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流层臭氧(O3)主要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反应过程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为深入了解O3的光化学特征及生成机制,利用2018年夏季大气O3与VOCs的观测数据,结合大气零维框架模拟模型F0AM-MCM,研究O3超标日和非O3超标日的O3光化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性.观测结果表明,O3超标日期间φ(O3)和φ(TVOCs)的平均值分别为47.8×10-9和49.0×10-9,为非O3超标日期间O3(26×10-9)和TVOCs(30×10-9)体积分数的1.8倍和1.6倍.使用F0AM模型,借助EKMA曲线和RIR分析等识别O3敏感性,发现南京市O3超标日和非O3超标日O3的形成均主要受VOCs和NOx的协同控制.F0AM-MCM模拟结果表明,在O3超标日,·OH和HO2的日平均混合比分别是非O3超标日的1.3倍和1.8倍,表明O3超标日期间具有更强的大气氧化能力,且·OH和HO2的形成和损失速率也有明显的增加,表明自由基循环的增强.此外,O3超标日的O3生成速率明显高于非O3超标日,从而导致了O3超标日的O3净生成速率明显高于非O3超标日.以上发现提高了对南京夏季O3超标日大气O3光化学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吴也正  张鑫  顾钧  缪青  魏恒  熊宇  杨倩  吴斌  沈文渊  马强 《环境科学》2024,45(3):1392-1401
以2017~2021年的5~6月苏州市城区站点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臭氧(O3)、氮氧化物(NOx)、总氧化剂(Ox)、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O3污染成因及其年际变化,解析了环境空气VOCs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近年来苏州Ox平均体积分数以及NOx和CO平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VOCs的体积分数整体呈上升趋势;O3污染天光化学反应前体物浓度水平仍较高,且显著高于优良天.②近年来苏州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苏州市VOCs和NOx长期减排比例应不低于5∶1,在VOCs控制方面应注重对芳香烃和烯烃的减排.③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排放、汽油车尾气和柴油机尾气是苏州市VOCs的主要排放源;近年来工业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源有所下降,但汽油车尾气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上升明显,且上述两类污染源排放VOCs的O3生成潜势较高.④综合分析各排放源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发现,溶剂使用源和汽油车尾气源的VOCs排放是影响苏州市O3生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周红  王鸣  柴文轩  赵昕 《环境科学》2024,45(5):2497-2506
明确臭氧(O3)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是O3防控措施制定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北京城区站点2020年4~9月O3、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和气象要素在线观测,分析了O3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利用随机森林(RF)模型结合SHAP值探究了影响O3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多情景分析探讨了O3-VOCs-NOx敏感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3小时浓度与温度(T)呈显著正相关,与TVOCs和NOx呈显著负相关;但从每日结果来看,O3T、TVOCs和NOx均呈显著正相关.RF模型模拟的O3浓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进一步计算了各个特征变量的SHAP值,结果显示T和NOx对O3影响最高,但前者是正向影响,而后者是负向影响.以观测期间O3污染天的NOx和VOCs平均值为基础情景,设置了对应不同NOx和VOCs的多种情景,并利用RF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的O3,得到O3等值线(EKMA曲线),结果显示北京城区O3-VOCs-NOx敏感性处于VOCs控制区,与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得到的结果一致,这说明RF模型可以用作O3-VOCs-NOx敏感性分析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4.
韩丽  陈军辉  姜涛  徐晨曦  李英杰  王成辉  王波  钱骏  刘政 《环境科学》2021,42(10):4611-4620
2018年4月在成都市区开展了臭氧(O3)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的在线监测,搜集了成都市国控站点数据,对O3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增量反应活性(RIR)的方法识别了O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结果表明,成都市2016~2018年的4月的O3污染程度逐年加重,O3日变化呈现单峰态;当温度大于20℃,风速处于1~1.5 m·s-1,相对湿度小于65%时,O3超标率在4月会高于80%;2018年4月,O3超标天的NOx日均浓度是非超标天的2.3倍,VOCs日均浓度是非超标天的2倍;人为源VOCs、CO、天然源VOCs和NOx这4大类前体物在臭氧超标天对O3的RIR值依次为2.4、0.87、0.06和-2.6,说明O3处于VOCs控制区;从VOCs物种来看,间/对-二甲苯、乙烯、反-2-丁烯、丙烯、邻-二甲苯、甲苯、丙酮、异戊二烯、异戊烷和正丁烷等为O3生成的关键活性VOCs物种.  相似文献   

5.
