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祖华  李瑞霞  王晓杰  关庆伟 《生态环境》2010,19(12):2778-2782
对间伐了4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相似系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生物量(P〈0.05),而对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强度和中度间伐显著增加了灌木生物量,而草本生物量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增加(P〈0.05);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草本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而灌木的3种指数仅在强和中度间伐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间伐强度林下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为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以南京溧水林场马尾松俨砌USmassonianaLamb.)中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11年对间伐1a和5a后各间伐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间伐la和5a后,与对照相比,中强度间伐林下植物种类、数量、丰富度Margalef指数、多样性Simpson、Sharmon-Weiner指数和均匀度JSW指数均显著提高(P〈O.05),林下植物的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P〈O.05);弱度间伐林下各指数在间伐1a后显著降低(P〈O.05),而在间伐5a后显著提高(P〈O.05o中强度间伐后林分各指数增幅最大,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对间伐措施更为敏感。间伐5a后,中强度间伐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指数比间伐1a后有所提高,弱度、中度、强度间伐后的林下植物种类比对照分别增加15、17和15种,总密度分别增加1.40、3.44和2.14倍。从短期和长期影响效果来看,中、强度间伐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工抚育调控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为砍伐形成不同大小(100-1 600 m2)的林窗共计21个,研究了林窗、林窗边缘、林下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外的丰富度指数R0(物种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P)、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差异显著(P0.05),其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林窗林窗边缘林下.不同大小林窗之间的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林窗的形成显著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林窗大小对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种类型森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相同立地条件下海南天然次生林、桉树和马占相思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调查,通过比较,灌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方差分析前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后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而草本植物的变化趋势为: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马占相思人工林,方差分析结果前二者间除均匀度Pielou指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多样性指数间差异极显著,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灌木植物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天然次生林>桉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草本植物的变化趋势为:桉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5.
以川东低山区33年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目标树密度(100、150、200株/hm~2)下目标树经营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目标树经营初期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物理性质、pH、有机质与全磷含量(P0.05),与有效磷,水解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马尾松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且灌木层优势种发生明显更替.灌木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未改造纯林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草本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都显著减小(P0.05).植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全磷和水解氮含量与植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目标树经营初期各处理均显著改善了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并且随处理程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综合来看,目标树密度为150株/hm2的处理对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影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川西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中5种不同大小(50~100、100~150、200~250、400~450、600~650 m2)的林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窗内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探讨天然林窗的形成对土壤各理化指标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群落各层次的物种数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表现为林窗林下;(2)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林窗林下;(3)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土壤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7.
低效低质人工林优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经过人工优化改造的陕西吴起县城周边的低效低质林,选取了其中的11种改造模式(即人工林林分)及1块天然次生林,进行了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样地共调查到55种植物,各样地林下植物种有11-23种;阿尔泰狗娃花(altaicus(Willd.)Novopokr.)、达呼里胡枝子(davuriea(Laxm.JSehi月d1.)、赖草(JPc口li”淞(GeorgOTzveL)、针茅(capillataLinn.)、毛连蒿(vestitaWall.exBess.)和委陵菜(chinensisSer.)是最常见的种。而赖草、毛连蒿、达呼里胡枝子、华北米蒿(giraldiiPamp.)、茵陈蒿(capillarisThunb.)、艾蒿(1avandulaefolia DC.)是改造后人工林林下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植物偶见种也较多;不同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impsom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与前两者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表明: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较之天然林要差,其多样性受人工林林分密度、林龄及林分组成等影响。  相似文献   

