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比重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比重计法的原理和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个土样的颗粒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确定出土壤的质地名称。  相似文献   

2.
比重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比重计法的原理和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个土样的颗粒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确定出土壤的质地名称。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计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应用土壤类型图和土壤剖面数据库,通过不同土壤质地标准转换,识别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地类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壤转换函数法和土壤质地信息进行1m深度内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计算,再根据土壤质地信息和植被类型数据进行有效土壤厚度的估算。结果表明,该参数在黄土高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大体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西北部土壤田间持水量较低,大部分地区为200~300mm;河套地区较高,为400~500mm;中部地区为300~400mm,少数的森林区域可以达到500~600mm。东南部的土田间持水量较高,大部分区域为400~500mm;森林区域可以达到700~800mm。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我国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度,但我国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管控制度尚未建立,未制定用于风险管控的土壤放射性污染筛选值。选用0.01 mSv/a作为筛选值确定的剂量准则,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用途,使用RESRAD软件程序,开展土壤放射性污染风险筛选值的计算推导,并将计算结果与美国核管会推荐的核素筛选值进行对比,确定了9种典型核素的土壤风险筛选值,以期为完善我国土壤放射性风险管控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探讨了现代夕卡岩的分类原则。通过对比,分析了与夕卡岩形成时期有关的特点、不同类型夕卡岩矿物成分的特点、夕卡岩矿体内部结构和在这些矿体中各种矿化分布的区别特征以及夕卡岩矿体在侵入  相似文献   

6.
集约化种植区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累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GPS定位、土钻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大兴区14个乡镇的农田土壤中选取了91个土壤剖面,分别在0~20cm、20~40cm、40~60cm、60~80cm4个不同深度取得土壤样品,并在一次种植期结束后,综合考虑种植类型和土壤质地后选取24个重复取样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种植类型及土壤质地对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露地菜田和设施菜田最容易出现硝态氮淋洗现象,果园和粮田的总体状况较好,但粮田个别地区有一定的污染风险,细质地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大兴区采育镇及长子营镇地区有较高的硝态氮累积量,为硝态氮淋洗污染危险区,应进行合理施肥,以免在一个种植期结束后造成较深层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区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不同生态带下盐城滩涂湿地表层土壤中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含量与分布,探讨不同生态带下滩涂植被对土壤环境特别是土壤有机质组分分布及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带的滩涂湿地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分布规律为:芦苇地互花米草滩盐蒿滩光滩,反映了盐城滩涂湿地土壤由海向陆土壤质地由砂到粉砂,最后为粘土的变化规律;互花米草滩对土壤有机质有着比光滩和盐蒿滩更高的富集能力,芦苇地的颗粒有机碳(POCf+POCo)含量为4.17 g/kg,互花米草滩的POC含量为2.14 g/kg,远高于盐蒿滩(1.92 g/kg)和光滩(0.31 g/kg)。互花米草的引种从有机碳物理分级组分上改变了TOC的分配,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物、闭蓄态颗粒有机物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该研究能够为沿海滩涂湿地碳存储和固碳潜力以及评价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群分析的数学方法,将天津地区260个潮土样品中十五个化学元素分为三组:第一组Sr、Zr与土壤中小于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第二组Fe、Ti、Co、Ni、Zn、Li、Cr、Pb、Cu、As、Mn与土壤小于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三组Hg、Cd则与土壤质地无关.因此.在母质相同的地区或近代冲积物和沉积物为母质的地区,研究土壤背景值时,必须充分注意土壤质地类型对土壤中某些元素背景值的影响,并且,应求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的背景值,将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激光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测定土壤粒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光法测定土壤粒度是近年来应用的新方法,它的特点是测定速度快、效率高,比传统的经典测定法省时省力省试剂消耗,实验室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小,特别是在处理和测定大量样品时,它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作者选择内蒙古地区有代表性的暗棕壤、草甸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风沙土7种土壤类型共42个土壤样本为例,采用激光法与传统比重计法对土壤粒度分布测定进行了方法比对研究,设计了激光法三个参数三个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粘粒含量激光法测定低于传统方法,粉粒含量则相反,砂粒含量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最接近;得出了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P〈0.05时,最大相关系数是:粘粒含量r=0.5822,粉粒含量r=0.9094,砂粒含量r=0.9152;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激光法与传统比重计法两种方法确定的质地大致相同,认为虽然土壤的粘粒部分就目前的测定结果来看不适合用激光法测定,但粉粒部分和砂粒部分可以用激光法测定后通过两种方法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换算,从而提高测定效率。这一研究结果明确了激光法与传统比重计法测定土壤粒度分布的差异,对使用两种不同方法研究土壤颗粒组成具有借鉴作用,并且在土壤批量样品粒度的分析测定中具有非常实用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ebalance ECER软件,对地下土壤渗滤系统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对比分析其生命周期各个过程中非生物资源耗竭、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和固体废物等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并确定了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和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环节。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是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环境影响的主要类型,分别占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环境影响总值的75.9%和13.5%;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环境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富营养化、全球变暖、酸化、固体废物和非生物资源耗竭。通过对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的研究,可为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是保护耕地健康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论文以巴彦县为例,采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改进,识别耕地利用系统安全的敏感性影响因子,并应用通径分析法,确定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对系统安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单一因子的作用中土壤类型对耕地利用系统安全的作用强度最大,高程最弱。不同因子对耕地利用系统安全的正负相关关系不同,对系统安全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耕地利用系统的其他影响因子对系统安全的共同作用也很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②各因子存在复杂的制约关系,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共同作用是系统安全主要的作用机理,且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对系统安全影响的显性特征不同;自然生态因子对系统安全的单一作用、人文因子对系统安全的复合作用机制显著。  相似文献   

