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铁丝为阳极,铜为阴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陶瓷膜为隔膜,于双隔膜电解槽中电解制备高铁酸钠(Na2FeO4). 探索了阳极室容积、缓冲室容积、电解液浓度(c(NaOH))、温度和隔膜孔径变化条件下生成的c(Na2FeO4) 的变化情况,并给出了c(Na2FeO4)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 减小阳极容积,一定范围内增加缓冲室容积,增加c(NaOH),减小隔膜孔径及适宜的温度均有利于提高c(Na2FeO4). 由正交实验可得,在阳极室容积为40 mL,缓冲室容积为40 mL,c(NaOH)为20 mol/L,隔膜孔径为0.01 μm,温度为35 ℃,电流为2 A时,电解3 h后c(Na2FeO4)为93.43 mmol/L.   相似文献   

2.
对比了国内外固定燃烧源、工业过程源、道路移动源和扬尘源等排放源PM2.5成分谱之间的差异,并利用CMAQ(区域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识别各PM2.5成分谱之间的差异对空气质量模拟影响较大的排放源.结果表明:① 由于国内外发展水平、排放标准、采样分析条件以及排放源除尘设备等的差异,各排放源PM2.5成分谱差异较大;② PM2.5成分谱差异较大的源主要有燃煤电厂、水泥制造、重型柴油车和道路扬尘等,而差异较大的组分主要有SO42-、NO3-和Ca等;③ 道路移动源源谱本地化对PM2.5的模拟影响最大,其次为扬尘源和工业过程源,而固定燃烧源则相较最小,其中道路移动源源谱本地化模拟案例与基线的PM2.5模拟质量浓度绝对差值为0.27μg/m3,各组分质量浓度差系数之和为52.60×10-3 μg/(m3·kg),而固定燃烧源源谱本地化模拟案例PM2.5模拟质量浓度绝对差值仅为0.10μg/m3,各组分之和为2.12×10-3 μg/(m3·kg).研究显示,有必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开展本地源成分谱测试工作,为源解析及模型模拟提供基础性数据,而从对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影响的角度出发,优先建立道路移动源本地化PM2.5成分谱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粒径颗粒物水溶性无机组分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丹  翟崇治  周志恩  张灿 《环境科学研究》2012,25(10):1099-1106
于2010年3月—2011年7月,在重庆市主城区同步采集PM1.0、PM2.5和PM10三种粒径的颗粒物样品. 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样品中F-、Cl-、NO3-、SO42-、Na+、NH4+、K+、Mg2+和Ca2+ 9种水溶性无机组分,并收集了SO2和NO2等气体污染物的数据. 结果表明:采样期间ρ(PM1.0)、ρ(PM2.5)和ρ(PM10)分别为82.9、104和160 μg/m3,PM1.0、PM2.5、PM10中所测9种水溶性无机组分的浓度之和分别为40.82、48.66和57.99 μg/m3. ρ(SO42-)、ρ(NO3-)和ρ(NH4+)相对较高,并且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 多数水溶性无机组分浓度冬季最高,春季其次,夏、秋季浓度偏低. 所测组分溶液的pH显酸性,冬季样品的pH最低,细粒子的酸性要强于粗粒子. SOR(硫的氧化率)与NOR(氮的氧化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高,SOR秋季最高,NOR冬季最高.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质的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水溶性无机组分的主要来源,建筑施工、土壤风沙等扬尘类污染源对水溶性无机组分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彪  陈龙  王海北  蒋开喜 《环境工程》2019,37(10):196-200
采用酸性条件下直接电解法对废铅膏进行固相电解,研究了铅膏加入量、电流密度、硫酸密度和阴阳极板间距4个典型因素对电解效率和能耗的影响,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废铅膏加入量为30 g,电流密度为637 A/m~2,硫酸密度为1. 20 g/cm~3,阴阳极板间距为10 mm时,电解效率约为1. 20 kg/(m~2·h),能耗可控制在1800 k W·h/t铅膏以下,获得的电解铅纯度高达99. 7%。此外工艺尾端收获的硫酸可达到HG/T 2692—2007《蓄电池用硫酸》中铅酸电池制造业对硫酸的使用标准,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郊夏季PM10浓度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8—9月在合肥市郊对ρ(PM10)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其中9种水溶性离子(NO2-、Cl-、NO3-、SO42-、NH4+、Ca2+、Na+、Mg2+、K+)质量浓度. 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地区ρ(PM10)日均值为78.9 μg/m3,9种水溶性离子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8.93 μg/m3,占ρ(PM10)的26.6%,表明水溶性组分是PM10的重要组成之一. SO42-、NO3-、NH4+和Ca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14、4.81、3.46和1.33 μg/m3. 