8.
抚育对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3月旬邑县林业局开展了人工林抚育项目,对清水沟管护区内的人工林进行抚育,主要措施是卫生伐。为了探讨抚育对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短期影响,本文以此抚育项目为研究基础,对黄土高原45 a人工油松林的抚育区和未抚育区进行研究,分析抚育1.5 a后人工油松林林下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情况,为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的科学抚育提供理论依据及为抚育后长期动态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抚育区和未抚育区林下植物种数分别为59种和49种。抚育区和未抚育区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86 0、2.069 6、0.734 4和0.777 9、2.028 6、0.712 3,无显著差异(P0.05);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13 6、1.543 4、0.755 8和0.660 6、1.328 7、0.805 3,仅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著(P0.05)。(2)抚育后,林下灌木层的盖度从74.16%下降到22.8%,草本层盖度由12.11%增加到33.8%;草本层密度由57 125 plant?hm~(-2)增加到155 595 plant?hm~(-2),灌木层密度由13 620 plant?hm~(-2)下降到12 780 plant?hm~(-2);灌木层生物量由1 377.62 kg?hm~(-2)减少到324.87kg?hm~(-2);草本层生物量由138.87 kg?hm~(-2)增加到371.69 kg?hm~(-2)。(3)抚育后林下植被生物量在各个器官和物种中的分配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抚育后灌木层和草本层一些喜光或喜温暖湿润环境的物种的生物量贡献率增加;灌木层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由0.86增加到1.62;而草本层与之相反,由1.43下降到0.92。从总体上看,人工抚育措施虽然降低了灌木层的生物量、盖度和密度,但是有助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密度和盖度的增加。这些试验结果说明抚育对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短期内主要表现在草本层植物上,对灌木层植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渐伐可为林下更新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对林下植被多样性产生影响。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Rupr.)Rupr.)林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应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原始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林龄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群落恢复过程中,渐伐林灌木层多桦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草本层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且渐伐林在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中龄林时期,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低;而原始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渐伐林和原始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均在演替中期(中龄林或近熟林)最高,演替前期和后期相对降低。对比灌木层和草本层发现,渐伐林和原始林各龄林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与原始林相比较,渐伐后群落各龄林灌木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及草本层均匀性指数均显著增加,可见渐伐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恢复轨迹,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以相同方式经营的6个林龄序列(10、15、20、25、30和34年)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共发现植物32科45属51种,其中灌木层物种有23科33属39种,草本层有9科12属12种.(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趋势类似,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年的林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较为平稳.(3)草本层植被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沿恢复轨迹呈下降趋势,且草本层植被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在扰动后的恢复过程中呈现非线性关系,与传统观点一致.未来该红锥人工林林下植被随着恢复时间会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图4表5参50)  相似文献   

11.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云南省和四川省5个受紫茎泽兰入侵的样地中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5个样地采得本地植物87种,其中常见本地植物32种,隶属19科31属.紫茎泽兰入侵造成5种生境条件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显著或极显著.除样地d外,其他样地紫茎泽兰入侵的样方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下降显著或极显著.而紫茎泽兰入侵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影响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趋势较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的群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不同配置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红  王百田  王棣  高海平 《生态环境》2010,19(4):843-848
以黄土高原山西省方山县下昔沟流域为研究点,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15种不同配置的人工林的а多样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密度、林龄相同的情况下,油松和刺槐这两种针阔混交林下的灌、草层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 index、Richness指数最高,Simpson index最低;纯林中阔叶林下的灌、草层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 index、Richness指数高于针叶林,但Simpson index低于针叶林;针叶林下的灌、草层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 index、Richness指数最低,但Simpson index最高。研究结果为: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加速黄土区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赵景学  陈晓鹏  曲广鹏  尚占环 《生态环境》2010,19(12):2795-2799
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3种放牧管理模式对西藏高寒沼泽草甸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放牧管理模式下的高寒沼泽草甸植被群落物种数差异不显著(p〉0.05),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依次降低。放牧管理对沼泽草甸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的沼泽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著(p〈0.05),冬春放牧沼泽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较冬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草甸低。冬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草甸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差异不显著,显著(p〈0.05)高于冬春季放牧沼泽草甸。  相似文献   

14.
姚强  赵成章  郝青  董小刚 《生态环境》2010,19(4):849-852
采用TWINSPAN和DCA对旱泉沟流域次生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将植物群系划分为不同的群落类型,显示出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通过各种指数对比,得出以下结论:①植被被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代表了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②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茶树沟,制约植被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热量;③从阶段Ⅰ到阶段Ⅶ,Simpson优势度指数,乔木、灌木、草本基本持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乔木〈灌木〈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乔木〉草本〉灌木,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逐渐复杂化,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黄桑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可将黄桑自然保护区的滩地、撂荒地和山坡地划分为3种群落类型:鱼腥草-蕨群丛、早熟禾-井栏边草群丛和杉木+马尾松-三尖杉+水苏-莎草+地稔群丛;2)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大小顺序为:山坡地(S,D,H)撂荒地(S,D,H)滩地(S,D,H),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顺序为:潍地(E)撂荒地(E)山坡地(E);3)3种样地之间的物种Czekanowski相似性系数(CC)较低,在0.0001~0.356 8之间,样地内的物种相似性指数(CC)沿滩地→撂荒地→山坡地的顺序递减;(4)相关分析表明:S、D、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E与S、D、H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境条件差异是物种多样性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表3,参16.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缙云山8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及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iou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12个指标表征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养分特征,分析了8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以广东山胡椒(Lindera kwangtungensis)×杉木((7unninghamia anceolata)混交林最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广东山胡椒混交林次之,马尾松×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混交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最低.各模式林地土壤特征差异显著,以毛竹纯林土壤质量最差.在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对提高物种多样性和改良土壤作用显著,针叶林及纯林则较差.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特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模式水源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与土壤物理性状特征关系不显著,与养分特征关系显著.全N与全K与四个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P呈显著的正相关,特别是有机质和全N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