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固定化细菌胞壁多糖吸附铜、锌和镍最佳包埋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刺,将细菌胞壁多糖进行包埋固定后,以吸附铜、锌和镍的能力为考察指标,从机械强度、传质性和耐酸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固定化小球最佳配方。按照此最佳配方进行吸附能力验证实验,结果发现,该固定化小球对铜、锌和镍的吸附量分别达到0.9571mg/g、0.7843mg/g和0.4548mg/g,且机械强度、传质性和耐酸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2.
郎兴华  王瑾  郭平  高红杰  王梅 《环境保护科学》2007,33(4):107-109,117
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对细菌进行包埋固定化,以吸附铅、镉能力为主要考察指标,同时从机械强度、传质性、耐酸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优化的固定化小球最佳配方。并按照最佳配方进行了验证实验,对铅的吸附量达到0.9820mg/g,对镉的吸附量达到0.4670mg/g,机械强度、传质性和耐酸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材料固定香菇废弃菌柄对铅和镉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海藻酸钠(SA)和琼脂三种材料固定香菇(Lentinus edodes)废弃菌柄制作成吸附小球的理化特性,初步比较了三种小球和自由菌粉的吸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PVA-SA香菇小球吸附Pb2+和Cd2+的动力学。结果表明,PVA-SA香菇小球的成球性,机械强度和耐酸性最好。固定小球的吸附能力比自由菌粉的有所下降,以Cd的吸附率降低幅度较大,PVA-SA香菇小球和SA香菇小球对Pb的吸附率降低幅度较小,吸附率分别为92.4%和92.7%,对Cd的吸附率分别为55.9%和58.66%。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固定小球对Pb2+和Cd2+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9和0.9904,由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得到的Pb2+和Cd2+理论平衡吸附量qe分别为0.4926和0.1448mg/g,跟实验测定获得的数据0.4635mg/g和0.1423mg/g相近。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SRB处理低浓度含铬废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选用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等为包埋剂,采用包埋法对SRB细菌进行固定化,并且以固定化小球对铬的去除率为主要参考指标,从失重率、传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固定化小球的最佳配比,同时采用这种新型的固定化小球处理含低浓度铬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SRB小球的最佳包埋条件为:聚乙烯醇8%,二氧化硅2%,海藻酸钠0.2%,活性炭3%,菌液含量30%,饱和硼酸中氯化钙2%,交联时间24 h。固定化小球处理低浓度含铬废水的最佳条件为:p H为6,温度为30℃,初始铬离子浓度为1 mg/L,在250 min内小球表面的活性位点趋于饱和,此时Cr去除率为92%。  相似文献   

5.
采用海藻酸钠(SA)凝胶包埋法对海洋硅藻藻粉进行固定化,考察了藻粉用量、海藻酸钠浓度、Ca Cl2质量分数、交联时间及小球粒径对固定化小球吸附铅离子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这种吸附材料对Pb~(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化海洋硅藻生物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藻粉用量5.0 g/100 m L SA、海藻酸钠浓度20 g·L~(-1)、Ca Cl2质量分数0.5%、交联时间1 h、小球粒径2.8 mm左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固定化小球吸附对Pb~(2+)的等温吸附特征,R2为0.9983,最大理论吸附量为833.33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固定化小球吸附Pb~(2+)的动力学过程,理论平衡吸附量为714.29 mg·g~(-1),与实验所得平衡吸附量706.55 mg·g~(-1)较为接近.固定化小球吸附Pb~(2+)的适宜初始p H值为4~5.Na Cl、Ca(NO3)2、Mg(NO3)2对固定化小球的吸附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所制固定化海洋硅藻球形吸附材料对Pb~(2+)的吸附容量明显优于大部分研究所报道的固定化生物吸附剂,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生物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定化灭活烟曲霉小球吸附活性艳蓝KN-R的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和扩散传质过程.结果表明:CMC固定化灭活烟曲霉小球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较易进行,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而且用Langmuir模型更好,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66.7mg·g-1.吸附动力学很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小球内部扩散过程用Weber-Morris模型拟合的结果反映小球内部扩散过程是其吸附控制步骤,且染料从小球液相边界层向小球表面的扩散过程亦不能忽略.用外部传质模型Mathews and Weber (M & W)模型和Frusawa and Smith(F & S)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外部传质速度的表征值β1S值均小于0.1 h-1.初始染料浓度越大,染料从液相到固相的外部传质速度越慢,而在小球内部越易扩散.  相似文献   