12.
某铅蓄电池厂表土不同粒径中铅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岳希  孙体昌  黄锦楼 《环境科学》2013,34(9):3679-3683
以西南地区某铅蓄电池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表层土壤(0~20 cm)7个粒径(极粗砂粒、粗砂粒、中砂粒、细沙粒、极细砂粒、粉粒和黏粒)中铅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与有机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个土壤样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各粒径铅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两种变化趋势,污水处理车间排污口、生产车间A及生产车间B这3个样品铅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升高;包装车间及原生产车间A样品铅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铅含量随各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其相关系数为0.823 2.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场地中,土壤有机质随着粒径的减小对铅富集的能力有所降低.土壤质地是影响铅含量分布、有机质含量以及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气-水界面对病毒静态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赵炳梓  张佳宝  张丛志  王秋英  陈吉 《环境科学》2007,28(12):2780-2805
气-水界面存在可能导致不能正确评价土壤对病毒的静态吸附能力.本研究通过室内一次平衡法实验,比较分析气-水界面对噬菌体MS2在不同处理(非灭菌/灭菌)的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实验结果影响,同时评价不同程度气-水界面对没有土壤存在时的病毒回收率影响.结果表明,气-水界面存在对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砂质潮土上最为明显,其次为红壤土,而在红粘土上的影响几乎可忽略,这可能与土壤本身吸附/致死病毒的能力不同有关;土壤灭菌后进一步加剧气-水界面对砂质潮土吸附实验结果的偏差,而在红壤土上则有减弱趋势.气-水界面存在显著降低空白实验病毒回收率,其降低趋势随气-水界面的增加而加剧,当加入土壤后,土壤颗粒有可能阻止病毒接近气-水界面或改变病毒吸附在固-液-气界面的力量,因而气-水界面存在时的空白实验结果并非为真正的空白实验结果,这可能是导致气-水界面引起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AnnAGNPS 模型应用于辽河源头小流域的主要参数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辽河源头区水体污染的治理重点,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Annualiz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模拟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可行的,但模拟精度取决于模型参数.本文以辽河源头区典型小流域为例,根据集水区的划分与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以不同的临界汇水区面积CSA(the critical source area)和最小初始沟道长度MSCL(the minimum source channel length)划分出不同数量的集水区进行多次模型模拟,当多种污染源负荷均趋于稳定时确定集水区单元划分数量;针对我国土壤普查数据的土壤质地体系与建立AnnAGNPS模型的土壤质地体系不同,假设土壤累积粒径成对数正态分布,利用插值进行土壤粒径的转换,采用EPIC(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经多次模拟实验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上述确定参数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因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和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直接影响杉木林地可持续经营。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和杉木人工林所处亚热带红壤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杉木人工林群落的单一性及杉木生物学特性等有关,而传统杉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传统的营林措施则加剧了林地地力衰退。根据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现状,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营林措施干扰强度,特别是炼山措施的采取;同时开展有关林地可持续模式试验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寻找适合不同地区的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搞好杉木人工林规划和发展,这对南方杉木产区林地可持续经营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理论,研究自动和便捷的的藻类检测分类系统,实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水生生物的自动检测、分类与存储。  相似文献   

17.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白利平  罗云  刘俐  周友亚  颜增光  李发生 《环境科学》2015,36(11):4218-4224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是场地监管中的重要环节,修复技术的适用性直接影响场地修复效果及费用.确定最适修复技术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物特征、场地条件、修复费用及时间等多种因素,目前我国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时多依赖专家赋值评分,在决策方法的推广上受到限制.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考虑我国污染场地监管需求,提出土壤修复技术初筛及详细评价方法,并建立了修复技术筛选指标体系.为解决在各指标赋值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利用可拓理论进行修复技术等级划分.以我国某铬渣污染场地为例,开展了土壤修复技术筛选研究,提出了最适的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污染场地监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土壤速效钾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秦巴中部山区的碑坝镇、福成乡、白玉乡为研究区,基于104个耕层土壤采样点,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冗余方差分解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w(速效钾)为55~156 mg/kg,平均值为125.99 mg/kg,表现出中等程度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4.07%).地统计分析显示,各理论模型中以高斯模型对w(速效钾)的拟合效果最佳,块金效应为16.95%,变程达1 454 m,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中结构变异占优、随机成分较少;速效钾呈地带性分布,自中部河谷低地向东西部山地丘陵呈增加趋势.定量分离结果表明,各类因子总体解释了48.67%的变异信息,土壤因子(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成土母质、pH)、地形水文因子(海拔、坡度、地下水深度、地表产水量)、人为因素(施钾量、种植制度、耕层厚度、到村中心距离)的综合解释能力依次为35.39%、17.14%、9.96%;就单因子而言,施钾量、土壤类型、海拔、pH、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解释能力达35.35%、31.02%、28.39%、26.23%、21.96%、20.74%,并在P < 0.001水平上表现出强烈显著性,是土壤速效钾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