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程荣  丘纪华 《环境工程》2002,20(2):34-36
采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分析煤粉的微波脱硫效果。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煤粉样对应的同质异能移IS和谱面积A都较未辐照的减小 ,并出现磁超精细场 ,说明微波辐照后煤粉中的黄铁矿开始向磁黄铁矿转化。通过计算 ,在给定的微波辐照条件下 ,黄铁矿转化为磁黄铁矿的转化率为 2 4 7%  相似文献   

2.
穆斯堡尔谱在媒粉微波脱硫试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荣  丘纪华 《环境工程》2002,20(2):34-36
采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分析煤粉的微波脱硫效果。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煤粉样对应的同质异能移IS和谱面积A都较未辐照的减小,并出现磁超精细场,说明微波辐照后煤粉中的黄铁矿开始向磁黄铁矿转化,通过计算,在给定的微波辐射条件下,黄铁矿转化为磁黄铁矿的转化率为24.7%。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除灰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及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燃烧脱硫除灰,烟气除尘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及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除灰、烟气除尘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及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除灰、烟气除尘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及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煤粉灰为基础物质的新型高活性吸收剂,对于固定床方式和管道喷射方式的电厂锅炉烟气中的脱硫脱氮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我国火力发电厂众多,由此所产生的煤粉灰量巨大,但煤粉灰的利用率却只有30%左右。本文以中小型火力发电厂为例,就煤粉灰在烟气中的脱硫工艺技术及效果进行研究,为火力发电厂烟气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炉内喷钙脱硫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粉炉内喷钙脱硫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脱硫技术,运用逾渗理论建立氧化钙脱硫模型,用来模拟煤粉炉喷钙脱硫过程,并对脱硫影响因素:SO2浓度、温度、Ca/S比等进行了研究,模拟计算显示了这些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其结果与试验数据相一致。通过该模型计算可以优化脱硫过程,对煤粉炉内喷钙脱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处理糖蜜酒精废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用投磁种的方法进行强化,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处理有机工业废水,废水经处理后其浊度、色度和COD都大大降低.系统地研究了这一新方法应用于处理糖蜜酒精废水以及磁种再生的全过程,探讨了磁种的活性、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废水磁种强化磁分离处理过程主要是一个pH控制过程,最佳处理pH值为5左右,磁种再生pH值为11左右.  相似文献   

10.
燃煤磁法脱硫就是设计制造了一个磁场强度和磁场梯度高的磁分离器。其磁场强度达1T,并配有调节方便的电磁振荡喂料系统。高梯度磁分离器的设计,考虑以自身屏蔽看作为C型磁路旋转而成,可用C型简化  相似文献   

11.
姚芝茂  滕云  李俊  武雪芳  段宁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1):1263-1268
以86台中小型烟煤层燃炉(额定出力≤65 MW)的燃料特性和NOx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锅炉出力、过量空气系数、燃煤挥发分〔w(挥发分)〕和燃煤含氮量〔w(N)〕对NOx排放因子的影响,研究了NOx排放因子的确定方法. 结果表明:中小型烟煤层燃炉基于燃料消耗量、低位发热量和燃煤w(N)的NOx排放因子EFC,EFH和EFN的平均值分别为3.87 g/kg,185.01 ng/J和0.47 kg/kg;锅炉出力对NOx排放因子没有显著影响;NOx排放因子随燃煤w(挥发分)增高而降低;随过量空气系数和燃煤w(N)增大,NOx排放因子的EFC和EFH增高,而EFN并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丰沛铜地氟病区大气环境中氟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石灰滤纸法和滤膜电极法测试了徐州丰沛铜地区大气环境中的氟含量,结果表明:由城区至城效到农村,大气环境中的氟含量趋向下降,采煤、煤的燃烧和铝厂等企业是大气中氟的主要污染源,该区地氟病与大气环境中的氟含量未见明显联系,不属燃煤污染型  相似文献   

