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污水收集与处理效能直接影响合流制排水体制下的水安全和水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解析评估的重要内容.以迁安市为例,建立覆盖"污染源—管网关键节点—污水处理厂"的监测网络,基于同步水量、水质监测结果,定量解析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系数和污水处理系统收集与处理效能,并定位问题管段具体位置和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合流制小区CODCr、NH3-N排放系数分别为43. 4、13. 3 g(人·d),分流制小区CODCr、NH3-N排放系数略高,分别为53. 1、14. 5 g(人·d).②受地下水、河水入渗的双重影响,生活污水从进入市政管网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大幅下降,保守估计下入渗率约为32. 5%,合流制管网截污干管至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河水入渗量达到了14 471 m3d,分流制干管至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入渗量约为19 777 m3d.③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均远小于设计进水水质,还存在C源不足、一部分比例的污水可生化性较差的特征,进水BOD5TN〔ρ(BOD5)ρ(TN)〕变化范围为0. 47~4. 32,平均值仅为1. 68.研究显示,地下水河水入渗严重降低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建议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视对于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的摸底评估,并从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和管网缺陷修复上大力整改.  相似文献   

2.
针对铜陵市雨污混流情况,基于排水现状、排水规划、污水处理厂布局和地质条件,提出了雨污分流改造方案。工程实例表明:通过对铜陵市主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实现了黑砂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项目所在地周边河流较多,合理采用钢板桩支护和顶管施工可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并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合流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现状,分析了老城区合流管网雨污分流改造面临的困难和弊端,并参考国内外城市排水管网雨污排放方面的研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我国城市合流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的对策和具体措施,重点是对初期雨水的处置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雨污分流改造经过多年建设施工,基本上从源头上实现雨污分流,避免污水溢流入秦淮河。初期雨水造成的城市非点源污染是受纳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在一些实施了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周边水体的污染情况改善不是十分明显。白下区雨污分流改造后,为避免初期雨水对内秦淮河污染,以大中桥泵站北截流沟为例,探讨在沿河截流井设提升泵弃流初期雨水,利用现状截流沟蓄水,结合规划改造大中桥泵站新建蓄水池,为今后雨水利用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昌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的现象,为明确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的原因,通过对南昌市2018—2020年降雨特征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影响的统计分析,估算了降水对雨污合流制管网污水浓度的影响.考察了合流制管网4个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水量,结合水量平衡三角法,核算地下水、河水、雨水的渗入.以及利用倒排查法对源居民小区内/外-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沿程采样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①2018—2019年上半年污水处理厂进水COD在降雨后2~5 h进水浓度明显降低;但2019年下半年—2020年这种相关性明显削弱.②污水处理厂日进水COD受泵站的日流量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③水量三角平衡定量分析表明地下水、河水混入28%~38%,雨水混入11%~18%.④水质沿程的分析显示小区到某些泵站的浓度明显降低,雨天COD、氨氮浓度分别减少了69.78%、75.21%,晴天COD、氨氮浓度分别降低了66.78%、76.94%,表明相应的小区外-泵站段的市政管网是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降低的关键管段,亟需进一步重点排查和改造.⑤老旧小区排水浓度受天气的影响远比新小区大,雨天分别比晴天减少79.23%、67.87%和54.40%,可能发生了大量雨水混入.  相似文献   

6.
为了便于海南省实现污泥的有效处置,研究组对海南省全部污水处理厂相关运营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前期资料分析、实地调查及典型污水处理厂污泥采样分析结果,本研究明确了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低、雨污不分流等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现状,同时提出污泥产量低、污泥处理后部分指标不达标、现有处置方式单一、不尽合理等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强化污泥处理工作及加强投资与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中小城市污水排水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理,改善城市水环境,杜绝雨污混排,提高污水处理率,分析和探讨了中小城市在污水排水系统建设、管理、维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排水法规不健全、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加强排水制度建设、加快排水设施的建设、加强排水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抚仙湖北岸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与截污工程实施前同比降低,雨污分流截污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的问题,通过现场排查、跟踪监测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情况对比,探究了雨污分流改造不彻底、城乡一体化污水收集模式、截污工程施工期间降雨冲击、截污范围扩大和截污设施增加、地下水和农田泄水混入、日常监管机制和全民参与等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2017,(6)
<正>截污管网特别是次支管网建设是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效益,切实改善全市水环境,东莞打响了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攻坚战。按照工作部署,到2018年年底前新建截污管网不少于1800公里,争取新建管网达到2500公里;到2020年再新建500公里以上管网,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是南方地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既影响废水主要污染物COD的减排成效,制约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投资浪费.以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现场勘测与监测分析,考察了管网渗漏、雨污合流、地表水渗入、管网反坡和管网颗粒物沉积等因素,探究造成该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供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7年太湖水危机后,苏南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工作突飞猛进,到2011年年底,主要取得了三方面显著成绩:第一,实现了161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苏南地区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234座,处理能力达到643万立方米/日,是"十五"末的2.4倍,新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4万公里.第二,完成了原有160多座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提标改造任务,新建设施排水均达到一级A标要求.第三,推进了环境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建设,3500多个村庄新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减少了农村生活污染.江苏省太湖流域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72%,实际处理污水量13亿多立方米.  相似文献   

