氨性能测试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应用的一体式催化氧化设备在处理中浓度含氨废气时,可通过完善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自动调节控制系统、高效的换热器以及智能化的前端补新风和阻火预处理装置,解决安全和能耗问题;该一体化设备具有很高的脱氨效率和经济性,处理后的废气满足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采用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的过程中 ,常常有大量的高浓度二氯乙烷废气排出 ,有些场合其质量浓度高达数十万毫克每立方米。由于二氯乙烷是生产氯乙烯的原料 ,它的排放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提高生产成本 ,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净化高浓度二氯乙烷废气 ,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对某厂高浓度二氯乙烷废气的治理实践 ,介绍一种利用活性炭纤维吸附回收装置处理高浓度二氯乙烷废气的工艺。1 废气的性质及处理要求废气流量为 2 0 0 0m3/h ;废气中二氯乙烷质量浓度为 2 0 0 0 0 0mg/…  相似文献   

13.
《化工环保》2008,28(4)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苯腈类化合物合成废气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低温催化处理苯腈类化合物合成工艺所产生的废气。制备用γ-Al2O3作为载体的Mn3O4蜂窝状氧化催化剂,并将其填充于处理装置的电加热催化还原管中,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使废气中的氢氰酸吸附在蜂窝状γ-Al2O3载体上,在负载于载体上的MgO催化触媒作用下与废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催化反应产生氨,实现废气的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核辐射法净化工业废气是同时去除 SO_2和 NO_x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工艺包括:向废气中加少量氨、用电子束辐照废气,NO_x 和 SO_2同氨反应转成农用复合铵肥、再用电收尘器捕集下来。日本已在一家铁厂建成投产一座中间工厂,最大废气净化量10000米~3/时,对200—2000ppm 的 SO_2和160—620ppm 的 NO_x 有很高的去除率。美国也在大型燃煤电站上建造废气辐照净化装置。成本估算表明,用电子束辐射净化废气的成本比湿法处理低40%。  相似文献   

15.
催化氧化技术在橡胶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催化氧化技术处理热塑性丁苯橡胶( SBS)生产装置D线后处理单元废气,废气的非甲烷总烃去除率和环己烷去除率均达到98%以上,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达到DB11/447-2007《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小于100 mg/m3).对SBS生产装置凝聚单元进行两釜流程改三釜流程后,催化氧化反应器入口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由( 3.84~5.82)×103 mg/m3降至( 2.48~2.63)×103 mg/m3,反应器出口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均小于50 mg/m3.凝聚单元改造并采用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废气后,每年节约费用约80万元.  相似文献   

16.
国外生物过滤器处理化工有机废气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晓辉 《化工环保》1999,19(2):84-88
概述了生物过滤器处理有机废气的流程、原理、设备、运行条件及投资,并介绍了欧美国家用生物过滤器处理化工有机废气的进展情况和实例。讨论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在国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化工环保》2007,27(1):98-98
该发明提供了一套处理有机废水的装置,依次为厌氧生物反应器、好氧生物反应器、膜分离反应器。该装置能通过生物处理过程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用膜将固体与液体彻底分离。用该装置处理有机废水,可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避免膜表面的结垢和剥落等问题,并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有机废气的生物膜处理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一种净化有机废气的新方法--生物膜处理技术。对生物膜处理装置的类型、机理以及和应用情况进行发概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化学与ClO2催化氧化相耦合的污泥减量方法。该专利所涉及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主反应池、ClO2发生器、循环污泥泵、污泥储箱等。主反应池循环系统和生化反应器构成两级处理系统,在主反应池内发生电化学反应和ClO2催化氧化反应,柱状主阳极和不锈钢筒式阴极连同辅助阳极,构成了类似三维电极的电解池形式。ClO2发生器的出气管与主反应池的底部连接,主反应池内设有布气系统,主反应池顶端密封,反应后的尾气通过顶端的导出管与尾气处理器连接,  相似文献   

20.
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膜法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张林  陈欢林  柴红 《化工环保》2002,22(2):75-80
简要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来源,分类及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国内外近年来的排放状况。较详细地论述了蒸汽渗透,气体膜分离,膜基吸收3种膜技术用于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去除和回收的研究进展和工业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