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现代灾害的特点;评述灾害研究及灾害学的历史与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探讨灾害学的基本范畴,界定其学科体系的总体框架,对灾害研究及灾害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区的一种特殊灾害生态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山区泥石流发生后的泥石流滩地呈现复杂多样的生态过程,是山区所特有的一种灾害生态现象,在人烟稀少的较高海拔,泥石流滩地植物生长表现为一种自然恢复过程。通过贡嘎山东坡高海拔黄崩溜沟泥石流滩地上发生的灾害生态现象和过程的实地研究、发现泥石流滩地植物的生态过程和群落特征,可以揭示近代泥石流的形成时间和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研究表明,加强泥石灾害生态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灾害学与生态学科的渗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3.
卜凤贤 《灾害学》1998,13(1):15-19
本文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学科体制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三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灾害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卜风贤 《灾害学》1996,11(1):6-10
灾害分类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灾害分类方法。本文通过对灾害总体性质的研究分析,提出灾型、灾类、灾种三级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5.
吴宗之 《灾害学》1991,6(1):80-83
本文探讨了安全科学与灾害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对发展我国安全科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城市灾害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磊 《灾害学》1997,12(2):11-15
城市灾害学是一门随着工业化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本文在分析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基础及进展的同时,探讨了城市灾害学的理论框架及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7.
天文灾害学刍议(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提出了天文灾害的概念,认为它是天文学与灾害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作为这个题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初步讨论了天文灾害学的研究范围,简要地介绍了作为一个天体的地球的概况、地球所处的天文环境,以及天文因素与地球各圈层的物理过程的可能关系。作者将在这个题目的后续部分对天文灾害学研究的意义、进展、主要内容及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晓华  毛建明 《灾害学》2000,15(2):7-10
在概述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分形理论在灾害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应用 ,初步揭示出了旱涝等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 ,并对进行灾害自组织性质研究的意义与方向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灾害学图书简索(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国 《灾害学》1995,10(2):85-88
本文搜集整理了199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有关灾害研究方面的图书,并简要介绍了其主要内容。这对了解灾害学图书的出版状况,掌握灾害科研成果的最新动向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西部地区的青、甘、陕、川、滇、黔、新、藏、宇、桂、内蒙和重庆等12个省区市内都有泥石流分布,已查明的泥石流沟计15500余条,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政府驻地城镇逾百座,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灾害点达23个,泥石流及其灾害是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城市建设、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建设、水利建设,西气和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等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在开发建设中都将要遇到泥石流问题,吸取以往这类建设中抗御泥石流灾害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减轻泥石流灾害和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Asauniquenaturalphenomenonofthemountainarea,debrisflowwasfirstrecordedin192 8byanAmericangeologist,Blackwelder,whoproposedtheelementaryconditionsfortheformationofdebrisflowassteepterrain ,vastamountsofloose,scrappysubstance ,intenselocalrainstormandsparsev…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泥石流沟谷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5,20(4):43-46
泥石流沟谷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有其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文章从系统科学和地貌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了能综合表述地貌演化特征的因子-地貌系统信息熵对泥石流沟谷进行危险度评价,研究以昆明市东川城区后山深沟、石羊沟和尼姑拉沟为试点,对各泥石流沟的信息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深沟和石羊沟的地貌信息熵值分别为0.124和0.174,泥石流沟谷正由发育的中年末期向老年期演化;尼古拉沟的信息熵值为0.246,正处于沟谷发育的旺盛时期,计算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入汇对河流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总结,探讨了泥石流入汇后随主河水流运动的几种可能形态和运动特点,分析了主河河床的演变情况,并提出按主支流水沙相互作用的大小,将主河河床演变分为弯曲、摆动和急流-深潭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河流河床演变进行了分析,为进行泥石流入汇对主河水流运动与河床演变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冲击力大小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但到目前为止,泥石流对拦砂坝的冲击力计算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在拦砂坝上安装冲击力传感器测量冲击力值,详细分析不同容重泥石流,不同沟道坡度及不同拦砂坝迎水面倾角等因素下泥石流对拦砂坝坝体的冲击作用。研究表明,影响泥石流浆体冲击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泥石流容重、沟床坡度和泥石流流速;在沟道坡度和泥石流总量相同时,泥石流浆体冲击力大小随泥石流容重的增加而降低;在泥石流容重不变时,随沟道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泥石流容重和沟道坡度的影响主要反映到泥石流流速的变化中,推导出新的泥石流浆体冲击力大小计算公式;该公式表明,泥石流浆体冲击力大小同泥石流表面流速呈正比例关系,而比例系数因泥石流容重的不同而不同。分析比较了新公式同原有公式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了新计算公式的实用价值,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评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在1989-1999年期间,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9亿元.对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的评判是首先按北京山区各区县的泥石流危险度分区划分风险区,然后对各风险区进行灾害危险性和灾害易损性评判.在危险性评判中,按各风险区的泥石流危险度等级赋予危险度评判指标值.在易损性评判中,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4个因素作为评判指标,并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评判.第一层次是经济易损性与社会易损性评判,第二层次是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判.最后用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出各风险区的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度,并由此绘制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6.
