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赖力  余红 《环保科技》2002,8(1):26-30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 ,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 ,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 ,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 ,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在世界喀斯特地区中极具代表性。文章依据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功能,借助申报自然遗产机遇,为实现该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保护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选取的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层共25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响应指数是影响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不断波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2001~2004年属于较高敏感阶段,2005~2009年属于中度敏感阶段,2010~2011年属于较低敏感阶段,2012~2013年属于低敏感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降低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实现区域人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反映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小的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强弱的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已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郑立 《环境保护》2007,(3):76-81
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反映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小的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强弱的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已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省区生态环境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 《环境保护》2007,(2A):76-81
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反映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小的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强弱的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已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论贵州喀斯特石质山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提出的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思想,它特别强调了人口、资源、民发展的协调性。贵州喀斯特石质山地无论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有其特殊性,搞好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以生态可地续发展为基础,宏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增加可持续发展人材教育的投入,切实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武帅  田冰  顾世杰  胡引翠 《环境科学》2023,44(10):5630-5640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实力雄厚,但其生态脆弱性问题十分突出,为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PSRM模型,选取PM2.5、PM10和土壤侵蚀强度等19项代表性指标,结合序关系法、CRITIC法、锡尔系数、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2009~2019年:①生态脆弱性先升后降,脆弱区大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西南部生态环境优于中南、西北部;②空间相关程度呈"V"形浮动,冷热点区域与脆弱性空间格局基本一致;③研究区内生物丰度、PM10和人类干扰指数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影响力较大.最后根据生态脆弱性分析结果,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俊铭 《环保科技》2000,6(1):46-50
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特征和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的基础上,论述了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根据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组成整个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分析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状况,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质量分布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例,基于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综合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国土空间的功能质量与空间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1)城镇和农业功能质量以低值为主,生态功能质量以高值为主,综合功能的高低质量的数量结构较平均,不同功能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四种国土空间功能质量均具有正相关性,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并呈地域分布差异;(3)喀斯特地区各类功能相互影响较大,低耦合区和高耦合区分布差异显著,在建设用地中耦合度最低;(4)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轻度协调,它们的空间分布差异与综合功能质量相似,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区管控措施的提出可有效推动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和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现代“石油农业”,在200年的时间里,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污染带来的食品污染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从而迫使各国转而研究可以替代“石油农业”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由此应运而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已经造成国土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中部地区都是农业大省,在人口压力必须自我消化的背景下,唯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可能步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本课题是基于安徽沿江地带芜湖市及所辖三县的实证调研,试图通过对芜湖地区生态现状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为安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样本。  相似文献   

13.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宜居城市为总体目标,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城市布局为主线,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核心,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持续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自然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责权明晰的生态环境执法和保障体系,建立了《大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 该规划的指标体系是以《生态市建设指标》、《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的相关指标为基础,通过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环境容量分析、资源承载力分析,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环境质量目标,综合考虑了环境质量标准而设定. 采用数值模拟,系统分析,动态分析,生态足迹,虚拟水计算,决策分析,SWOT分析和3S等技术方法,在大气与海域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分区、环境发展战略、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大气环境规划、水环境规划、声环境规划、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核与辐射污染控制规划、工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自然生态系统规划、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环境风险防范以及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规划等10个方面的规划. 《规划》通过全域谋划、统筹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有效协调生态保护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城市研究进展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城市是很多学科和领域关注的焦点。智能化和网络社会的演进促进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可持续城市研究亟需创新理论和方法。国内学界对可持续城市的前沿关注不够,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反思和探讨欠缺。因此,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可持续城市研究进行系统评述,分析其演进脉络和研究热点,并探讨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可持续城市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兴起、增长、扩散四个阶段。可持续城市应当以自然、社会和技术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可持续城市的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三个方面,并由“可持续”向“可持续智能”转变,大数据辅助城市规划成为趋势,社区多元主体共治逐渐增强。新可持续智能城市研究框架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关键。中国需要加强可持续智能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科学的可持续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情重视城乡共治,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在国土空间规划中。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峰丛区复合农林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试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呈加剧趋势,危害很大,不但导致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影响人类的生存,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峰丛区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选择广西平果县龙何屯峰丛区为示范点,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村产业模式,生物工程、水利工程结合,提倡复合农林经营,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经过3年的示范试验,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37%,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  相似文献   

16.
对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的格局定位,研究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方式,以"系统治理、永续发展"为主题,树立长效的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观念,利用大西安八百里秦川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秦岭的生态调节功能,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中心思想,建设山区、平原、城市绿化的生态屏障。在城市中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环境,进行生态保护建设,为城市营造更多的绿地空间,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环境的生态建设、城市景观建设,促进西安城市环境生态建设方式改革创新更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杨洋  梅洁  何春阳  黄聪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6):1285-1295
可持续性评价是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HDI和HSDI的基础上,构建对环境重视程度不同的弱HSDI与强HSDI评价指数,以中国环渤海地区为例,揭示区域2000-2015年可持续性基本状态与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从基本状态来看,环渤海地区各市可持续性水平等级结构失衡,弱HSDI与强HSDI水平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等级结构,但弱HSDI的等级结构失衡比强HSDI更严重,且弱、强HSDI空间格局差异较大;从变化过程来看,环渤海地区各市可持续发展步调不一致,弱HSDI与强HSDI均以显著增长趋势为主,但弱HSDI主要呈中高速增长,强HSDI主要呈中低速增长。结合评价结果,划分可持续性状态与过程矩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策略,可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工业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正处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期,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快速、平稳的提高整体经济水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就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生态工业。本文论述了云南省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联系生态工业的实现措施,针对云南省工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可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功能协调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三级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体系,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通过三角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总水平提升减慢,其中生产、生活功能不同程度提升,生态功能明显下降。(2)生产、生活功能空间集聚不突出,生态功能的热点、冷点区域呈“Y”型集聚分布。(3)不同功能区功能协调性态势不一,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优化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程度较弱并持续恶化。建议江苏省在落实发展蓝图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重点开发区生活功能转型、Ⅰ类限制开发区生产功能转型策略,并严格落实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责任等差别化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177-184
尽管已经跨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但是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依然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消费的满足。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这种协调既是可持续理论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所在。作为世界上人类文明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实践再次表明,资源环境的空间格局变化始终是决定国家人口活动基本方向的基础所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和人地关系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偏南)地区始终是中国国家人文活动的重心所在,而决定这一空间格局变化的正是国家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态。因此,认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