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破坏煤堆内部蓄热环境,有效降低煤自然发火的危险性,预防煤堆自燃,基于热棒闭式汽-液两相流强化热传导原理,构建煤自燃防灭火热棒移热降温性能试验测试系统,研究煤堆升温过程中热棒对其内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效果。热棒对煤堆自燃升温过程具有较明显的抑制降温效果,煤体与热棒距离越近,降温效果越明显;热棒的累积移热量和降温能力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煤堆内部各测点最高降温依次为13.30,9.80,7.70,6.70,4.50,3.20,1.50和0.50℃,对应温度降幅依次为29.00%,23.90%,24.70%,19.40%,16.00%,13.50%,8.90%和3.87%,平均降温速率分别为1.20,0.90,0.70,0.62,0.39,0.29,0.16和0.11℃/h。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以往在火炸药热爆炸参数测试过程中,因试样与加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所带来的较大测试误差,建立了跟踪控温下的近似绝热测试系统,研制了本测试系统的中枢仪器──四通道数显温度调节自动跟踪仪。通过本测试系统的建立,使得对热爆炸参数的测试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高热壁油气热爆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高热壁油气热爆燃实验系统,对地下受限空间油气混合物在高热壁条件下的热爆燃现象进行研究,获得了油气热爆燃过程中测点的温度和各成分体积分数变化历程,以及热起燃过程的时序照片.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油气混合物热爆燃的着火方式、着火条件及着火延滞期规律.结果表明,高热壁条件下,密闭坑道内的油气混合物的着火温度高于自燃点近80 K.高热壁周围极大的温度梯度是着火温度远高于自燃点的原因之一.热壁条件下油气混合物引燃过程分为缓慢氧化阶段、快速氧化段和着火段3个阶段.热壁着火的延迟期在实验条件下相当长,着火方式以热壁表面油气点燃为起点.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低压环境下RP-3航空煤油的自燃特性研究,测试了101 kPa、80 kPa、60 kPa、40 kPa、20 kPa五种压力环境下航空煤油自燃点及着火延迟时间数据。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降低,自燃点升高,并基于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建立了耦合压力参数的自燃点预测模型。分析了环境压力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机制,建立了不同环境压力下的着火延迟时间预测模型。分析了GB/T 5332—2007标准在低压环境下测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达到燃点,不用明火去点是不会着火的。如继续加热可燃物质到一定温度,就是不用明火去点,也能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发生受热的过程是:当可燃物质受热对,便开始了缓慢的氧化,由于氧化速度小,发出的热量不多,而且随即消散,这时并不发生自燃。如果在外界热的作用下,使该物质达到较高的温度,氧化速度加快,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热量也增加,当达到该物质氧化发出的热量超过损失热量时,温度又有增高,从而获得了剧烈氧化条件,直到自燃起火。 受热自燃点:就是使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温度。可燃液体受热自燃点,如;甲醇500℃、车用…  相似文献   

6.
1.FeS自燃原理 铁制品受H2S或高温S腐蚀后,会生成FeS。FeS遇到空气后,便会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当系统存在H2或反应生成H2(如H2S腐蚀金属将会生成H2),FeS便会变得疏松不再致密,结果将导致腐蚀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层状的FeS层。而FeS层状结构的存在,不利于热量的散失,从而构成了高温热源。FeS是可燃物,在助燃物氧气的作用下,FeS会自燃。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气体自燃温度测试中的操作危险,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参照ASTM E659-78(2005),GB/T21791—2008及GB/T21860—2008标准,设计一套全自动气体自燃温度测试系统。采用操作微机软件控制炉体升降温、配气、进气、温度采集、现象拍摄、抽滤尾气等过程,实现气体自燃温度测试从开始进气到吹扫尾气全流程的自动化;利用设计系统测试一氧化碳、乙烷等4种易燃气体的自燃温度。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方便快捷、安全,4种气体自燃温度测试结果与文献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1.5%,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含硫油品储油罐中硫铁化物的自燃倾向性,采用STA8000同步热分析仪对10,15,20℃/min等不同升温速率和15,20,25 mL/min等不同空气流量下的硫铁化物进行试验,并通过获得的TG-DSC曲线研究试样的自燃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Coat模型,利用不同反应机理函数对热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硫铁化物的氧化进程符合三级反应动力学机制;得出了硫铁化物在不同升温速率和空气流量下的表观活化能;在560~746℃温度区间内,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空气流量的加大,活化能数值明显减小,自燃倾向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因硫铁化物自燃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化学物质的自燃 在化学物质中,有些物质的自燃点很低,能够在低温下自燃。能够低温自燃的化学物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遇空气能自燃的,有黄磷、磷化氢、铝粉,炭黑等。这类物质发生自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剧烈的氧化反映,放出大量的热,将物质加热到自燃点而燃烧。因此,为了防止这类物质发生火灾,通常是将它们与空气隔绝。 (2)与水作用能发生自燃的,有钾、钠、电石、磷化钙、保险粉等。这类物质发生自燃的原因,主要是它们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将析出的可燃气体加热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因此,凡是遇水…  相似文献   