7.
以粉煤灰和工业污水处理站的剩余污泥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烧结法研制复合陶粒。分析了不同配方和不同烧结温度对陶粒性能的影响,以陶粒吸水率.容重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配比和最佳烧结温度。提出用陶粒铺设景观水底,治理城市水体.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粉煤灰/污泥陶粒的容重为0.79~0.9g/cm^3,吸水率为68.95%-80.01%。陶粒对水中氨氮和总磷吸附容量分别为0.03~0.05mg/g和0.01-0.02mg/g。  相似文献   

8.
游离和固定化SRB污泥处理含锌废水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乙烯醇(PVA)-硫酸铵包埋法对硫酸盐还原菌(SRB)进行固定化处理。以含锌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内聚营养源固定化小球与游离污泥做对比实验,考察硫酸根去除率、锌离子去除率、出水COD值等因素,并借助EDX分析小球内部锌离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内聚营养源固定化小球,硫酸根去除率为55.7%,锌离子去除率达98%,出水COD<100mg/L,进行多次循环实验,出水锌离子浓度仍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采用游离污泥,硫酸根去除率为46.1%,锌离子去除率为98.2%,出水COD1800mg/L以上,用于二次处理废水,锌离子去除率仅为60.4%。固定化小球循环处理废水四次后,每克固定化小球内部锌离子含量为0.04364mg。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定化细胞包埋技术制备固定化小球藻.考察了包埋材料、接种游离藻与固定化试剂的配比(v/v)、固定化小球的直径、机械强度等因素对固定化小球藻去除人工模拟废水中N、P的能力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固定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接种游离藻与固定化试剂的配比为1∶3,固定化小球直径1.0 mm,海藻酸钠含量为3%,...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对重金属铅的处理效果,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硼酸为交联剂、二氧化硅等为添加剂对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小球对重金属铅的处理量及SRB小球的溶胀度为主要参考指标,通过正交实验选出包埋SRB小球的最佳配比量。实验结果显示SRB小球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聚乙烯醇占所加原料的质量分数为9%、二氧化硅为3%、海藻酸钠为0.2%、活性炭为1%、SRB菌液为35%、交联剂为含2%氯化钙的饱和硼酸、交联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制造的固定化SRB小球对含铅废水的处理能力较好,铅离子处理量为745.11 mg/g,固定化小球的溶胀度为33.64%。通过扫描电镜显示固定化SRB小球表面十分粗糙,内部无规则分布着很多凹凸不平的沟壑。  相似文献   

11.
耐铅、铜微生物的筛选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浓度梯度筛选的方法,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两株耐受和吸附铅、铜的细菌G、Y。用单因素的方法得到G最适的培养条件为.T=30℃;pH=6.O;NaCl浓度为0.5%;Y的最适培养条件分别为:T=37℃;pH=8.5;NaCl浓度为0.5%。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G、Y的冻干菌体对Pb2+、Cu2+的吸附量分别为:G铅 126.42mg/g,G铜75mg/g,Y钢61.08mg/g,Y钢45.86mg/g。G湿菌体对铅、铜的吸附率分别为:G铅94.66%,G铜92.84%;Y湿菌体对铅、铜的吸附率分别为:Y铅99.74%,Y铜97.96%。经检测,其遗传性状稳定。可进一步开发为重金属吸附剂。  相似文献   

