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曝气对遮光条件下藻类消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为材料,分析低光照度范围内藻类光合作用特性和呼吸速率,研究曝气对遮光条件下藻类消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5±1) ℃时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光补偿点分别为600、720 lx,呼吸速率分别为89、57 μmol/(mg*h);光照度低于光补偿点,藻类内源呼吸导致水体DO浓度降低;单纯遮光(光照度为0 lx)处理7 d,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生物量去除率(以OD650计)分别为17.2%和39.1%;增加曝气措施后,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分别上升到71.3%和92.0%,曝气能有效促进藻类消亡.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证明,藻细胞消亡符合藻细胞内源呼吸-衰减模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蜘蛛兰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对氮、磷的去除和对藻类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蜘蛛兰在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且对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和叶绿素a浓度均表现出良好的净化去除效果。在45 d的实验中,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的TN、NO3--N、NH4+-N和TP浓度分别由初始的3.69~25.65、2.79~21.14、0.75~3.57和0.14~1.23mg/L降至1.25~18.99、1.08~16.03、0.18~1.39和0.06~0.77mg/L,在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中植物的平均生物量累积增长率分别为40.98% 、64.41% 和95.08%。实验各处理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及荧光参数短期内都显著下降,而各对照组中则较稳定或略有下降。蜘蛛兰不仅可以净化富营养水体中营养元素,且对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以洪泽湖为原水的某蓄水型备用水源地藻类生长情况,探索原位控藻方法,进行了为期1年的藻类数量测定,并进行了遮光控藻实验和清浑混合控藻实验。结果表明,备用水源地优势藻类为硅藻门(Diatom)的针杆藻属(Synedra),持续全年;7—8月出现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藻细胞数量夏季多、冬季少,在7—8月达到峰值(2.09×107个/L),1月达到谷值(9.23×106个/L)。藻类在复合湿地区比进水口下降约4.8%,在深水净化区比进水口增加0.3%。藻类在0.5 m水深处最多,表面、3.0 m水深处藻类数量分别是0.5 m水深处的92.1%和89.9%。遮盖率为40%、60%、80%、100%的水体稳态控藻率分别为24.2%、41.4%、47.0%、61.1%,稳态高锰酸盐(IMn)削减率分别为24.8%、36.5%、41.6%、47.7%。建议采用太阳能发电板遮蔽水面控藻,遮盖率取60%。清浑混合体积比为6∶4、7∶3、8∶2、9∶1的水体稳态控藻率分别为33.2%...  相似文献   

4.
利用MA培养液进行藻类增长潜力(AGP)试验,考察了不同浓度Mn2 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2 为0 mg/L时,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很大抑制,叶绿素a含量较低;Mn2 为0.7~6.0 mg/L时,铜绿微囊藻生长较快,叶绿素a含量都较高,并且相互差异不明显;Mn2 为12.0 mg/L时,可能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生了毒性,生长受到抑制,且叶绿素a含量较低;Mn2 在藻类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范围内,其生物可利用性与溶液中Mn2 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扬水曝气技术在水源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扬水曝气技术是新开发的水质改善技术,用于混合上下水层、控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将该技术应用于某水源地,其提水效率达到同类设备--同温层曝气器的两倍;控制了水体表层的藻类数量,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将藻类叶绿素a含量降低了13.96%.扬水曝气技术的适用条件:用于控制藻类生长时,水深应不小于10 m;用于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时,水体应存在溶解氧小于1~2 mg/L的厌氧条件.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蜘蛛兰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对氮、磷的去除和对藻类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蜘蛛兰在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且对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和叶绿素a浓度均表现出良好的净化去除效果。在45d的实验中,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的TN、N03-N、NH4-N和TP浓度分别由初始的3.69~25.65、2.79~21.14、0.75~3.57和0.14—1.23mg/L降至1.25~18.99、1.08~16.03、0.18~1.39和0.06~0.77mg/L,在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中植物的平均生物量累积增长率分别为40.98%、64.41%和95.08%。实验各处理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及荧光参数短期内都显著下降,而各对照组中则较稳定或略有下降。蜘蛛兰不仅可以净化富营养水体中营养元素,且对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生长的主要藻类普通小球藻,进行了药剂抑制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小球藻生长的对数期分别投入不同剂量的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MA)、大麦秸萃取液(BSE)和异噻唑啉酮3种抑藻药剂后,小球藻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EMA对藻类的抑制效果甚微,最大抑藻率仅为31%,且对小球藻的生长有低促高抑的作用。BSE对小球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药效期长、不复发;当投加浓度为1 mg/L,能起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当投加浓度为10 mg/L,能起到杀灭水体藻类的作用。异噻唑啉酮可有效抑制小球藻生长,5 mg/L的投加浓度就能起到杀灭水体藻类的作用,且药效期长、不复发。  相似文献   

