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田万慧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982-985,989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物资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四大类指标构成的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及障碍度对四川省2006年~2011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状况逐年趋好,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因素是资源物资投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及物质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涵义,构建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等相关数理模型对2000—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时空耦合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均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则快于经济发展;在2014年江苏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人口一社会一经济一资源一环境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人口系统和农业环境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社会和资源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为庆安、肇东和北林区3个市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综合评价指数在0.50以上,而明水、青冈和兰西3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综合评价指数在0.20以下。最后为提高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DPSIR模型在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波  王莉芳  庄宇 《四川环境》2007,26(1):33-35,62
水作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为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熵值法。结合2004年西北五省相关评价指标值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农业用水效率等十个指标为影响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其中,新疆在五省区中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最高。宁夏最低。  相似文献   

6.
运用因子分析法整合出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量化各地级市的指标得分,同时运用聚类分析从物流供给、物流需求和平衡度三个维度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进行物流发展的综合分析。通过引入引力模型,测算出辽宁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物流联系度。根据物流联系度和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建议以沈阳、大连、锦州为核心区域构建物流圈网络布局,以促进辽宁省各地区物流业的供给与需求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状况及区域内部差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年山东省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省和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环境本底脆弱导致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高,综合发展指数为0.33;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可分为4种类型,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安徽省1991-2005年城市建成区的扩展情况,从城市空间扩展动态度来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进行城市扩展分类,由此得到城市空间扩展不同梯度的扩展类型。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安徽城市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城市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临的挑战,为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芳  高倩  贺晟晨  王远  陆根法 《四川环境》2010,29(6):102-106
借助绩效评价理论探索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尝试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的嫡值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开展研究试点。通过对苏州市1997~2008年间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苏州市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呈U型发展趋势,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未来在提高低能耗第三产业比例、降低纺织业综合能耗、提高工业电力利用率等方面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于苏南同类城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TOPSIS方法较好地避免了主观因素在综合分析过程中的影响,但无法就各评价因子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影响途径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注意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均GDP泰尔指数和集中指数,测度甘南州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集中程度,从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要素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15个单项指标构建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界面,对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生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对合肥市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针对合肥市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安徽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针对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阅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安徽省六安市为样区,提出了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构成以及评价模式和方法。其中,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系统构建了39个单项指标,依据六安市2005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对其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科学可行,可为同类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科学思想为基础,根据1990-2005年间安徽省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分层次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方法、坎蒂雷赋权法将相应层次的指标进行综合,根据协调发展的含义建立数学模型,从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状况。该研究思路可作为其它地区在进行同类分析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文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11-714,749
皖南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亚热带丘陵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科技支撑、发展资金等方面对本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皖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尊重农民意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皖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茶叶、蚕桑、干鲜果、中药材、蜂产品等的生产与基地建设。从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科技兴农、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和进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提出,促使各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比较,找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存在。这种差异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增长级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扩大地区贫富差距,阻碍区域共同发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准确定位和疏导是当前学术界乃至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县为单位,对安徽省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安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阐述了城市化的内涵,构建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城市化划分为5种类型: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人居环境城市化,并且按照此标准将安徽省城市化现状与我国部分省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针对该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