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在聚集风险,因此,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应急避难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危险地区的安全场所。为了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应急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加强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的建设提供定量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根据应急避难所的功能特点,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外部软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选定18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突发事件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求出了各指标的合成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综合应急适应能力评价结果,并确定改进的工作重点:对评价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作为实例,计算表明,这种方法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由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就有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紧迫性、国内外现状、设计规划、技术要求和启动管理作一系统阐述,并以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作为范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张仲德  季元 《民防苑》2009,(7):39-41
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社区的防空防灾能力已成为城市安全的重要方面。为提高社区的防空防灾能力,上海市民防办己在本市社区开展了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指挥场所、避难场所建设、民防应急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社区配备民防应急箱是社区民防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钱洪伟 《灾害学》2014,(4):143-149
探讨了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介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体系研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关系,并系统阐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并勾勒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逻辑关系图。最后,结合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对构建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进行了初步实践探讨及验证,指出了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能有力地促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灾民的有效避难,对于完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和设计对震前和震后的抢险救援及灾民的安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烈度区的大中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也是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以某经济开发区为例,利用O-D矩阵理论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合理选择,同时对选定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功能设计。研究成果对城市避难场所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对该开发区的不可预见的灾难的应急救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的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岩溶发育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如何规划以避让不利地质条件,在建设中如何既满足构建安全城市的要求,又能体现节约共享的理念是个重要的课题。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提出了"在规划阶段避让不利地段,在建设阶段整合资源,在应用阶段跨界使用、维护经费平灾配置"的方法,使之做到兼顾安全和经济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武陈 《灾害学》2018,(4):175-179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讨论了体育场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作用,分析了体育场馆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体系,其通过六大功能实现避难人员以及物资的安置和管理。分析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的作用时,从体育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所可以提升灾民安全系数以及设备设施性能佳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体育馆顶盖采用有膜结构、网壳结构和空间网格结构等形式,具有受力相对均匀且结构整体质量较低特点,体育场馆屋盖包括悬挑式和非悬挑式,可对自身重量准确的进行平衡,体育场馆顶盖和屋盖的安全性能较优,抗震效果强,有利于提升安置灾民的安全系数,体育馆建筑作为救灾避难场所具有自身结构较轻、建筑结构性优、受力计算结果精确度高等优势。体育场馆内供电设备、供水设备、声光设备以及供暖设备的性能佳,能够为避难人员提供应急、可靠的服务。实验对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安置汶川地震避难人员情况进行考察,得出震后体育馆安全性能强、可对避难者进行合理安置、避难场地的划分与使用合理、同时得出了九洲体育馆作为避难所的有利条件,说明将体育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促使我国山地城市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剧,灾害频发,而山地大学校园已成为山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山地大学校园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操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大学实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校园建筑盲目建设和操场建设管理不当导致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校园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校园设施的合理建设与恰当管理等措施,以保障山地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与有效性,进而促进山地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9,(1)
灾害紧急避难所,是指在灾害中或者灾害后能为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其基础核心工作是避难场所的选取,图书馆由于其特殊的建筑结构以及规模容量成为了目前灾害情况下首要安全区的关注位置。故而,建议开展图书馆成为灾害情况下主要紧急避难所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根据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指标的内在特点,采用18种紧急避难所配置可行性评价,并且说明对应标准,根据以上条件构建图书馆作为灾害紧急避难所的可行性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分析图书馆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整体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类指标、外部软件环境类指标等条件,对图书馆作为灾害紧急避难所进行规划,并量化分析研究其可行性。实证分析发现图书馆作为灾害紧急避难所的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25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6,21(1):8-1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词查法合理地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该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应急能力的定量评价问题,同时,还可以克服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城市安全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减灾短讯     
《防灾博览》2007,(3):45-46
山东省枣庄市拟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日,枣庄市地震局、市建委、市民政局为加强全市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和综合反应能力,在完善乡镇(街道)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网络体系的同时,联合印发了《关于拟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人员紧急疏散显得日益重要。本文研究了突发事件下人员临时应急避难所的选址问题,基于单一指派约束和容量约束的设施选址问题(SSCFLP)研究基础,假设疏散时间随机和选址网络随机,考虑一个星期和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疏散人员数量不同的现时情况,建立临时应急避难所选址模型,并采用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确定临时应急避难所的数量和位置,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人群聚集在临时应急避难所等待救援,可以节约救援车辆等资源,大幅减少疏散时间,提高人员应急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4,19(1):87-91
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是抗震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论述了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的意义、原则、要点以及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张威涛  徐漫辰 《灾害学》2024,(1):140-145
城市避难场所与应急救助设施的协同布局,是综合防灾发展驱动下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先通过厘清避难场所在传统职能运行基础上,从灾害暴发期至缓解期参与治安消防、医疗救护、物资供应等应急救助的行动机制,构建以避难场所为核心空间节点、多方专业救助设施紧密联结的“避难协同空间系统”;再提出灾害风险评估、空间规划决策、规划实施保障的三段式避难场所和救助设施协同规划路径和策略,以此落实避难场所和多方救助单位之间行动兼空间上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6.
闫绪娴  刘杨  王俊丽  范玲 《灾害学》2024,(2):201-207
智慧应急既是城市减灾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一个前瞻性概念,也是智慧城市在风险社会中需要不断探索的理论前沿。该文从城市减灾的视角,系统阐释智慧应急的技术内涵、治理内涵和价值内涵,实现智慧应急赋能城市减灾的本土建构;通过全景式观察智慧应急赋能城市减灾过程中所存在的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共享难题、技术驱动与制度变革间衔接问题以及技术与权力滥用引发“数字利维坦”之恶等现实困境;尝试从建立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和协调价值主体利益诉求等维度探索提升路径,以期为智慧应急在城市减灾应用与实践中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7.
辜智慧  徐伟  袁艺  周洪建  葛怡 《灾害学》2011,26(3):115-119,138
灾害避难场所不仅在灾中或灾后能为农村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而且更是农村整合其有限资源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减灾中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研究工作较少。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通过对政府既定的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通达性、收容性、生活性等分析,综合评价这些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以期为该区避难所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农村灾害避难所的规划和评价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8.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它关乎防灾、关乎民生,是减灾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体,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也是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加速、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的有利契机,加强和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03,(6):13-13
2003年10月16日,中国地震局宋瑞祥局长视察了元大都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并给予高度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首都圈各城市的地震应急能力,促进城市建设与减灾应急能力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推广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03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为期半天的首都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观摩会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陈建民、刘玉辰及震灾应急救援司徐德诗司长、北京市地震局修济刚局长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各区(县)、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及各地地震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共80  相似文献   

20.
淮南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经济带来的损失日益增大。以淮南市为例,探索了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在现状调研、灾害风险评估和用地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对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通道、避难场所、应急物资保障等城市应急设施进行了规划布局;对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地质灾害、突发水环境事故等防灾专项规划提出了指引;另外,规划也提出了防灾基本对策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