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贵阳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不断在践行中寻求新的和超越发展的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重要的是依靠公众积极、主动、有序的参与。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繁荣。一、要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践告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创新公众参与形式,积极培育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已威为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那它具有怎样的涵义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环境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地肥沃,草木茂盛,环境优美,物种和谐,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步人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正透过马克思生态思想可了解到,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充分肯定的意见,而这同样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收获文明成果的同时,工业化建设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污染、环境破坏已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显得很迫切。而在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育过程中,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可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还可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意识不仅是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生态文明实践的前提条件。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不会自发地产生,它需要人们的自觉追求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人们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完备,因此,探讨生态意识及其构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是一个区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张剑飞 《环境保护》2012,(20):60-6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新时期,在大改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尤为重要。特别是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的正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既是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推动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黑靖国 《环境工程》2022,(2):249-250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栖息的自然家园,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浅白深红画不知”,......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的美好画面,洞见自然四季之美。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问题曾困扰社会发展,滥砍滥伐、过度捕捞、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计,重在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促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间是时间存在的寓所,生态文明建设不只需要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空间层面的介入与实践。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环境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是立体视角和多元文化的产物,具有进入生活、  相似文献   

12.
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的跨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首先要改变观念,特别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文明观,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改变价值观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步完善可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建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清洁生产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选择.它是对工业化近二百年来人类生产方式的扬弃。 进入新世纪.人类的自然哲学观实现了一个大飞跃,终于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不是人类的奴婢: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不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冯金凤 《环境工程》2022,(3):288-289
<正>近代以来,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大地提高,而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资源来壮大发展,逐渐在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对自然平衡造成了较大破坏。当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逐渐反噬到人类自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爆发。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必会自食恶果。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都要共同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要介绍俄罗斯生态文学家普里什文的生活背景、主要作品和写作特色,分析了普里什文的和谐生态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普里什文把超前的和谐生态理念融入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让我们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发展史深刻揭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介绍俄罗斯生态文学家普里什文的生活背景、主要作品和写作特色,分析了普里什文的和谐生态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普里什文把超前的和谐生态理念融入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让我们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正>人类文明已历经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凸显,这就需要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现代化新目标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作为新增限定词,意味着我国在建设中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坚定追求。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环境,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坚守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而大气污染,使得空气的质量不断下降,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保卫蓝天、治污减霾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中必须克服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的迁徙鸟类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的种群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区域的生态现状.三江平原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每年来此越冬、繁殖或停歇的鸟类数以万计,其中有很多濒危和珍稀物种,我们应该从认识它们出发,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