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事实劳动关系在我国的产生,与《劳动法》第19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密切相关。尽管《劳动法》对此未明确规定,但随着学界将法条中的“应当”理解为“必须”、将书面形式理解为成立或生效要件,及原劳动部若干规范性文件对此概念的不断重复,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中常见概念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任何劳动法律或文件明确界定其概念,相关规定还时有抵触。((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能否结束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理论争议及实务中的困惑,直接涉及劳动合同形式与效力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系统分析,拟为《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草案》关于劳动合同订立和解除或终止的规定较之《劳动法》的规定,体现了对企业是“宽进严出”、对劳动者是“宽进宽出”的精神。并且,对此提出批评。笔者认为,《草案》基于保障劳动者就业的需要,加强对劳动关系缔结和消灭的规范,重视对劳动者择业自由权和职业安定权的保护,是值得肯定的;对其中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修改建议,应当以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立法意图和本来含义为前提。为此,就《草案》有关条文的解读和修改略陈管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生效前订立、生效后继续履行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是否有效?《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该如何理解?本期“以案论法”即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经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根据劳动保障部《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工作部署要求,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中国劳动》杂志组织专家探讨热点问题,发表相关文章,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此,本刊开设专栏——《解读(劳动合同法)》,组织专家分若干个专题对《劳动合同法》进行权威的、全面的、实用的解读,为读者理解《劳动合同法》提供帮助。 本栏目由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协办,专题由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王文珍策划,经专家讨论确定。 欢迎读者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我们将在本栏目选登,或由专家解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科学》2010,(10):6-16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已经有近3年的时间。期间,《(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各地也陆续以各种方式制定了配套实施办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稳妥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动关系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劳动合同法》实施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在贯彻中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本期“关注”邀请实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修改《《劳动法》》的呼声很高,但作为一部法律整体上修改有其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首先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一般来说,行政法规和一般法律作为我国法律的两种表现形式,存在着位阶上的差别,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若《劳动合同法》由国务院制定作为一部较低效力行政法规,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劳动合同法》将成为由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一部较高效力的法律。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劳动合同法》可以并且应该在内容上对不符合现实的法律制度进行纠正和突破,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制,弥补《劳动法》的不足。但这次《劳动合同法》只是在原来的框架内进行了细化,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下半年我刊邀请了有关专家对《劳动合同法》作了原则性的解读。为了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理解、执行《劳动合同法》,本刊邀请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人力资源与咨询部法务中心以专题形式就如何执行《劳动合同法》作进一步的解读。第一个专题是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中的相关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08年,由于“两法一条例”(指2008年先后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关闭、停产、半停产,劳动争议高发频发。本文即以湖南省为例,对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一部直接配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重要法律,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和向全民征集意见,在制定过程中争论非常激烈。了解其中对若干问题的争论和立法选择,有助于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和适用。  相似文献   

10.
汤淳 《劳动保护》2006,(7):29-29
本人阅读了《劳动合同法(草案)》之后,感到这个法律草案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会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节劳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良好作用。但是,作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应该考虑到“劳动合同”要将构成劳动关系的主要要素都包括在内。而现在的《劳动合同法(草案)》,没有将构成劳动关系基本要素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规定为《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必备内容条款,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十一条内容如下:第十一条劳动合同文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用人…  相似文献   

11.
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是处理用人单位(下称“甲方”)和劳动者(下称“乙方”)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施行进一步凸显规章制度的重要地位,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对能否有效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具有指南针的作用。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科学》2010,(10):49-51
主持人:在供讨论的《某有限公司员工违约惩戒条例》(以下简称《惩戒条例》)第十一条中规定的是“开除”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积极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取向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现在配套规定也在制定中。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有一个如何看待这部法的问题。因为在实施准备阶段发生的很多现象说明,对《劳动合同法》存在着误解、误读,乃至于故意误读的问题。因此,今天,杂志请几位专家来,就想聊一下这个问题。从专家角度看,你们觉得有哪些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把握的,把握好了这些问题才可能将这部法实施贯彻好。我们今天可以不谈具体的、操作性的问题,仅从理念和立法的精神去谈一谈这部法,我觉得这对贯彻实施好《劳动合同法》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连续工作满10年,企业是否一定要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订立的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企业是否一定要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务中,由于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关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理解不同,导致裁审机构对该类纠纷的处理不一。本文认为,应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提出订立劳动合同的请求即可。不管是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还是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都应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科学》2014,(3):61-6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劳务派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6.
《劳动保护》2008,(11):I0001-I000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7.
《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申请。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5条的解释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与“权利被侵害之日”在字义的理解上是不同的(参见拙作《关于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几个问题讨论》,《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人们对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存在不同的理解,以致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不同审级的法院)出现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本文拟就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时间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科学》2009,(11):43-45
《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金计算方法的规定与《劳动法》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实践中,有一部分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于相关法条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困惑。本次圆桌谈话将主要围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对于经济补偿金计算的不同规定,详细阐述两者的适用关系,以期为企业在计算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笔者拙文《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对员工实行宽进宽出”、“对企业实行宽进严出”的立法思路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这一立法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上.肯定这一思路的代表者是常凯:“这是从国情出发,非宽进严出不解决问题.”注显然他认为这一立法目标是能实现的,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劳动法理论与实践中,“有利原则”尚未被充分关注。但是,研究该原则的法理基础、地位、效力、适用范围、主要功能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等问题,对于我国制定《劳动合同法》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