不同RH(相对湿度)下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同,RH小于80%时,二者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R(相关系数)为-0.80〕;RH大于80%时,二者呈指数负相关(R为-0.48). 离子间相关性分析显示,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结合方式为(NH4)2SO4、NH4HSO4、NH4NO3、KCl及K2SO4. 采样期间ρ(NO3-)/ρ(SO42-)平均值为0.59,说明在该地区固定源对水溶性组分的贡献大于移动源. 另外,扬尘也是PM10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超大城市SO2排放对硫酸盐区域分布影响的观测与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2年8月14—24日在临安采集气溶胶样品,对气溶胶质往往w量和离子成分的尺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O42-主要集中在粒径<2.1 μm的细粒子中,约占所有尺度段上SO42-质量总和的94%;细粒子(PM2.1)中,ρ(SO42-)和ρ(NH4+)最高,二者之和占所分析离子质量浓度总和的89%. 利用公共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的过程分析对影响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经过云内液相氧化和湿清除形成硫酸盐气溶胶的速率为0.19 μg/(m3·h),其对硫酸盐气溶胶的贡献最大;SO2液相氧化反应中速率最大的是H2O2〔5.26 μg/(m3·h)〕,其次是O2〔4.14 μg/(m3·h)〕和O3〔1.56 μg/(m3·h)〕. 模拟分析证明,采样期间研究区域SO42-主要是由上海及其以南的浙江沿海一带通过SO2云内与H2O2和O2的液相氧化反应生成. 通过模式敏感性试验发现,在个例的风场配置下,上海排放的SO2对临安地区的SO2和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达15%和22%.   相似文献   

7.
廊坊市是北京市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为研究廊坊市开发区冬季颗粒物中碳组分污染特征,于2018年1月5日—2月5日在廊坊市开发区国控点位同步开展PM2.5及PM10样品采集,使用DRI分析OC(有机碳)与EC(元素碳)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廊坊开发区冬季ρ(PM2.5)、ρ(PM10)分别为(54.5±46.0)(91.0±58.2)μg/m3.PM2.5中ρ(OC)、ρ(EC)分别为14.64、3.54 μg/m3,PM10中分别为17.07、4.58 μg/m3;PM2.5、PM10中ρ(OC)与ρ(EC)相关性均较好,R2均为0.91(P < 0.01),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来源;在PM2.5和PM10中OC/EC〔ρ(OC)/ρ(EC),下同〕分别为4.46和4.16,ρ(SOC)(SOC为二次有机碳)分别为6.15和5.88 μg/m3,分别占ρ(OC)的42.1%和37.7%,表明二次污染较严重.碳组分丰度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M2.5与PM10中碳组分来源基本一致,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水溶性极性化合物、生物质燃烧及燃煤的混合源,柴油车排放,以及道路扬尘.后向气流轨迹聚类结果表明,颗粒物及碳组分质量浓度受途径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中部、北京市南部气团的影响较大;对于碳组分来源,道路扬尘及汽车尾气受气团传输的影响较大,而生物质燃烧、燃煤等受气团传输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汽车尾气、燃烧源及道路扬尘为廊坊市开发区冬季碳组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大气PM2.5及其不同组分对心肌细胞H9C2的毒性作用,探讨PM2.5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作用的关键组分,将前期采集并制备的PM2.5完全颗粒物、PM2.5水溶性组分、PM2.5脂溶性组分和PM2.5单纯颗粒物以不同质量浓度对H9C2细胞染毒.用MTS法在染毒6、10、24、48、72 h后测定细胞活力;根据细胞活力测定结果,选用较低染毒浓度(10 μg/mL),用相关试剂盒测定染毒24 h后胞内和上清液中LDH(乳酸脱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ELISA及RT-qPCR法测定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量,AP位点计数法测定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颗粒物成分(PM2.5完全颗粒物和PM2.5单纯颗粒物)对H9C2细胞表现出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50 μg/mL及以上染毒浓度组在染毒时间≥ 24 h时细胞可能已经全部死亡,而可溶性成分(PM2.5水溶性组分和PM2.5脂溶性组分)对H9C2细胞生长表现为极弱或无生长抑制作用,仅400 μg/mL的PM2.5脂溶性组分始终对细胞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各组分样本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H9C2细胞损伤,降低了胞内LDH和SOD活性;PM2.5完全颗粒物和PM2.5脂溶性组分在造成炎性损伤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研究显示,颗粒物组分对H9C2细胞致死作用显著,相对而言,PM2.5完全颗粒物表现出的毒性作用最强且最全面.