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了适用于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密封点台账、检测数据、泄漏数据、VOCs排放量等不同数据类型和分析目标的LDAR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基于分类和聚类方法,对某企业2015-2018年5 088 480个检测值的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比阀门、法兰、连接件等10种密封类型检测值区间分布情况,同时对泄漏率和修复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搅拌器密封无泄漏点外,阀门、法兰、连接件等密封类型的泄漏点检测值主要分布在500μmol/mol≤SV2 000μmol/mol和2 000μmol/mol≤SV 5 000μmol/mol区间;泄漏率较高的密封类型分别为泵1.81%、采样口0.97%、开口管线0.79%,其次是阀门0.37%,压缩机密封0.31%;泄漏点修复率逐年提高,维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煤化工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的流程及挥发性有机物泄漏量计算方法,并对烯烃分离装置开展检测。共检测各类型密封点11 131个,其中泄漏点451个,泄漏量158.44 t/a。完成不停工修复后,泄漏率由4.05%降至1.22%,泄漏量削减87.12%,降至28.97 t/a。  相似文献   

3.
在VOCs治理新形势下,以重整装置为例,按照《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分析了各类型密封点的泄漏情况、排放量、泄漏量和减排效率等,研究了泄漏点、不可达点对排放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采样口、开口管线是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经过不停工维修,整体修复率为53.62%,可减少60%的泄漏损失量,不可达点是影响排放量计算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泄漏检测与维修(LDAR)技术在9套乙烯裂解装置中的应用情况,对泄漏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不同密封类型、不同装置区域、不同检测数据区间的泄漏率、泄漏量,探讨了乙烯裂解装置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泄漏规律,同时对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泄漏点修复率和VOCs减排量对维修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炼化企业三套气分装置泄漏检测数据及排放量核算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应用LDAR技术对石化企业密封点泄漏排放的减排效果,通过分析案例中不同气分装置的泄漏排放特点及泄漏排放来源,识别影响LDAR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案例研究表明,实施LDAR对石化企业密封点的泄漏排放减排效果显著,三套气分装置密封点VOCs泄漏排放减少30%~70%不等;开口阀或开口管线及阀门是一类较易发生泄漏的密封点;超量程泄漏密封点和不可达点是发生泄漏排放的主要来源;而首测识别泄漏点之后,对泄漏点特别是严重泄漏点的修复时限、修复效果和采取的修复措施是影响LDAR减排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LDAR项目建立、LDAR检测、泄漏维修、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VOCs排放量核算、第三方技术服务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相关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及标准制修订提出建议,以提升国内LDAR技术实施水平,满足石化企业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从2002年就开始开展泄漏检测与维修(LDAR)研究工作,培养了专业的人才队伍,装备了LDIS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将LDAR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石化企业,先后完成了10余家企业50多套装置的泄漏检测工作,建立了11万多个密封点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泄漏检测工作经验。起草了中国石化企业标准《石化装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泄漏检测规范》(Q/SH 0456-2012)于2012年5月1日实施。先后取得了计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炼油装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无组织排放泄漏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开发了一套石化装置密封点泄漏管理软件和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并对泄漏损失评估和泄漏风险分级在石化企业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炼油装置泄漏损失评估与风险分级能够指导石化企业的密封设备管理,减少炼油加工损失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增加企业效益;石化装置密封点泄漏管理软件和泄漏风险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设备密封点管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网络评估的密封点泄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运用神经网络评估方法对石化生产装置泄漏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的主要程序:输入变量的选择、风险指标的确定及总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等。以某炼油厂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应用为例,说明该方法可以指导企业根据最终确定的风险等级制定泄漏检测计划,对高风险部位增加检测的频次,既能有效监控密封点的密封效果,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在石化企业的实施内容,并从LDAR组织管理、技术准备、项目建立过程、现场检测过程、泄漏维修与复测、LDAR记录与报告、质量保证与控制、设备动静密封泄漏VOCs排放核算8个方面对实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解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油田生产设施环境安全距离为减轻或避免生产设施的潜在环境危害.解决城市发展和油田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事故后的人群紧急疏散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以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为例.对井场类、站库类和管线类三类主要油气生产设施的环境安全距离进行了研究和估算。对于井场类设施.主要研究估算了井喷H2S泄漏的环境风险安全距离;对于站库类设施,主要研究估算了噪声环境影响安全距离;对于管线类设施,主要研究估算了泄漏事故环境风险安全距离。通过现场测量和模拟实验证明.估算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2.