8.
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增殖的影响及其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磷浓度与高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胞增殖及其恢复生长的影响,对低磷(0.05 mg/L)、中磷(0.50 mg/L)和高磷(5.00 mg/L)3种不同磷浓度下,35℃高温胁迫3、6和12 d后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以25℃为对照,测定了细胞密度、叶绿素a、胞内可溶性蛋白和糖含量、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低磷和中磷条件下,35℃高温未成为限制条件,反而促进细胞增殖。随磷浓度的增加,35℃高温的抑制作用增强,高磷条件下,温度成为限制因子,抑制藻的生长,第12天细胞密度仅为对照的85.51%。解除胁迫后,低、中磷条件下前期胁迫时间越长,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越高,高磷条件下的细胞密度发生低补偿,胁迫3、6和12 d组比对照降低了3.44%、2.85%和10.32%。高磷组的各指标数值较高,组间差距相对较小,磷营养充足有利于微囊藻的补偿生长。不同磷营养下微囊藻会发生程度不同的补偿效应,可根据其自身变化为蓝藻生长的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9.
水体pH和曝气方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藻类在不同pH和曝气条件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使用天然湖水,一组试验每天调节pH,使其分别保持在8.0、8.5、9.0和9.5;另一组试验是设定不同的曝气方式,分别为不曝气、完全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定期测定水体叶绿素a和藻类组成.pH试验结果显示,在pH 8.0~9.5范围内,pH 8.5下藻类生长状况最好,pH 9.5下生长最差,人为改变pH使其远离8.5能够抑制藻类生长.曝气试验结果显示,曝气不能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昼间曝气甚至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广州市黄埔区某公园池塘进行现场围隔对比实验,通过投加固定化生物催化剂(IBC)治理藻类水华。结果表明,在IBC中细菌的直接或间接杀藻的作用下,水体中的藻类生物量迅速降低,叶绿素a去除率达到81.5%;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及酶和酶活因子的协同作用下,水中污染物被快速降解,使水体中的总氮、氨氮和COD的浓度快速下降,去除率分别达到81.9%、80.3%和65.3%,并维持在低水平,进一步抑制了藻类水华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水体的净化。  相似文献   

11.
富营养化供水中的藻类控制与去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富营养化的供水原水中,藻类控制与去除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扼要介绍藻类过度繁殖对原水处理工艺的诸多影响。然后叙述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生物量的控制方法和给水原水处理的藻类去除工艺,并就此技术现状提出若干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去除水中常见藻类。结果表明:在沉降时间为3h、壳聚糖与高岭土的质量比为1∶20、高岭土投加量为20mg/L时,壳聚糖改性高岭土除藻效果最好,叶绿素a、藻细胞去除率分别达到97%、79%;壳聚糖改性高岭土除藻能力显著提高,沉降时间为10min时,藻细胞、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7%、82%,沉降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3.
4种固定化藻类对污水中氮的净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培养至对数末期的藻,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对人工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净化试验,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鱼腥藻、双对栅藻和突变衣藻4种藻在固定和悬浮状态下,对污水中的氨氮和硝酸氮的净化效率以及藻类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化藻细胞比悬浮态藻细胞具有生长更趋于稳定、藻类的活性保持时间更长的优势。4种藻类中,小球藻和鱼腥藻在污水中的生长状况更好,较适宜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化技术。实验第5 d时,固定化小球藻、鱼腥藻、双对栅藻和衣藻对NH3-N去除率分别为91.9%、84.8%、68.3%和51.2%;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85.1%、100%、96.9%和65.9%。固定化小球藻对NH3-N的去除效果最好,而固定化鱼腥藻对NO-3-N的去除效果最好。因此,小球藻和鱼腥藻更适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氮,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氮和磷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研究了N、P等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类(绿球藻和舟形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P比为25时,绿球藻生长量最高,其限制因子是磷。绿球藻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没有显著变化。绿球藻和舟形硅藻混合培养时,绿球藻占优,而硅盐浓度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填充剂及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蓝藻堆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研究不同填充剂以及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蓝藻堆肥效果的影响,本实验利用锯末、稻壳、麸皮和米糠为填充剂接种堆肥菌剂与蓝藻进行室内模拟堆肥,设置了稻壳、麸皮为填充剂不加菌剂作对照组,分析了pH值、总碳(TC)、总氮(TN)、碳氮比(C/N)、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的动态变化。堆肥结束时处理组麸皮的TC降低了90.43 g/kg,TN增加了1.85 g/kg,C/N降低到13.46,GI升高到73.98%,这都说明麸皮作为填充剂混合蓝藻堆肥的效果较好;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后,处理组稻壳(60.98%)、处理组麸皮(73.67%)的GI分别比相应的对照组升高了11.02、19.84个百分点,这说明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蓝藻堆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强化混凝去除蓝藻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超声波对藻类的混凝去除强化,证明超声波可以快速、高效地提高藻类混凝去除效率,减少混凝剂用量.在混凝剂投加量为0.8 mg/L时,5 s超声处理,藻类去除效果比对照样好30%.同样,藻类去除率都为92%时,5 s超声预处理可以将混凝剂投加量降低至1/3.超声预处理时间对强化混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1~5 s的超声处理均可产生满意的结果,1 s为最优、最经济时间,而预处理超过30 s反而降低混凝效果.低频下不同处理频率对超声强化混凝效果影响不大,在80 kHz的频率下,最佳功率为50 W.最佳pH值在8~9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农药品种越来越多,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非靶生物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早已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关农药对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类群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农药对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 藻类的毒性及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倍受重视。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整体生态效应以及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农药对单种藻类和藻类群落的毒性效应,影响毒性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藻类打捞对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华是氮磷的富集器,太湖打捞藻样中的总氮、总磷、游离磷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98.87g/kg、3.25 g/kg、0.21 g/kg和95.65%。在底泥中沉降藻类的矿质化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其向上覆水中释放氮、磷的强度具有随水温升高而增强的趋势。但在水层厚/底泥比不同的区域,这种营养物释放强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证明,藻类的打捞是一种人工延长食物链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水生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态毒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进行生态毒理评价,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生长繁殖率和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生长繁殖率和发光度逐渐降低。对3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可知,斜生栅藻细胞数增长率是最敏感的土壤毒性检测指标。土壤的毒性在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比在单一污染的条件下高很多。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水生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态毒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进行生态毒理评价,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生长繁殖率和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生长繁殖率和发光度逐渐降低。对3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可知,斜生栅藻细胞数增长率是最敏感的土壤毒性检测指标。土壤的毒性在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比在单一污染的条件下高很多。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