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菏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6年1月采集菏泽市冬季大气PM2.5和PM10样品,基于热光反射法分析样品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及8个碳组分[OC1、OC2、OC3、OC4、EC1、EC2、EC3和OP(裂解碳)]的含量,并计算得到ρ(Char-EC)(Char-EC为燃料燃烧后固体残渣中的EC)和ρ(Soot-EC)(Soot-EC为燃烧后气相挥发物质再凝结形成的EC),以定性识别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菏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碳组分浓度处于较高水平,PM2.5中的ρ(OC)、ρ(EC)分别为26.34、9.22 μg/m3,PM10中ρ(OC)、ρ(EC)分别为31.82、10.71 μg/m3.采样期间大气PM2.5中碳组分(OC、EC、OC1、OC2、OC3、OC4、EC1、EC2、EC3、Char-EC、Soot-EC)浓度与PM10中相应各组分浓度的比值均大于0.5(0.60~0.90),表明碳组分多集中于细粒子(PM2.5).大气颗粒物样品中各碳组分浓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各点位大气PM2.5和PM10中ρ(OC)均显著高于ρ(EC)(T检验,P < 0.05).菏泽市冬季大气PM2.5和PM10中Char-EC/Soot-EC(二者质量浓度之比)分别为10.04、8.00,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T检验,P < 0.05).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解析结果表明,菏泽市冬季大气PM2.5和PM10中碳组分来源主要有4类,包括两类柴油车(1类排放的碳组分中以EC2为主,定义为柴油车-1;1类排放的碳组分中以EC3为主,定义为柴油车-2)、汽油车、生物质燃烧和燃煤混合源,对大气PM2.5中碳组分的分担率分别为13.98%、5.13%、24.47%、41.97%,对大气PM10中碳组分的分担率分别为16.08%、8.21%、18.34%、47.35%.可见,菏泽市冬季大气PM2.5和PM10中碳的主要来源是柴油车、汽油车、生物质燃烧和燃煤.   相似文献   

10.
西宁市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西宁市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西宁市开展PM2.5样品采集工作,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水溶性无机离子.结果表明:西宁市大气中ρ(PM2.5)平均值为(42.7±36.6)μg/m3,4个采样点ρ(PM2.5)大小顺序依次为市区(54.9 μg/m3)>工业区(44.1 μg/m3)>郊区(40.8 μg/m3)>农村(28.3 μg/m3);ρ(PM2.5)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SNA(为SO42-、NO3-和NH4+的统称)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的66.3%,SNA季节性分布特征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4个采样点SOR(硫氧化率)和NOR(氮氧化率)平均值均大于0.10,说明SO42-和NO3-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采样期间PM2.5中ρ(NO3-)/ρ(SO42-)为0.72,表明燃煤源排放大于交通源排放.主成分分析显示,西宁市PM2.5水溶性离子来源主要为二次粒子源、工业源、扬尘源和燃烧源.研究显示,西宁市城区、工业区、郊区大气中ρ(PM2.5)平均值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值,建议减少PM2.5的产生应以控制二次粒子源、工业源、燃烧源和扬尘源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危险废物在锅炉协同处置过程中Pb和Cd的挥发特性,通过共燃烧和消解试验,研究了不同化合物形态下Pb、Cd的挥发率(α)、残留率(r)和表观活化能(E). 结果表明:以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和氧化物存在的Pb、Cd的挥发率与温度(T)和停留时间(t)均呈正相关. 当温度低于950 ℃、停留时间为52 min时,不同化合物形态的Pb、Cd挥发率相差较大,PbCl2在800 ℃下挥发率接近64%,而PbO仅为17%;温度高于1 250 ℃、停留时间为52 min时,不同化合物形态下的Pb、Cd挥发率均大于95%,接近于完全挥发;1 400 ℃时,不同化合物形态的Pb、Cd在燃烧残渣中的残留率均低于0.3%. 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对Pb、Cd在锅炉协同处置过程中的挥发特性进行动力学模拟,得到PbS、PbCl2、PbSO4、PbO 中Pb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3.64、18.44、65.79、61.35 kJ/mol,CdS、CdCl2、CdSO4、CdO中Cd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3.22、20.87、42.42、28.75 kJ/mol. 由表观活化能数据可以得出不同形态化合物的Pb、Cd挥发率随温度和停留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α=f(T,t),并可预测锅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Pb和Cd的挥发率,确定适合锅炉协同处置的危险废物类别.   相似文献   

12.
