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在《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草案》关于劳动合同订立和解除或终止的规定较之《劳动法》的规定,体现了对企业是“宽进严出”、对劳动者是“宽进宽出”的精神。并且,对此提出批评。笔者认为,《草案》基于保障劳动者就业的需要,加强对劳动关系缔结和消灭的规范,重视对劳动者择业自由权和职业安定权的保护,是值得肯定的;对其中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修改建议,应当以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立法意图和本来含义为前提。为此,就《草案》有关条文的解读和修改略陈管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总体评价 主持人:劳动保障立法这几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继去年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就业促进法(草案)》又一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天特地请几位专家针对《就业促进法(草案)》的内容进行专题座谈。先请你们就这项立法,特别是草案的内容和结构谈谈总体看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合同终止、解除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从企业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工作机会、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如果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合同,则会从根本上剥夺劳动者获得这些利益的可能性,产生争议的机率较高。本次劳动合同立法过程中,关于终止解除的规定在终止解除条件、终止解除通知、经济补偿等各方面均存在争论,本文将《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规定与各地关于劳动合同终止,解除现行规定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申请。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5条的解释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与“权利被侵害之日”在字义的理解上是不同的(参见拙作《关于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几个问题讨论》,《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人们对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存在不同的理解,以致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不同审级的法院)出现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本文拟就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时间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草案)》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都曾提出劳动合同中止的规定,最终颁布的法律和实施条例却都没有予以明文规定。由此来看,劳动合同的中止已经进入国家的立法视野,反映出社会生活对此制度的现实需要。这就提示我们,构建劳动合同中止制度,需要对一些基本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去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法,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有条件地将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终局,突破了原来固有的“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立法对一裁终局案件,区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设计了不同的救济途径,即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而用人单位则只能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据此,劳动争议撤裁案件伴随《调解仲裁法》的实施应运而生,成为司法实践的又一新类型案件。如何处理该类案件,各地法院认识不一。为了准确把握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7.
《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为了探讨立法中的有关问题,本刊开设“立法聚焦”栏目,以期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对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栏目由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协办。欢迎广大读者参加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汤淳 《劳动保护》2006,(7):29-29
本人阅读了《劳动合同法(草案)》之后,感到这个法律草案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会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节劳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良好作用。但是,作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应该考虑到“劳动合同”要将构成劳动关系的主要要素都包括在内。而现在的《劳动合同法(草案)》,没有将构成劳动关系基本要素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规定为《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必备内容条款,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十一条内容如下:第十一条劳动合同文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用人…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中,相对于企业违约后需承担的责任.员工违约后承担的责任要小很多,而新近公布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对于企业约定由员工承担违约金的条件作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这是否会加大企业的管理难度?近年来,因员工违约引起的劳动争议在不断增加.企业该如何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草案)》初审及公开征求意见后,社会各界极为关注,评价不一。来自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以及劳务派遣机构的反应尤为强烈,有的甚至认为是灭顶之灾,有的扬言要撤资。在学界也出现了所谓的“南派”与“北派”之争。作为直接参与了(《劳动合同法》起草工作的工会工作者,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因对立法本意的了解和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法律名称弱化了“安全第一” 安全立法历经20余年,起草牵头单位多次变更,由原国家劳动总局、劳动部、国家经贸委最后到国家经贸委管理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法律草案名称也是一变再变,从《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到《安全生产法》,再到《劳动安全卫生法》、《职业安全法》,最终定名为《安全生产法》。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从立法原意来看,立法对用人单位解除试用期员工规定的条件是比较宽松的。然而,在劳动争议仲裁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却因此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败诉风险。究其原因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十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处理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相关立法研究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为深入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和立法问题,我们邀请了4位专家就其中重要问题进行座谈。因内容较多分两期刊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下文简称“调解仲裁法”)为了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的问题.创设了部分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度(下文简称“一裁终局”)。该制度实施6年以来,褒贬不一。为此.劳动科学研究所成立“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度实施效果评估”课题组.从制度实施的客观情况和制度直接执行者的主观评价两个角度.  相似文献   

15.
称2007年为“中国劳动保障立法年”也不为过。是年6月、8月,12月,国家分别通过《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年之中,连续出台三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在我国立法史上并不多见。这凸显出我国对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决心,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法律?新法在哪些方面做了相应的改进?有哪些亮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读者要求,本刊对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讨论。论坛约请了仲裁员、劳动法学专家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讨论,旨在通过他们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在了解这部法律的同时。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维护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科学》2006,(6):11-15
劳科所课题组于2005年10月完成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课题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就立法框架问题和内容展开了继续研究。本刊将初步研究成果刊发,供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安全生产法>从1981年开始酝酿,到2002年正式颁布,历经21年的时间,几易其名,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段历程是很多人所关心的.草案在审议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经过多次讨论、争议,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安全生产法>.本刊记者袁春贤为此特地走访了几位多年来为<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作了大量工作的立法参与者.  相似文献   

18.
《劳动安全卫生法》将使“四法”合一本刊讯(记者晓讷)《劳动安全卫生法》已作为今年的立法重点,这是记者从劳动部安全生产管理局6月1日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1994年以来,劳动部商有关部门起草《安全生产法(草案)》,经过调研并几...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由于“两法一条例”(指2008年先后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关闭、停产、半停产,劳动争议高发频发。本文即以湖南省为例,对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中,对劳动合同期限如何立法成为一个难点.学界对此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认识.焦点在于《劳动合同法》是否应当对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加以限制.笔者较早提出对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进行限制;也有学者认为,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没有必要限制,应由当事人协商,限制反而会加强“合同期限短期化”现象,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