吸收CO2新型混合化学吸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吸收剂吸收速率和再生程度为指标,在小型实验装置台上研究了3种混合吸收剂不同配比的吸收和再生特性,以确定其吸收剂主体和添加剂的合适配比.结果表明,在甲基二乙醇胺(MDEA)中添加哌嗪(PZ),当混合吸收液CO2负荷为0.2 mol·mol-1时,MDEA∶PZ=1∶0.4(m∶m)混合液CO2吸收速率比MDEA∶PZ=1∶0.2(m∶m)混合液提高了约70%.再生40 min,PZ 相对浓度为0的吸收液再生程度为91.04%,PZ相对浓度为0.2、0.4和0.8时,混合吸收液的再生程度分别降低为83.06%、77.77%和76.67%.综合比较,MDEA∶PZ=1∶0.4(m∶m)是该混合吸收液合适的配比,吸收速率和再生特性都有较好改善.在10%一级胺中添加2%三级胺既能保持高吸收效率,又能略微降低再生能耗.在10%二乙醇胺(DEA)中加入2%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混合液表现出DEA/AMP混合吸收剂中较好的吸收和再生特性.3种配方中,在一级胺中添加少量三级胺吸收速率最高,二级胺和少量空间位阻胺混合吸收剂的再生性能最好.而综合吸收和再生2个指标,三级胺和中量活化剂的混合液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核设施碘吸附器的非放射性泄漏检测主要采用连续式氟利昂气体法,在调研并对比国内外该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碘吸附器的脉冲式氟利昂气体泄漏检测新技术实验研究,通过进行碘吸附器在泄漏、不泄漏、穿透等几种条件下的实验表明,脉冲式泄漏检测方法可以直观地判断碘吸附器的泄漏情况,并能准确计算其机械泄漏率;与连续式方法的对比发现,两种技术在泄漏率的判断上具有一致性,脉冲式氟利昂法的示踪剂用量少,仅为连续式氟利昂法的1/3.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自然电位法监测填埋场渗漏的可行性及适用条件,需在中试尺度揭示渗滤液渗漏条件下的自然电位异常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构建试验场地来模拟填埋场的渗漏场景,模拟填埋场代表性渗漏速率下的自然电位异常,分析自然电位信号对渗漏速率敏感性和响应关系,同时分析不同采样电极条件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渗漏条件下,渗漏区域的自然电位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自然电位可以作为渗漏的响应指标;另外,渗漏条件下,自然电位时序方差的峰值位置与渗漏通道区域重叠,表明时序方差可以作为漏点精准定位的指标. ②自然电位与渗漏速率成正比,当渗漏速率为200 mL/s时,不极化电极检测到的自然电位异常高达16.1%;当渗漏速率分别减至166.67和102.04 mL/s时,自然电位异常相应减至9.3%和3.7%;当渗漏速率降至43.48 mL/s时,已不能观测到自然电位异常. ③相比于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对渗漏条件下自然电位异常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能够更及时响应并精准定位渗漏的位置. 研究显示,通过检测自然电位可实现对渗漏点的精准定位;渗漏速率与自然电位异常呈显著正相关趋势;相较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和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油藏封存CO_2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CO_2扩散逃逸在整个封存体内广泛存在,因此有必要研究扩散逃逸对封存效果的破坏强度。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能够描述油藏封存CO_2后扩散逃逸行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示范区在1万年累计逃逸量为0.178×104t,1万年累计逃逸量和封存量比值为0.067%,需要1470万年CO_2才能全部逃逸,扩散逃逸对封存破坏甚微。研究结果为CO_2封存效果评价提供了新指标,也为盆地级封存体扩散逃逸量计算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的泄漏检测及有效修复越来越受环保重视,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详细分析了检测过程中的实施经验,结合实际经验对现存现场检测中排放源遗漏、挂牌、检测及复测、泄漏检测介质的选择、人员、泄漏量统计及控制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展望,化工类企业可通过泄漏和逸散排放的检测以及相关管理体制的建立有效查找泄漏并及时修复.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制革污泥淋滤液Cr3+与Fe3+的分离,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和十二胺(RNH2)2个不同萃取体系萃取分离Cr3+与Fe3+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pH=2左右,采用D2EHPA和RNH3Cl为萃取剂分离Cr3+与Fe3+时的分离系数β均在500以上,且水相中Fe3+的残留浓度可以控制在10mg/L左右,并且分别以5mol/L和1mol/LHCl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率均可以达到90%左右,为制革产生的多金属废弃物的溶剂萃取法提供了1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脱氮除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SBR反应器,研究了温度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短期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反应的活化能要小于单纯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温对单纯厌氧氨氧化反应造成的消极影响,温度降低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大于对反硝化反应的影响.温度与耦合反应最大比反应速率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在25~35℃时,耦合反应活化能为49.56kJ/mol,小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活化能66.18kJ/mol,且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导反应,对脱氮的贡献率约为61.29%.9~25℃时耦合反应的活化能为74.91kJ/mol,小于此温度梯度下厌氧氨氧化的活化能106.40kJ/mol,反硝化反应对脱氮的贡献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升高,9℃时,反硝化反应成为主导反应,对脱氮的贡献率约为75.10%.温度低于25℃时,反应器的容积氮去除速率(NRR)会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自热临界温度和采空区漏风风速对煤自燃的影响,在常温(30℃)、中温(60℃)、不同通气量等条件下对滕东煤矿3下煤层煤样进行了煤炭自燃氧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样在60℃氧化所放出的CO量较30℃时高3.4~4.1倍,煤炭氧化速率上升梯度约1.35 ppm/℃;在恒温变通气量条件下,CO气体浓度呈现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CO的释放量随通气量的增大而减小;在通气量为50 mL/min(采空区漏风为0.1 m/min)的条件下,煤氧化释放的CO量最大且煤氧化能力最强,应加强最易发生自燃漏风区域的密封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