10.
硫铁矿石自燃是矿山开采中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矿石自燃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将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与环境问题。通过研究硫铁矿石自燃的化学热力学机理,掌握了导致硫铁矿自燃的主要原因。利用DSC曲线对硫铁矿自燃过程的氧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粒径的热流曲线及特征温度点的变化趋势,分析硫铁矿自燃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硫铁矿的活化能,比较不同粒径下矿样的活化能大小,为判断其自燃可能性和自燃特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及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通过企业现场调研并结合若干事故案例的剖析分析了含S油品储罐自燃事故的发生原因,总结了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建立含S油品储罐自燃的事故树(FTA)图的基础上,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事故的主要原因及发生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场是煤矿生产的核心地带,而采场通风系统是确保采场作业安全,创造良好生产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采场风流流动及瓦斯运移理论为基础,通过现场试验、模型模拟试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中国常用的和有发展前途的走向长壁后退式U型通风方式、U+L型通曲方式、后退式Y型通风方式条件下采场风流流动及瓦斯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人的视觉注意力分配定量测试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的视觉注意力分配的定量测试技术;阐述了实现测试功能的技术手段;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测试眼注视点来研究视觉信息获取和分配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思想出发,综合运用了灰色系统理论和主成份分析技术,对我国森林工业近年来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万立米木材死亡率和万立米木材重伤率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我国森林工业1992~1993年上述4项指标进行了预测;同时,从行业宏观决策与调控需要角度,分析、讨论了影响我国森林工业千人死亡率的7项综合特征指标,为我国森林工业制定宏观安全生产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熵增加的观点描述了事故的本质,剖析了人机系统的实质与特性,提出了风险熵与事故势的概念,给出了计算机风险熵与事故势的方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二重性。在系统运行期间,系统具有封闭体系的特性;在休整期间,系统具有开放体系的特性。事故是运行系统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运行系统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自发过程。由于在系统熵增加的过程中信息及能量的交换,可以把事故定义为系统熵增加的结果。避免事故发生的原理是不断地向系统输入信息或负熵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安全,包括工作环境的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工作环境安全性的评价,一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二是依靠历史统计数据,对危险性进行量化.主要对象是人机环境中"机"的因素.本文利用实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尝试通过人对环境的生理、心理反应建立评价工作环境安全性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竹脚手架、金属脚手架的安全性比较研究的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它能够较客观地评价工作环境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国内外20种护耳器对石油钻井噪声的防护效果。首先在隔声室内模拟石油钻井工人接触的噪声环境,声级达103dB(A)。采用护耳器主观测量方法对每种护耳器进行噪声防护效果测量,并筛选出噪声防护效果明显的几种护耳器。  相似文献   

18.
人操作者的手动控制能力在人机环境系统的工效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人操作者的手动控制能力,以跟踪时间、跟踪误差和失误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被控对象动力学特性对人操作者在两自由度跟踪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驾驶员和飞行模拟器构成人-机仿真系统,结合驾驶员完成单自由度补偿跟踪任务,对飞机仪表显示和屏显两种显示方式进行了人-机系统仿真试验,通过频域辨识方法,获得了拟线性驾驶员描述函数,进而分析了两种显示方式对驾驶员特性和人-机系统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