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沙江支流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沟分布面积广、发生频率高。调查结果表明库区现有不同类型泥石流沟31条,其中属于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4条,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15条。本文对流域面积较大、活动性较强的12条泥石流的容重、设计流速、流量、冲出量等重要工程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对水库蓄水后的泥石流沟状况与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库施工期泥石流灾害对工程建设有较严重的影响,特别是靠近库首的泥石流对工程的安全构成威胁。水库蓄水后,库区泥石流活动程度有所降低,不会明显影响水电站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暴发的应力自组织临界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从广延能量耗散的角度看,泥石流暴发的应力演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临界过程。斜坡松散碎屑土触变液化系统在暴雨激发下,内部不同因子间的相互非线性作用,导致斜坡碎屑土自然地朝临界极限应力状态发展,最终暴发泥石流。本文以应力的自组织观点,分析了泥石流暴发的特性。蒋家沟泥石流的资料显示,泥石流规模与频率间存在着幂律关系,这说明泥石流活动具有自组织临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若壁小沟为四川青衣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沟,该沟处于深切割高山峡谷区,地形坡度陡,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加之较为丰富的降雨,使该沟具备泥石流暴发的条件。该沟如果暴发泥石流,将对某电站拟建厂房产生威胁。该沟泥石流具有成灾快、危害严重、松散固体物质以坡面崩塌补给为主、活动频率中等等特征。通过野外考察和取样分析,该沟泥石流的性质和类型为中频率—中~大规模—低~高粘度泥石质泥石流。分析预测了该沟泥石流在强烈地震条件下、近期出现不同频率暴雨情况下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沟泥石流减灾工程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近40年来出现的ENSO事件对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活动的影响可知,El Ni(~n)o与LaNi(~n)a对其的影响正好相反,且El Ni(~n)o的影响大于La Ni(~n)a的影响.El Ni(~n)o年,泥石流年发生频次、径流量和输沙量偏少的概率均较大,泥石流活动减弱的倾向明显;La Ni(~n)a年,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如El Ni(~n)o年明显,且影响更复杂一些,总的来说,泥石流年发生频次、径流量和输沙量偏多或持平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分布密度是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指标。泥石流分布密度分为点密度和面密度,前者是指每103km内泥石流沟的数量;后者是指每103km内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以川西山区60个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分别以泥石流点密度和面密度作为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主要评价指标,结合7个相同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次要评价指标,对研究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各县市区面积加权平均后的泥石流危险度分别为0.51(面密度)和0.52(点密度),差别甚微,整体上均属于泥石流中度危险区。两者的平均绝对差值0.04,远小于0.2这一危险度等级差值,平均相对差值为6.49%,小于10%这一允许的均方差范围。由此可知,用泥石流面密度来评价区域泥石流危险度,并非优于点密度;相反地,由于泥石流点密度具有获取资料相对容易、计算比较简便、工作量较小等优点,因而具有更为便利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