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及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应该说它与我国20余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开拓和发展的进程是同步的。截止目前,全国已批准或正式建立的多种类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达700多处,从而为保护我国乃至世导性的自然历史遗产、自然资源遗产做出了载入人类发展史册的可喜贡献。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为此做出了相当艰巨的努力,使我国自然保护事业迈出了开拓性的一大步。然而,纵观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的现状,却也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有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有着…  相似文献   

2.
当今,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的能力和范围愈来愈深广。为经济发展需要而施予自然界压力所造成的后果,又使人们认识到深入探索自然规律、保护和拯救自然遗产的必要,推动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形成生物群落空间分部的异质性,使这项事业更显示出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保存重要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向广大公众进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理想场所。由于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物种等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因此加强和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也是当前我国环境保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风俗中的环保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不但是人类居住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且也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摇篮 ,可以说人类是这个摇篮里的高级生灵 ,也是地球上唯一的主人。现地球上生活着 2 0 0多个民族。各民族依偎于大自然 ,他们贴近大自然 ,认识了解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 ,树立起了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意识。把广阔的天地 ,辽阔的草原和茂盛的森林作为自己生息繁衍的物质基础的哈萨克族 ,自古以来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大自然 ,把大自然镌刻在自己的心中。哈萨克族早就认知了新鲜空气和水的价值 ,所以用许多成语表达了哈萨克民族对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朴素情感和行为准则 ,…  相似文献   

5.
正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共同策划的"路边的自然"环境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进入北京市15所学校,播撒绿色种子,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汁原味的原则 为了解除工业文明的苦闷,逃脱城市的恶劣环境,人类开始寻求最佳的生存环境,这是产生生态旅游的动机。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人类开始回归大自然,追求人类以往的那种“原始味”——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因此,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即不但要保护大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把现代化文明移置到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应与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相协调,保护人地和谐的旅游美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7.
宋健同志在1990年召开的全国自然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鉴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在人口对环境造成的灾难到达之前,千方百计地抢救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域,为后代留下一点大自然的痕迹。为完成这一科学预测而带来的不可推卸的任务,结合国情研究、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路子就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了。本文拟就笔者十几年来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难点及一些工作思路撰写成文,供同行共同讨论。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1.发展速度快。1979年我国自然保护区仅59处,占国土面积的0.17%,到1989年发展到600多  相似文献   

8.
龙勇诚 《绿叶》2011,(9):62-66
大自然保护协会多年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一方面为中国政府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另一方面通过探寻气候变化适应途径、保护地建设新模式等手段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双重目标,从而保障了人类和生物共同的权益和福祉。尽管保护和发展可以并行不悖,但二者间的有机平衡必须得以保障,故科学规划是实现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有序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田松 《绿叶》2014,(2):32-36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某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意识形态重新建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重新理解,使这种新理念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基础准则。  相似文献   

10.
一、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古今谈我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匍伏在大自然脚下的奴隶,而是参与天地化育、维系阴阳谐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同时参加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上。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提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那时他就注重保护山林川泽,并且认识到山泽林薮是国家的“天财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2007,(12):30
本刊讯为展示我国自然保护工作的成果,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体现2008北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精神,国家林业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大自然保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被作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提出,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与宇宙中唯一已知可维持生命的星球——地球之间关系继续恶化的反映。环境的破坏有两种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自然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灾害造成环境的破坏称为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3.
食品的污染     
食品是指用于人类食用的所有物质。它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食品和天然食品,不包括烟草、化妆品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食品污染是指超限量(数量、强度、时间)的、各种物态的、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途径掺入食品,改变食品的自然性质(改变原有成分、增加新的有害成分、减少有效成分),对人类机体产生危害的现象、效应或恶化过程。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非生物性污  相似文献   

14.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对于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自然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起来。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5.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虫子 《环境教育》2009,(7):32-33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保护对象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有30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近期的生态家园栏目将带您走近自然,走进那些久负盛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 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 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 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 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 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 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 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 其中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19.
蔡正邦  张毅 《四川环境》1991,10(3):76-81
自然保护区是指需要加以特殊保护的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它是人们研究自然发展规律,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基因库,繁殖有价值物种,保留自然遗迹、人文轶事的基地。蜀道奇观  相似文献   

20.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