郭二宝  吕梅群  刘兴成  荣鼐 《环境工程》2023,41(3):84-89+102
为研究不同温度的热冲击对PPS+PTFE复合滤料及其覆膜后的织物性能的影响,对比160,180,200℃条件下滤料热处理24 h后,滤料热收缩性、特征孔径、孔径分布以及过滤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纬向热收缩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覆膜后低于未覆膜前;未覆膜时随着温度升高,中值孔径先减小后增加,最小孔径增加,在200℃时最小孔径增加至12.08μm;覆膜后,随着温度升高,中值孔径和最小孔径均先增加后减小;受特征孔径和孔径分布的影响,未覆膜时,未加热滤料的孔径分布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在12.54~13.25μm,其对0.7~2.5μm的PM2.5分级过滤效率可达到70%以上,高于3组加热后的过滤效率;覆膜后,200℃下的孔径分布最为集中,分级过滤效率最高,对0.5~2.5μm的微细颗粒物分级过滤效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基于硫氰酸钠(NaSCN)和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水-乙醇体系下的溶解度,通过脱色与水-乙醇体系分溶分离法对焦化厂2类脱硫混盐进行分盐提纯,得到纯度为94%~96%的NaSCN产品及纯度为95%~98%的Na2S2O3产品,其中第一类废盐(白色,改良ADA脱硫法)中NaSCN和Na2S2O3的回收率分别为90.8%和68.3%,第二类废盐(绿色,PDS脱硫法)中NaSCN和Na2S2O3的回收率分别为91.3%和81.8%。通过XRD、TG-DSC以及FT-IR等表征手段分析发现,经过水-乙醇体系分溶分离法提纯分离后的产品接近市售的纯NaSCN和Na2S2O3的品质。因此,水-乙醇体系可以代替无水乙醇、甲醇等纯溶剂对废盐进行分离提纯,且操作过程相对安全;此外,与分步结晶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产品纯度高、耗能少等优点。因此,脱色与水-乙醇体系分溶分离法对焦化脱硫废盐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临沂市冬季环境空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12月11日—2017年1月9日在临沂大学、兰山区政府、高新区翠湖嘉园、汤庄办事处、河东区政府、临沂开发区6个采样点开展样品采集.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全市ρ(PM2.5)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44.86 μg/m3,ρ(PM2.5)日均值在2016年12月20日和2017年1月4日出现峰值,分别为304.46和341.65 μg/m3.②水溶性离子日均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依次为ρ(NO3-)> ρ(SO42-)> ρ(NH4+)> ρ(Cl-)> ρ(K+)> ρ(Ca2+)> ρ(Na+)> ρ(F-)> ρ(Mg2+)> ρ(NO2-),其中,在PM2.5中w(NO3-)、w(SO42-)、w(NH4+)分别为22.33%、16.57%、13.62%,说明NO3-、SO42-和NH4+是临沂市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③临沂市污染天和非污染天ρ(PM2.5)日均值分别为164.00和56.86 μg/m3.随污染水平增加,PM2.5中w(NO3-)明显增高,w(SO42-)和w(NH4+)基本不变,说明w(NO3-)的增加导致ρ(PM2.5)的升高.污染天和非污染天的NOR(氮氧化率)分别为0.28和0.11,SOR(硫氧化率)分别为0.34和0.28,说明污染越重,NOR和SOR越高,并且NOx的气-粒转化速率较SO2慢.污染天ρ(Cl-)和ρ(K+)分别为7.22和1.77 μg/m3,分别是非污染天的2.5和3.0倍.④采样期间非污染天和污染天的N/S〔ρ(NO3-)/ρ(SO42-)〕分别为0.85和1.39,说明非污染天时固定源对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污染天时移动源对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⑤通过PMF模型法解析出3个因子.因子1对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贡献率为56.13%,代表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因子2的贡献率为25.22%,代表工业源和垃圾焚烧源;因子3的贡献率为18.65%,代表扬尘源.研究显示,临沂市冬季PM2.5污染严重,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在小学教室和寝室的净化效果,于2019年3—4月在北京市一所全寄宿小学开展了一项HEPA空气净化器的交叉干预研究.记录干预组、非干预组室内和室外PM2.5、PM10、PM1的浓度,计算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空气净化器对PM2.5、PM10、PM1的净化率分别为41.3%〔Ql~Qu(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同):0~53.1%〕、40.7%(10.5%~46.2%)和34.9%(9.6%~40.3%),其中对PM2.5的净化率最高;寝室的净化率高于教室的净化率.②当室外PM2.5浓度为[115,150)μg/m3时对PM2.5的净化率最高,为52.83%(50.26%~56.13%),PM10和PM1亦有类似结果.