12.
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是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的难题之一。以无锡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基于水质分析和调研资料,采用水量平衡三角法分析了进水浓度偏低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整治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该厂进水中地下水或河水渗入量和雨水混入量比例分别为28.9%和9.8%;晴天时进水浓度偏低的原因为污水管网渗漏和低浓度工业废水纳管,雨天时进水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小区管网雨水混入,COD和BOD5降幅分别可达到65.4%和52.9%。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完善排水管理体制、工业企业排水实行三管分设整改、细化管网渗漏的检测排查和有效修复、加强管网验收和质量监管、尽量降低管网水位4项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污染物受纳量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通过污水处理率来评价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但污水处理率仅考虑了污水处理设施进水处理的水量,忽略了雨污合流、地下水混入、抽取河水处理等原因导致的污染物收集水平不足.以成都市岷江外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评价指标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污染物受纳量的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物处理率概念和核算方法体系,在划分控制单元基础上,核算生活污水污染物的产生量和处理量.研究发现,该流域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普遍偏低,进水水质存在季节性波动,说明可能存在丰水期雨水、河水或地下水混入稀释的情况,枯水期的进水数据更能反映区域生活污水排放情况;传统污水处理率计算显示该流域污水处理率高于100%,但全流域的CODCr、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处理率分别为37.50%、36.25%和30.14%,与该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特征和污水管网建设水平相符;在污水管网未完善的地区,采用污染物处理率更能有效评价和反映区域污水收集和处理程度.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17,(6)
正如果把当前东莞各镇热火朝天的水污染治理比作"攻坚战",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无疑是这场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东莞市委书记明确指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是截污,首战要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主战场,为东莞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没有完善的截污管网系统,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益将大打折扣,水环境质量也难以有效改善。道理易  相似文献   

15.
进水污染物浓度低及比例失调是目前许多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问题,然而鲜有关于渗漏来源及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报道。为定量分析河水、地下水、雨水、管道中污染物降解等因素对污水浓度降低的影响,通过水量平衡三角法,并结合典型位点的24 h采样测试分析及S-P降解模型,对目标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组成进行分析。历史水量数据结合降雨情况分析表明,该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实际原生污水量仅为60.0%左右,其余40.0%左右为地下水及河水渗入量或雨水混入量。在连续晴天无降雨的情况下,小区自建管网和市政排水管网是主要的渗漏源,其对于进水有机物浓度降低的贡献分别为20.2%和26.4%。此外,在25 mm降雨量情况下,小区自建管网是主要的渗漏源,对于进水浓度降低的贡献达到39.5%。因此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中,小区自建管网的完善程度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分流制系统雨水泵站排放造成雨天河道水质恶化,阐明其排放污染成因是削减雨天污染和改善河道水质的基础。针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两个分流制系统,分别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降雨、管网运行等11个参数和雨水泵站雨天排放水质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探究雨天排放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相比,径向基神经网络具有较高模拟效果,COD、NH3-N和SS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下降了15.6%~31.9%、12.3%~18.3%和12.6%~53.9%,决定系数提高了3.1%~5.4%。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输入参数进行重要性分析,确定了5个优先参数,分别为距离上次开泵时间、开泵水位、峰值降雨量、前期不降雨天数、停泵水位。应开展雨污混接调查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从根本上减少旱天污水在管道沉积造成的雨天污染“零存整取”和污染效应放大。此外,通过优化雨水泵停泵水位,也可以削减雨天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有力保障。广州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上中下游功能区协调、大中小海绵系统结合、灰绿蓝设施交融提升”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控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从广州市污涝同治、巩固治水成效的全新视角,探讨智慧排水管控,以期为开展进一步智慧海绵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活污水汞的排放及对市政污水中汞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市政管网排入北京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汞来源的调查研究。根据抽样定律确定了生活小区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采样点的汞含量,并根据采样点的排水量计算采样点的汞排放量。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活小区污水中汞浓度与所处区域没有线性关系,且相关性不明显,汞污染呈面源污染的特点,该区域生活小区汞排放总量为376.8 g/d,对所属污水处理厂进水汞的贡献率为39.4%,表明生活小区是市政污水处理厂进水汞的主要来源,因此,从技术、管理、政策三方面对生活污水中汞的减排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休养生息”内含,探讨了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的必要性及意义。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强化准入制度,把“休养生息的”制度化、法律化;通过采用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及生态恢复等措施,达到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收集调查了2015年西门江流域范围内各类污染源排污及污染物处理处置情况的基础数据,依据排污系数法和入河系数法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结果表明,对西门江影响最大的污染源为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村面源的排放,占比分别为28.2%和31%,这两大污染源超过了50%的占比;其次是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占比为22.1%;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物排放占比17.3%,工业污染源占比1.5%。流域主要污染问题为:流域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县城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不分问题突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持续加大增加西门江承污压力。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