13.
以95台中小型燃烟煤层燃炉(≤70MW)的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和颗粒物(PM)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锅炉出力、过量空气系数、燃煤灰分含量对燃烧过程中PM初始排放浓度的影响,分析了燃煤锅炉PM排放现状,讨论了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PM排放管理控制的潜力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锅炉运行负荷≥80%的条件下,PM初始排放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和燃煤灰分含量的增加略有增大,而与锅炉出力无关;在用烟煤层燃炉PM排放浓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家现行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要求;有96%的锅炉所采用的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大于80%;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型燃煤锅炉PM的排放控制还处于中等水平,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适时提高燃煤锅炉颗粒物的排放限制。  相似文献   

14.
燃煤电厂飞灰吸附非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检出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厂燃煤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SOX、NOX 及多环芳烃类 (PAHS)污染物。本文通过贵阳电厂飞灰吸附有机烃类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首次发现并检出了大量非PAHS 类有机污染物 ,其中包括有机酸类化合物以及非有机酸类化合物 ,从而证明燃煤过程是上述非PAHS 类有机污染物形成和排放 ,尤其是酸雨前体物质之一———有机酸生成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丰富了关于煤粉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生成排放的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燃煤锅炉低氮氧化物燃烧特性的神经网络预报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大型燃煤电站锅炉的低NOx燃烧技术日益受到关注,但NOx的排放特性复杂,受煤种、锅炉设计结构和操作参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某台600MW四角切圆燃煤电站锅炉的NOx排放特性和飞灰含碳量特性进行多工况热态测试的基础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自学习特性,建立了大型四角切圆燃烧锅炉NOx排放特性和燃烧经济性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根据燃煤特性及各种操作参数准确预报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NOx排放和飞灰含碳量特性,可为大型电站锅炉通过燃烧调整降低NOx排放和提高锅炉燃烧效率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将铁路客运站车垃圾制成复合垃圾衍燃料(C-RDF),掺混到现运行的燃煤锅炉中进行混烧是一种符合中国铁路垃圾特点的处理方法。试验时,将经分选破碎后的铁路站车垃圾按不同比例(共9组)与煤进行混合,而后压制成生物质型煤进行燃烧。利用烟气监测设备,对9组样品燃烧时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CO,SO,NOx)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的掺混比例为30%C-RDF和70%煤。在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时发现,CO浓度超标,经分析确定为保证CO达标排放,需在燃烧时提供充足的空气量。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东北地区利用粉煤灰制取“双免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江丽  苏宏 《环境工程》1999,17(1):55-57
利用粉煤灰制取“双免砖”,取60%~80%的粉煤灰,20%~40%的添加剂,将其混合搅拌碾练后,挤压成型。根据需要及模具不同,可制得各种形状的墙体材料。其优点是不需烧结,不需蒸压养护,节煤节电,不污染环境,生产周期短,原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容重轻,抗冻性能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SO2排放特征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87台中小型燃烟煤层燃炉(£70MW)的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和SO2排放实测数据,研究了锅炉出力、过量空气系数、燃煤硫含量对燃烧过程中SO2初始排放浓度的影响,分析了燃煤锅炉SO2排放现状,讨论了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SO2排放管理控制的潜力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锅炉运行负荷³80%的条件下,SO2初始排放浓度与燃煤硫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与锅炉出力和过量空气系数无关;分别有94%和87%的实测锅炉可以满足国家现行排放标准规定的第I和第II时段SO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19.
煤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分析,阐述了燃烧过程中控制NOx生成和降低排放量的原则,探讨了目前相关的低NOx燃烧技术。强调了在降低NOx的同时必须注意高效率,对低挥发份煤在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情况下的高效低NOx燃烧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燃煤倒焰窑烟尘治理方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林 《环境工程》2001,19(3):30-32
结合某燃煤倒焰窑烟尘治理的实践 ,探讨炉前治理技术解决烟尘污染问题的方法 ,介绍了催化燃烧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燃烧装置、控制系统等的设计方法 ,分析了该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