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室外PM2.5浓度 < 35 μg/m3时,开门通风和室内人员活动分别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3.73 μg/m3〔95%置信区间(95% CI):(0.60 μg/m3,6.86 μg/m3)〕和升高3.4 μg/m3(0.22 μg/m3,6.58 μg/m3);室外PM2.5浓度为[35,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33.36 μg/m3(16.47 μg/m3,50.25 μg/m3);室外PM2.5浓度≥150 μg/m3时,空气净化器和开门通风分别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48.87 μg/m3(25.62 μg/m3,72.12 μg/m3)和升高37.65 μg/m3(5.60 μg/m3,69.69 μg/m3).研究显示:空气净化器可同时降低室内PM2.5、PM10、PM1的浓度;当室外PM2.5浓度 < 35 μg/m3时,不需开启空气净化器;当室外PM2.5浓度为[35,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偶尔开窗通风不影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当室外PM2.5浓度≥150 μg/m3时,开启空气净化器时应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其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制订合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15年1-12月299座城市实时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和PM10)及气态污染物(CO、NO2和SO2)的质量浓度数据,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2015年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严重,299座城市的ρ(PM2.5)、ρ(PM10)年均值分别主要集中在25~60和40~110 μg/m3,年均值达到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仅为24%和38%.② 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基本呈冬季>春秋季>夏季的趋势,其中冬季ρ(PM2.5)、ρ(PM10)、ρ(CO)、ρ(NO2)、ρ(SO2)分别为(73±27)(114±42)(1.49±0.61)(36±14)(42±33)μg/m3.③ 高ρ(PM2.5)和ρ(PM10)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年均值分别为(70±16)(117±22)μg/m3;高ρ(CO)主要出现在山西省,年均值为(1.76±0.48)mg/m3;高ρ(NO2)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山东省和长江三角洲,年均值分别为(42±6)(39±9)(34±8)μg/m3;高ρ(SO2)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两省,年均值分别为(54±10)(41±16)μg/m3.④ 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并且具有秋冬季明显强于春夏季的季节性特征.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区域性与复合性,在降低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同时,对气态污染物的削减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徐敏  杜洪宇  郭家明  赵晓丹  卢卫  孙超  陈宇  周振 《环境工程》2022,40(10):169-175
基于水质特性分析,以物质资源化为核心,构建了脱硫废水强化递级分盐预处理-膜浓缩电解制氯零排放工艺,并进行了35 d的中试试验(500 L/d)。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物质的充分资源化。预处理模块出水SS、Mg2+、SO2-4和Ca2+去除率分别为100%、96.6%、99.8%和98.9%;各处理单元沉淀物分别为CaSO4、Mg(OH)2、钙矾石和CaCO3,其纯度可分别达到86.9%、99.8%、88.3%和99.9%,可作为脱硫石膏、除磷剂、阻燃剂和脱硫剂进行资源化利用;膜浓缩电解制氯模块所得次氯酸钠符合GB 19106-2013《次氯酸钠》中A型Ⅲ级要求,可用于消毒、杀菌与水处理。  相似文献   

18.
臭氧-活性炭(O3-AC)技术可以通过吸附和氧化协同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而AC粒径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制备了5种48~1700 μm的不同粒径AC用于苯酚废水的O3-AC处理,通过吸附和氧化动力学考察了AC粒径对污染物的吸附、氧化以及O3传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AC粒径<150 μm时,AC表面出现更多微观孔道,吸附和氧化速率较粒径>150 μm的AC分别提高了189%和166%;粒径在48~150 μm的AC在O3中的传质和分解速率分别达到0.57,0.51 min-1,显著高于其他大粒径AC;在O3-AC中加入叔丁醇(TBA)后,40 min内COD去除率降低了20%,O3的分解作用与催化氧化反应有关;使用48~150 μm粒径的AC连续进行6次O3-AC实验,COD去除速率均保持在95%以上,具有良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