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区位熵法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物流产业集聚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因变量,以物流产业集聚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物流生产总值、物流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为控制变量,检验了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2004—2012年的物流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负效应,控制变量中物流生产总值和物流人力资本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负作用。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辽宁省14个市的物流服务综合值,提出引入哈夫模型计算各市的物流辐射强度,同时考虑各城市的物流服务综合能力和辐射强度两个方面进行聚类分析,考虑地理因素进行调整后,得到一、二、三级节点城市布局,在此布局引导下,缩小城市间物流水平相差较大的差距,对辽宁省物流产业均衡协调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环境物流定义,提出环境物流部门是联系生产部门和新产品生产部门纽带的观点,利用投入产出矩阵思想,构建环境物流的投入产出模型。以201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和2007年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有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环境物流投入产出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辽宁省2007年环境物流的投入产出表。结果表明,发展环境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SFA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应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对辽宁省能源效率的非均衡性和极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核密度估计和分层聚类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对辽宁省能源效率演变轨迹进行直观展示。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4年辽宁省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0.129,表明能源消耗每增长1%,经济产出增长12.9%,中部六个能源大省为0.046,与辽宁省相比高0.083。2辽宁省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由沈阳—大连为轴向东西两侧递减的地带性差异,全省能源效率分布格局相对稳定。3从整体层面而论,辽宁省能源消费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能源空间配置向均衡性方向发展。从局部层面而论,辽宁省各市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不断缩小,能源效率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空间分化现象不明显。4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高能源效率城市比重增大,各市的能源效率在近15年得到大幅度提高,又以能源效率处于中低等层次的城市变化最明显。5各市能源效率依据变化程度可划分为三类:高等层次,包括沈阳、大连和鞍山三市;中等层次,包括抚顺、本溪和丹东等十市;低等层次,只有阜新一市。  相似文献   

5.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测度了2004—2014年辽宁省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辽宁省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空间上看,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格局,且东侧高于西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研究了辽宁省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辽宁省各城市的劳均GDP、教育经费、工业和农业用水比重、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教育经费的增加、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的控制能够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44个农业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交通网络密度、区域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辽宁省44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各农业县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附近。(2)辽宁省农业县交通优势度整体差异较大,西北部和东部县域交通优势度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京哈、哈大客运专线沿线地区。(3)辽宁省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水平耦合度较高,且交通优势度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表明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但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协调度较低,说明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熵权法建立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0—2014年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并进行收敛性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辽宁省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城市工业生态效率以中、高效率为主流,时间序列上呈现出稳步提升态势;空间格局上呈现"中心—外围"分布趋势,表明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具有辐射带动作用。(2)辽宁省2000—2014年工业生态效率存在出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工业生态效率离散程度总体上在缩小。(3)辽宁全省、辽东地区、辽中南地区在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投入的作用下,辽西北地区在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满足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内部创新环境和外部创新环境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协同度模型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创新系统协同度较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广东省快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5年、2005年、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以广东省为研究区,1995—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整体呈S型曲线,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协调—优质协调和城镇化滞后—相对平衡—生态环境滞后的过程。②以2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1995—2016年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属优质和良好协调型的区域以珠海、深圳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③生态环保政策、土地开发强度是不同时期影响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共性因素。同时,2005年以前,产业结构及人口和GDP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05年以后,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快速开发、科技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1—2010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游客的各项数据,探讨"入世"对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世前后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整体均呈稳定的增长态势,省内各地级市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入世前,大连、沈阳两市入境旅游市场占绝对垄断地位;入世后,其他地级市接待入境游客数量所占比例均有大幅增长,以抚顺市的快速增长为首。此外,辽宁各地级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游客分布由集中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旅游产业的规模、环境及潜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各类因子得分,并加权求出各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比较分析了各市之间存在的旅游经济差异,提出了缩小差异、加强整合以提高各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城市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将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论应用到城市化发展各主体及其协调关系分析上,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树"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为例,构建灰色关联结构矩阵,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进行目标排序。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之间差距明显,大连、沈阳的关联度最高,朝阳的关联度最低;城市内部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平衡、城乡统筹和资源安全发展失衡。实例分析得出"城市树"模型科学合理,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港口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将会对各港口城市了解自身实力、完善薄弱环节、提高物流竞争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一带一路"规划中的12个沿海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法对物流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和天津市的物流竞争力较强,宁波市、大连市、青岛市、舟山市和泉州市的物流竞争力一般,烟台市、厦门市和汕头市的物流竞争力相对较弱。对各港口城市如何提高自身物流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TOPSIS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分析了各地级市在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旨在为其它地区进行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通过增强文化需求和旅游供给之间的互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并促进文旅融合的溢出和扩散。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文旅融合程度,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需求侧和供给侧互联网水平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文旅融合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需求侧互联网发展水平促进了文旅融合并有正向的空间溢出,其作用比供给侧互联网发展水平更显著;供给侧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由于竞争的互斥性、空间扩张的高成本和区域间互联网布局的问题,抑制了邻近地区文旅融合;在互联网的交互影响下,传统的资本、劳动和资源禀赋的作用被削弱。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综合经济实力、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和科教文卫5个方面定量化分析沿海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加权计算各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得分,再运用聚类分析对14个城市进行分层,最后提出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14市环境综合发展状况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郭玲玲  宋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5):423-426,44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环境支持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经济是世界上各城市正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辽宁省14市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从时间上看,辽宁省大部分城市10年间的环境排名变化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辽西城市带的环境状况较差。提出了辽宁省今后应在环境法规建立、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环保宣传教育等方面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②城市内部产业各部门分配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③大部分城市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两者之间不协调统一;④空间结构分布上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4年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结合DEA、GIS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辽宁省所辖14个地级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差异性呈显著减弱趋势,效率水平长期增长呈显著提升态势。2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空间集聚效应较弱,随时间演进区域整体生产率水平提升显著,城市旅游业效率增长率差异呈减弱趋势;各城市技术进步水平、生产率水平和纯效率水平发展较好,但空间资源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效率水平越低,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规模效率水平一直处于倒"U"型曲线左下方。3存在相关社会经济指标驱动城市旅游业效率提升,应注重相应社会经济指标的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旅游业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城市旅游业"优质"建设及高效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对1991~2001年间我国各省区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的省区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区域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沿海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并以此分析归纳出我国物流产业基本活动的"四区(物流集聚区)一带(物流集聚带)"空间格局特征,进而得出其基本经济活动强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程度、科技水平、区位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政策及历史发展作用紧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