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和生物曝气池的组合工艺处理NH3、H2S恶臭混合气体,研究表明,该组合工艺对NH3和H2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进气流量为35 L/min,喷淋量45 L/h时,NH3进气浓度50.15~525.4 mg/m3,H2S进气浓度10.23~110.36 mg/m3时,NH3单一进气去除率稳定在99%以上,H2S单一进气去除率90%以上。混合进气后,NH3去除率几乎为100%,H2S的去除率提高至98%以上。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NH3和H2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两者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降解的作用。同时,进气流量和填料层高度都会影响NH3、H2S的去除率。系统对进气容积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强,在偶尔超负荷条件下运行并不能使系统崩溃,并且微生物对高负荷逐渐表现出适应性。大部分溶于水的氨由生物曝气池去除,去除率达到96.9%。  相似文献   
2.
广东某铀废石堆周边土壤中铀污染特征及其环境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U)矿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铀废石。通常认为其放射性核素含量低,大多沿山谷露天自然堆放,一般不对堆场做防渗漏处置,对铀废石可能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尚未引起重视。以广东某花岗岩型铀矿山的一个废石堆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废石堆上、下游方向分别采集了2条(即BP1和BP2,视作背景土壤,距离废石堆的距离分别为10和20 m)和3条土壤剖面(即WP1、WP2和WP3,视作潜在U污染土壤,距离废石堆的距离分别为50、100和180 m)。通过对剖面间U分布特征的对比,定量估算了受污染土壤中外源U的输入通量;结合逐级化学提取技术,分析了U在土壤剖面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有效性。结果表明:1)铀废石堆对周边土壤产生了显著的放射性污染,废石堆下游方向由近及远的3条U污染剖面(WP1、WP2和WP3)中U平均质量分数比背景剖面分别富集了634.6、10和3.7倍,其外源U的平均输入通量分别为4840.36、86.72和20.46μg·g-1。距污染源(废石堆)愈近,土壤中外源U的输入通量愈大;2)在近源区,大量的外源U优先在土壤表层聚集,随着远离污染源,逐渐转变为优先在剖面的深部淀积;3)与U 污染剖面相比,背景剖面(BP2)的惰性态 U(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所占比例最大,活性态 U(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所占比例最小,说明U污染土壤的外源U输入更倾向于对活性态U的贡献,这是对植物影响最直接的部分。另外,距污染源由近及远,U污染土壤中活性态U所占比例增大,潜在活性态U(有机质结合态+无定形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降低;4)3条U污染剖面中,平均90%以上的U(活性态和潜在活性态)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因此,铀废石堆对周边环境产生的风险应得到充分重视。本研究为开展铀矿冶地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最优传递矩阵的层次分析法在桥梁震害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彬  张佳 《灾害学》2010,25(3):32-36
影响桥梁抗震性能的因素众多,鉴于传统的定量方法无法精确权衡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因此,考虑将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引入桥梁的震害评估中,对区间标度的合理选择作了简要讨论,运用1~9标度采集数据,兼顾10/10~18/2标度的精确性,对初始判断矩阵进行折算。利用最优传递矩阵的概念,对传统的AHP进行改进,直接求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实例当中,建立基于地震波、墩台基础、支座、结构因素、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影响下的桥梁震害评估模型,得到桥梁最终的综合评估值。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生态环保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取决于政策类型和力度、产业和企业行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性因素,从长期综合来看,严格的生态环保政策有利于促进和优化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从生态环保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传导机制、作用条件依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分析解构,研究建立"生态环保政策—企业—产业—经济影响"为主线的逻辑关系链,分析识别生态环保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和关键因素,以期解释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困惑和关键所在,寻找生态环保政策发力点,优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方式,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研究表明:生态环保政策主要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政策影响的长短期预期、政策成本与技术创新收益对比、企业规模大小和企业性质等条件因素;生态环保政策与产业的升级、转型、转移、淘汰等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短期和长期不同的影响;生态环保政策标准要求或实际执行力度差异与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导致的区域环境规制强度差异,是引导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的重要因素;生态环保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对投资、企业生产、劳动者消费等产生影响从而显著影响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改变技能劳动、非技能劳动的要素配置特征,并对地区和产业带来差异化影响;生态环保政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等变化,对贸易量和贸易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开发皖东地区的大型真菌资源,对皖东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大型真菌4纲8目23科47属101种。分析了其资源价值,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屯矿区徐庄煤矿地表沉陷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徐庄煤矿塌陷区面积、塌陷率、地表沉陷深度及积水面积等做了概述,分析了徐庄煤矿地表沉陷的三大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某冶炼厂以南约30km^3的区域进行了Cd元素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分析了造成Cd富集的原因。通过统计分析,总结了土壤中Cd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区域分布和垂向分布),并结合Cd元素的赋存形式、迁移机制对这些特征的成因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解释。计算了该区cd的污染指数,以及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壤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百分比。运用“化学定时炸弹”的理论,对该区土壤达到I}缶界含量的年限进行了估测。针对该区的污染来源及状况,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责险作为一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企业经营发展和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险种,逐渐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突破。近年来,保险行业不断探索安责险的新模式,以科技赋能保险,实现了安责险发展的重要飞跃。本文以广州安责险保险服务为应用场景,探讨科技在安责险领域发展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9.
通过仿真模拟中国土地利用系统状况,探寻实现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发展的情景模式,为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参考路径。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共模拟得到18种情景方案。通过设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目标对情景方案进行筛选,保留了6种情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对6种情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2种情景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水平最优且符合国情需要。最优政策情景具体表现为经济保持中速发展,到2035年GDP增长率稳落在4%,总量达到约200万亿;人口中速增长,2035年人口稳定在约14.85亿;土地整治力度大幅提升,土地整治投资金升至每年600~1 000亿元。  相似文献   
10.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水体悬浮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设计了1个水体扰动模拟实验装置, 通过该装置中的光散射分析仪和图象采集、分析系统,能在线记录底泥受到不同强度扰动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变化过程.利用该装置,研究了太湖梅梁湾3个采样点的底泥在受到不同强度扰动后,水体浊度变化规律和悬浮颗粒物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含水率及粒度分布对底泥受扰动后再悬浮的潜力有较大影响,含水率越高,再悬浮的潜力越大.随着扰动强度增大,水体的浊度相应增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中值粒径也增大,分别从6.63, 5.79, 5.51 μm上升到12.49, 11.38, 13.33 μm.悬浮颗粒物图象分析表明,颗粒物在扰动中发生聚集、絮凝过程.颗粒物图象的形态学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形状呈现分形现象,颗粒物的长短比在1.27~1.52之间,分形维数D2则在1.72~1.94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