以PM2.5和O3浓度超标为表征的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探究PM2.5与O3的协同控制近年来成为大气污染防控的热点.本文基于WRF-Chem模式,结合气象、大气污染物观测数据及MEIC排放清单等数据,依据不同比例的NOx和VOCs减排量,设计了36组减排情景,模拟了长三角地区PM2.5和O3复合污染时段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利用综合经验动力学(CEKMA)方法,综合考虑NOx和VOCs减排的边际效益成本和环境健康效益,评估了长三角地区NOx及VOCs减排对PM2.5和O3大气污染控制的影响.最后,定性并定量地研究两者的协同关系及协同减排效果,给出了该区域在复合污染情景下的先侧重VOCs、后侧重NOx减排的协同优化路径,采取先减少NOx排放约70%(或60%)且减少VOCs排放约10%(或20%),再削减剩余VOCs及NOx排放量的方案,减排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率可以分别达到最优路径的90%(或80%)以上,而等比例同时减排NOx和VOCs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反而是效果不佳的 减排方案之一.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区域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及相关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典型工业城市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及成因,利用2020年7月在淄博市城区的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污染日和清洁日VOCs的污染特征、化学反应活性和臭氧(O3)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污染日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小时浓度均值较清洁日高32.5%,分别为(50.6±28.3)μg·m-3和(38.2±24.9)μg·m-3,污染日和清洁日各组分贡献率均为:烷烃>芳香烃>烯烃>炔烃,TVOC和O3浓度日变化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污染日臭氧生成潜势(OFP)、·OH消耗速率(L·OH)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均高于清洁日,烯烃对OFP和L·OH贡献最大,芳香烃对SOAp贡献最大;OFP和SOAp日变化趋势和TVOC基本一致;化学反应活性优势物种以烯烃和芳香烃类物质居多.VOCs/NOx法判断污染日和清洁日O3敏感区属性均处于VOCs控制区和过渡区,而烟雾产量模型法(SPM)诊断污染日O3敏感区属性在08:00~16:00期间处于VOCs控制区和过渡区交替状态,清洁日各时段均处于VOCs控制区.为减轻该市夏季O3污染,应加强对VOCs (烯烃和芳香烃)和氮氧化物(NOx)的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12个监测子站的大气污染物数据,梳理2013~2017年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x(NO2+O3)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Ox+PM2.5复合超标污染定义为NO2和PM2.5质量浓度日平均值以及O3浓度日最大8 h平均值(O3 MDA8)同时超过二级浓度限值,分析了不同类型站点复合超标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7年珠三角PM2.5年均质量浓度由(44±7)μg·m-3下降至(32±4)μg·m-3,实现PM2.5连续3 a达标.Ox年均质量浓度由2013年(127±14)μg·m-3下降至2016年(114±12)μg·m-3,2017年反弹至(129±13)μg·m-3,O3浓度上升明显(10 μg·m-3).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过程占比由2013年33%增多至2017年78%,多个城市同时发生污染的区域特征明显.研究时段内Ox+PM2.5复合超标污染事件共发生60次,主要在城区站点(78%)和郊区站点(22%).秋季发生复合超标污染天数最多(52%),是因为强太阳辐射有利于臭氧生成,大气氧化性增加,进而促进了PM2.5二次生成.造成珠三角复合超标污染的天气形势主要为高压出海型(43%)、高压控制型(30%)和热带低压型(27%).就具体气象因素而言,气温在20~25℃且相对湿度在60%~75%的范围内时,复合超标污染事件发生占比最高(22%).在O3重污染过程中,夜间高湿和低风速使得NO2和PM2.5浓度显著上升,日间高温加剧了复合超标污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臭氧(O3)污染日益严重,识别O3对前体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敏感性对科学制定区域O3污染防治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2017年7月下旬的一次O3污染事件为例,探讨了基于三维模型的光化学指标法、敏感性系数法以及基于观测的OBM方法在识别南京市O3生成敏感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光化学指标法和敏感性系数法得到的南京市O3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一致性超过50%).其中,敏感性系数法对应的过渡区范围更广,而光化学指标法更倾向于将O3生成判定为只对VOCs或NOx敏感.不过,光化学指标法的结果与采用的临界值有关.OBM方法受观测数据质量影响较大,如NO2观测误差(观测浓度高于实际浓度)会造成OBM低估O3对NOx的敏感性.在判定重污染阶段的O3敏感性时,各方法间差异较大.光化学指标法偏向于VOCs控制,而OBM和敏感性系数法的结果则相对接近,倾向于NOx控制或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9.
