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污染场地是我国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快速转移出现的环境问题,伴随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引进国际上修复技术,优化创新成适合我国的修复技术,但对其成本效益的掌握程度却不足。本文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能耗及费用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提供参考,完善修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应用与筛选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污染场地修复是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该领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适用范围、筛选程序以及应用现状与趋势,对于在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方法,以美国超级基金场地修复为例,阐述了目前不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对一些常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了参数比较. 同时,介绍了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方法与技术政策. 通过对数10年来超级基金场地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以某搬迁化工厂原址土壤修复工程为例,介绍了筛选合适场地修复技术的过程,以及修复工程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该类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常采用固化/稳定化、淋洗或化学氧化/还原等修复技术,通过改变污染物赋存形态、降低污染物浓度或消除污染物的方式控制环境风险.在这些技术应用过程中,修复药剂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潜在风险已经引起关注.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相关部门应筛选评估并公布土壤中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禁止在土壤中使用重金属超标的降阻产品、修复活动不得造成新的危害、加强肥料等产品的登记并组织开展安全性评价、修复方案中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内容.但目前还没有制定针对修复药剂安全性的相应标准或技术规范.修复药剂可能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改变,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或二次污染土壤,还会迁移进入地下水,造成水质恶化并引发风险;本文阐述了污染场地修复中常用修复药剂的修复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有修复药剂评价和管控方法,提出了基于土壤性质、微生物和地下水安全的修复药剂安全评价及管控建议,为场地修复中修复药剂安全利用及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污染场地修复的目的是消除土壤污染并实现再利用.为防止消极修复和过度修复带来的新的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可持续修复理念,以系统科学地综合分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效果为研究目标,结合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法确定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效果评价模型的候选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筛选,并应用AHP-熵权法计算推导出评价指标权重值,利用模糊综合评估(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结合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权重值构建了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综合评价中环境指标组合权重值(0.473 57)最大,其中土壤质量状况改善的权重(0.215 02)最高;健康风险削减和污染场地地价提升分别为社会和经济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实例验证中案例污染场地的最终可持续性评分为7.70分,在“良好”的评价区间内,与实际修复情况一致,结果可指导修复方案的优化.研究显示,构建的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可对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的制定、比选以及修复后效果的综合评价提供技术支...  相似文献   

6.
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晓勇  陶欢  阎秀兰  赵丹  林龙勇  李尤 《环境科学》2014,35(4):1576-1585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场地勘察与风险评估基础上,筛选最佳的修复技术,以制定经济高效的场地污染治理方案.本文探讨与分析修复决策系统的框架、模型、方法等关键环节,评估与总结了国际上现有40多种修复决策软件的模块及功能.针对我国场地污染问题,综合国际前沿的思想与理念,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7.
污染场地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践,包括场地调查、方案筛选、修复施工等多个环节。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分类、筛选流程以及应用现状,对于在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污染场地修复的各类技术、筛选程序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以某化工厂治理工程为例,介绍土壤淋洗技术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该类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樊陆欢  洪岚  蒋澄宇  李轶 《环境工程》2014,32(9):172-176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许多生产POPs化工厂关停并转或迁出主城区,遗留了许多POPs污染场地。鉴于POPs的长期残留性和高毒性,污染土壤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阻碍土地再利用。对POPs污染场地实施修复,可有效阻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江苏省目前开展的POPs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基础上,整理了目前较为主流化的修复技术,并参照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的基本方法,梳理了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路线。利用PROMETHEE II评价方法,初步构建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评价筛选体系。运用该体系评价省内一处已修复的POPs污染场地,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所构建的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选择我国某典型的废弃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对场地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试验与材料学会(ASTM)规范的场地环境评价方法,对场地中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同时,以人体健康风险为基础对场地修复目标进行推算,并界定修复边界和测算污染土壤体积.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五氯乙烷、六氯丁二烯、六氯乙烷和六氯苯等挥发/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场地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其含量超过我国现有标准.根据场地特性,以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1×10-5和1×10-6计算得出的修复目标值界定修复边界,场地中对应区域的污染土壤体积分别为20457、25600和37300m3.最后,根据综合场地利用规划和成本投入要求,对场地中污染土壤分类处理和修复提出了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土地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工作的过程和修复的技术方法以及修复的制度都需要不断的予以完善。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工艺流程和修复技术,以及加强污染场地监管、明确修复责任主体、完善场地污染修复审批等制度建设,旨在更好地推动污染场地和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大量污染场地,是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来源。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起步较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体系尚不健全。通过北京市污染场地案例调研,分析了北京市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以及监管概况,探讨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标准缺失、原位绿色修复技术缺乏和监管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并从技术标准支撑体系、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和全过程监管框架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北京市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长波  余锦涛  曹卫承 《环境工程》2022,40(12):244-252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为主要因素,以新化学物质判定及管理、危险化学品识别及危险特性判别为主要环节,探索并建立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药剂危险性评价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治理修复技术和药剂为例,对所制定的评价技术流程进行合理性验证。系统收集整理了上海市135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的基本信息,对典型污染物治理修复技术和药剂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识别了各药剂的危险特性。以常用的氧化剂过氧化氢为例,高浓度过氧化氢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建议其浓度控制在60%以下。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的安全实施、药剂安全利用以及生态环境部门对土壤修复行业的监督管理提供创新思路、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在污染土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公众对污染场地的关注度不高、中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框架和设施的研发尚不成熟,现有的技术支撑条件难以满足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需求。结合污染场地管理和场地风险评估、土地利用功能、场地修复技术,提出了场地修复管理急需开展的工作。指出破解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难题的关键是:健全土壤专项法律法规、优化土地空间用途、按照土壤反退化原则化解土壤环境风险、完善土壤治理修复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4.
