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城市地铁交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实现城市地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正在建设的兰州地铁,对兰州广大市民就城市地铁交通可持续发展认知、态度、建议作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安全可持续、空间可持续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实现城市地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相当迫切的重大问题。其中,东北三省能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背景下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国家给予东北资源型城市诸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援的同时,经济改革推进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市场的"无形之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也在发挥。本文强调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基于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本事实,我们提出用地方政府支出增量作为市场机制(市场化程度)的逆变量,并引入资源丰裕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交叉项,对我国东北三省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1%的提升,能促进经济转型提高0.228%;且市场机制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与资源丰裕度大小无关,即市场机制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不受资源丰裕度的影响。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样本,市场机制对经济转型的边际效应均为正。检验的结果在应用均差组内估计和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用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占年均人口总数的比例作为市场机制指标,以及运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都保持稳健。实证分析的结论为我们在东北经济发展的问题上继续坚持以改革为主的政策提供了证据,我国东北三省能源资源型城市要摆脱"资源诅咒"和资源耗竭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效率是可行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不可持续城市化”和“城市不可持续化”。城市发展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制度变迁与制度供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可以看作是由经济、环境、社会、制度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应遵循聚集利益导向、竞争优势导向、制度创新导向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器。发展智慧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看,我国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已经初步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不健全、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互联互通,重视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在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基础上全面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最为集中与深刻的区域,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自然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体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识别城市系统的关键自然资本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绿色空间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保护与投资于绿色空间两种途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规制不仅作用于城市环境系统,还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系统,进而改变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文章运用城市“两个半球发展”理论及其效率评估思想,构建了环境规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各影响效应主从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环境规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规律,并基于2011—2018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另从城市特征要素外部影响视角,对规制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拓展研究,识别了影响规制作用效果的关键要素并探明了其影响规律。研究发现:(1)不同强度阶段下,环境规制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主导效应不同,规制对城市三大系统的影响均呈现非线性,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近似于“N”型,对城市环境系统的影响近似于“倒N”型。(2)随着规制水平由弱到强,环境规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倒N”型曲线。(3)经济、人口、产业、交通和利用外资等是影响环境规制作用效果的关键要素;城市的经济贡献度越高、人口集聚程度越大、公共交通规模越大,环境规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效果越强;产业结构中二产比重越高、利用外资程度越高,规制的促进效果越弱。研究认为,政府应着力调控环境规制强度保持适度水平,并不断优化影响规制作用效果的关键要素,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个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职能的重要组成.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往往是其所在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核心中枢.这些城市既体现着各自区域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往往占有着大量的资源,消耗了相当多的能源.2006年GDP排名100强的城市,GDP贡献率为67.36%,同时用电量占全国的41.59%,用水占全国的58.02%,天然气(含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使用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75%以上,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的重点区域.因此,本文应用Tapio脱钩模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中国百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其中,我国多数东部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西部城市整体从1998年开始,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态急剧恶化;东北地区的城市则从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以来,其能源消耗增加率发生了明显增加;而我国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值增长较为缓慢.根据脱钩数据的时空耦合结果,以期帮助我们找出更为适宜的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考察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依据我国1981-2007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在研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期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会以45%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城市建设用地变动主要受到自身冲击的影响,与其滞后值关联度很大,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扩张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政府应该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城市增长的边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鼓励节地型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在此间举办的全国中小城市发展论坛上指出,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城市病”。在城市建设中,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城市规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注意防止在规划建设中城市规模偏大,建设标准偏高,规划中盲目追求形式的不良倾向。那种不顾经济条件和实际使用的要求,片面地追求规模和奇特,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  相似文献   

10.
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推动地方政府改变过去依靠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吸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粗放发展模式。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为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政策的提出必然会对地方政府偏向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行为产生影响。文章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6个地级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该试点政策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减少了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土地的出让面积和宗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的影响还会受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和官员任期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越大的试点城市会进一步减少对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当低碳试点城市的市委书记任期小于等于3年时,该试点城市的重污染行业土地出让面积和宗数会显著减少,而市委书记的年龄对地方政府重污染行业的土地出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3)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大型城市,其重污染行业...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出28个地级以上城市19个行业2000年和2013年的从业人员数据,归并为11种城市职能类型,运用区位商和纳尔逊等城市职能分析方法,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3个要素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建筑业、行政、社会服务、金融业和商业为其基本职能部门,决定了区域整体职能结构与经济发展特征,特别是城市群内建筑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发展缓慢。职能规模变化与全国同步,基本职能的专业化部门和职能强度总体增加。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快速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是影响上述城市职能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建设“规模效益”与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规模效益”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如果城市规模太大,人口过于集中,又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何把城市规模控制在合理、适当的范围?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就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必然的 ,但必须对人口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控 ,这是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城市人口增长调控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 ,以结构调整为导向 ,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 ,重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合理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4.
PFI项目履约监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PFI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投资的低效率问题,提高了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为改善国家基础设施面貌,推动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然而PFI项目中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与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投资者在某些方面是有冲突的。政府应该通过提高管理手段和行政能力对PFI项目实施科学化管理,可以通过在特许权合同中引入违约罚分机制、履约报告制度、期中评估与期末评估制度、特殊情况下政府介入机制和强化标准的制定等方法,提高投资人的履约质量。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DEA模型、ESDA统计指数及Tobit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且技术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2)全局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效率高(低)的城市相互空间邻接;局部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L-L类型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区,空间分布形态较平稳,而效率H-H类型主要分布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逐渐向绍杭、皖江地区演化,从"一字形"转向"Z字形"分布;(3)城镇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土地市场化是研究期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时空演变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制度创新:依托武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诸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跨行政地界的区域协调机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以区域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梯度推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数法测度了江苏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并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1985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化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2)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长期内其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且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市化的冲击响应强烈,城市化的冲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5844%,而城市化对来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市化的解释水平较低。因此,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段。但恰恰是滨水区之于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促动性,使得政府在规划、开发时往往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可持续性与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城市滨水区景观保护不仅仅是景观规划设计层面的问题,更应该从法律体系的层面对产业功能的调整,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社会活力的再生等予以规制。因此不仅需要规划部门从整体、大局出发进行规划,维护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同时,更需要法制部门完善立法,重塑滨水区景观保护的法治理念与生态目标,形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从滨水区的开发管理,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交通模式的规制以及生态、历史文化景观维护等方面实现法律规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垃圾的生命周期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7 年颁布的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本文对可持续城市生活垃圾生命周期管理进行研究,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应在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负担性及社会可接受性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社会化管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