臭氧(O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城市区域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由于其生成与前体物之间呈现高度非线性的关系,O3生成机制的识别对前体物的减排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针对常规方法难以较好对机制的长期演化特征进行识别问题,基于常规观测数据(O3、NO2)和温度(T)与挥发性有机物活性(VOCR)之间的关系,从NO2T两个维度对珠三角区域O3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识别并做校验,分析了2006~2020年期间O3的趋势变化规律和原因,研究了机制的长期演化特征.结果表明,O3浓度随NO2T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稳定、下降和再次升高的趋势变化规律,当ρ(NO2)处于0~35、35~45、>45 μg·m-3T处于>30、25~30、<25℃时,机制分别处于NOx控制区、过渡区和VOCR控制区.不同时间段,随着T升高VOCR随之升高,推动了O3浓度上升.由于前体物排放趋势变化和O3生成机制状况不同,O3浓度在不同时间段和T条件下的趋势变化规律不同.整体上,珠三角区域西部偏VOCR控制区,东部偏过渡区,两个维度机制的识别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随时间变化,西部区域的过渡区向VOCR控制区转变,东部区域的VOCR控制区向NOx控制区转变.在不同时间段,随着T升高O3生成对NOx的敏感性增强,随时间变化,高温和低温条件下O3生成分别对NOx和VOCR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王晓雯  刘旻霞  王扬  宋宜凯 《环境科学》2023,44(9):4809-4818
通过OMI遥感卫星数据分析华东地区2005~2021年大气对流层臭氧(O3)、二氧化氮(NO2)和甲醛(HCHO)柱浓度的时空特征,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探究其来源.结果表明:① 17年间,对流层O3柱浓度平稳增加,2010年上升到最大值,之后呈现一种波动起伏的状态;NO2在2005~2012年呈增加趋势,2012~2021年缓慢下降;HCHO柱浓度由2005年的1.15×1016 molec ·cm-2呈现增长趋势,上升到2021年的1.8×1016 molec ·cm-2.②在空间上,3种污染物柱浓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北部为高高聚集区域,中部为无特征区域,南部为低低聚集区域.③ O3的敏感性呈现为:春季η<2.3,属于VOCs控制区;夏季η<4.2,表现为大部分地区是NOx-VOCs协同控制区,少部分地区是VOCs控制区;秋季η<4.2,主要为VOCs控制,极少部分为NOx-VOCs协同控制区;冬季η<2.3,为VOCs控制区,山东省以VOCs控制为主.④因2005~2021年O3在山东省呈现为高高聚集,所以选取2021年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市进行O3来源解析,2021年济南市的O3浓度增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远距离的气团输送主要来自于江苏省的连云港市和河北省的沧州市;二是近距离的气团输送来自于济南市附近城市的污染和黄海、渤海经济区,且聚集性分析与潜在源贡献因子算法(PSCF)和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有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