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筛选流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汞污染土壤情况日益严峻,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汞污染土壤现状和汞对人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如热处理法、淋洗法、固化/稳定化、生物修复等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得出各类修复技术的优缺点、技术关键点等,并给出了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筛选流程.指出了中国当前在汞污染土壤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日后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常用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竖直井实现,但竖直井修复技术存在单井接触范围小、精准度低、难以在地表设施较多的场地实施等问题。污染场地水平修复井技术通过水平定向钻进手段协同化学氧化/还原、气相抽提、地下水抽出处理等修复方式靶向去除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的污染物,克服了竖直井修复技术的不足,适用于在产设施和构筑物下方的土壤/地下水修复。针对该技术的应用原理、技术优势及局限性、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该技术在J省N市某石油烃污染场地进行了工程示范,并结合软件模拟论证,采用水平修复井技术协同碱活化的过硫酸钠药剂注入。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实施不受修复区域地表市政设施的限制,对场地及周边环境扰动小,单井接触范围大,修复精度更高,工期100 d内石油烃浓度降低了96.47%,达到修复目标值。该技术的成功示范可为我国原位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参考,其推广和使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在国内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中所占比例逐年快速增加,但是残留氧化剂、副产物等产生的再利用潜在腐蚀风险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首先,通过实际调研和网络检索对国内137个实际修复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我国化学氧化法修复技术应用的4个主要特征,包括主要应用于中小型污染地块、水土协同修复且介质复杂、过硫酸盐占比过大且副产物较多、修复周期短且修复药剂过量现象严重;然后,针对应用最多的过硫酸盐氧化法修复技术,通过资料文献分析和国内外案例场地调研信息,梳理出修复后场地再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残留氧化剂腐蚀、副产物盐分腐蚀及环境条件变化导致的微生物侵蚀等3种主要的腐蚀风险机理,以及定性及定量的腐蚀风险测试方法;最后,结合化学氧化过程及pH、氧化还原条件、盐分和微生物环境条件等发生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可将化学氧化修复后潜在腐蚀过程风险划分为三阶段的概念模型,以期为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大量高效的修复技术以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效果.然而,现有的专家评估体系难以客观、科学地反映技术的真实性能,也很难促进其推广应用,因此亟需加快ETV(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verification,环境技术验证评价)研究,创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体系.基于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副产物情况、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音、自动化水平、故障情况、适用场地类型、基建费用、药剂投加量、能源消耗和资源回收利用共13个指标组成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专家咨询意见,制定了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基于聚类分析方法,以25个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评价结果分级.按照由优到差的级别,分类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5个等级,由此构成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为了验证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利用该方法对某项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显示,所构建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并能够提供改进技术性能的进一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框架尚不健全,修复技术研发及筛选过程中对修复产生的"二次污染"认识往往不足。基于绿色可持续原则,从污染物排放、环境敏感程度、环境风险、土壤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社会可接受程度等方面探讨环境指标的构建,并以北京某废弃焦化厂土壤修复方案筛选为例,进行了2项方案的环境比选。结果表明:原位热脱附温室气体及大气有组织排放分别为异位热脱附的6.0,1.49倍,但前者造成的环境风险、敏感程度及社会接受程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后者,为优先推荐方案。如何实现污染物减排以及环境风险的控制是两方案分别需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次建立的环境指标体系可用于决策及技术筛选,也可通过识别的关键环境因素进行技术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非均质性、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多样性、修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等原因,地下水修复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修复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与修复预期不匹配等问题,对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场地再开发利用带来压力. 美国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不可达性的概念,推行了技术不可达豁免政策,将技术不可达评估纳入地下水修复管理程序中,并提出适应性管理、低风险结案、长期监测等一系列管理要求,以保障场地修复后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 我国尚未建立技术不可达情景的应对措施和技术体系,在复杂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中仍存在修复目标、修复周期、修复效果评估周期等各方面的挑战. 本文围绕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借鉴美国污染场地管理经验,提出了修复技术不可达情景下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修复过程跟踪管理技术体系、适时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严格落实污染场地后期管理等建议,以期为保障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