12.
将能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混合菌(由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Z1,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 Z2和Micrococcus luteus Z3),用大孔网状载体吸附固定化。考察了固定化混合菌(以下简称固定化菌)对硝基苯废水的降解特性和动力学。固定化菌降解硝基苯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8mg/L。温度30。C,pH7.0,摇床转速150r/min。固定化菌对硝基苯的降解符合Andrews抑制模型。模型参数分别为qmax=12.42h^-1,Ks=267.07mg/L和Ki=121.83mg/L。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活性炭与多黏类芽孢杆菌GA1,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包炭量及包菌量吸附Pb2+的最佳配比,并研究了这种新型的固定化小球对Pb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炭与多黏类芽孢杆菌GA1小球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5%、包炭量1:20和包菌量1:2,在该制备条件下吸附率达到93.74%.固定化小球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5、温度30℃和Pb2+初始浓度300mg·L-1,活性炭与GA1经固定后对pH、温度和Pb2+初始浓度适应范围扩大.吸附平衡曲线表明,对Pb2+的吸附在30min内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2h时基本趋于平衡,且平衡曲线能较好地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其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370.37mg·g-1.解吸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能有效地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定化灭活烟曲霉小球对活性艳蓝KN-R溶液进行吸附脱色实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对103.4mg·L-1活性艳蓝KN-R的吸附效果,探讨了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48h内对103.4mg·L-1活性艳蓝KN-R溶液达到吸附平衡.对于吸附溶液最佳初始pH值为10.5.温度在10℃~50℃范围内时,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大此外,CMC固定化灭活烟曲霉小球投加量为1%~5%时,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吸附率由54.2%逐步增加到94.9%,而吸附量由54.7mg·g-1逐步降低到19.6mg·g-1.较高的盐度对吸附量的影响不大,NaCl浓度从0%增至3%时,吸附量仅下降了5.6mg·g-1.10℃~50℃温度范围内的热力学参数焓变(△H)值为15.343kJ·mol·K-1、熵变(△S)值为0.0607kJ·mol-1·K-1,自由能变(△G)值小于0.因此,CMC固定化灭活烟曲霉小球吸附活性艳蓝KN-R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吸附过程中染料分子在固/液界面随意运动性能增加不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等为包埋剂,用包埋法对SRB细菌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小球处理含铊废水的能力和失重率为主要参考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最佳比例,并通过研究溶胀度和处理能力来评估该材料的性能。研究发现固定化SRB的最佳包埋比例为:聚乙烯醇为6%,二氧化硅为3%,海藻酸钠为0.5%,活性炭为2%,菌液含量为35%,饱和硼酸中氯化钙为2%。固定化SRB对KCl和Fe Cl3溶液有较强的敏感度,和未包埋细菌空白小球相比,固定化SRB对含铊废水有较强的处理能力,最大处理量能达到207.35 mg/g。通过电镜扫描发现,固定化SRB表面和内部布满密集的微孔,对含铊废水处理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某污水厂的氧化沟污泥和剩余污泥为培养对象,获得了SRB占优的厌氧污泥,分析了活性污泥厌氧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分布规律,考察了不同种类SRB污泥固定化小球处理水中硫酸根、锌及镉的效果.结果表明:pH6.0~7.0,温度35℃,硫酸盐浓度4g/L,时间在24h时,剩余污泥固定化小球处理含Zn(II)400mg/L的废水,去除率达到100%,氧化沟污泥固定化小球Zn(II)的去除率为90%左右;对500mg/L含镉废水,剩余污泥固定化小球8h能去除水中95?(II),氧化沟污泥固定化小球对Cd(II)的去除率为80%.硫酸盐还原菌污泥固定化技术中剩余污泥优于氧化沟污泥.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含氯酚废水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保护科学》2015,(5):118-122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包埋法制备的固定化颗粒的活性、降解氯酚性能、抗分解能力、传质性能、机械强度、制备成本、制备难易等方面,以期寻找最优质的包埋材料。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添加粉末活性炭作为包埋材料时,固定化颗粒的各种性能最好。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包埋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包埋条件为:粉末活性炭含量为1%,海藻酸钠含量为3%,包埋细菌生物量为0.5 g/10 g包埋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活性炭为复合载体、自行筛选的高效降解菌Methylobacterium rhodesianum H13为目标菌制备固定化小球,用于去除二氯甲烷,同时优化了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聚乙烯醇浓度为8%,海藻酸钠浓度为5%,CaCl2浓度为2%,活性炭浓度为1%,包菌量为0.6 g,钙化时间为8 h时,复合固定化细胞对DCM的降解速率达到最高为18.2 mg·L-1·h-1,同时活性炭的添加对小球的机械强度也有显著提升.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与pH稳定性,并且固定化细胞的重复利用性较好,连续处理9批底物后,DCM降解速率仍保持在13.4 mg·L-1·h-1以上.吸附动力学与等温线拟合结果显示,在固定化载体中加入1%活性炭后,小球对DCM的吸附量明显提高,而且吸附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复合载体对DCM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模型(R2>0.99).  相似文献   

19.
孔石莼(Ulva pertusa)对铅、铜、镉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型藻孔石莼对铅、铜和镉的吸收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金属体系中的孔石莼对铅、铜和镉的积累量随着水相中的游离态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从热力学平衡角度加以描述,铅和镉饱和结合量分别为:0.715mg/g干重,Cd^2+为0.037mg/g干重;在孔石莼对铜(0.056mg/L)吸收动力学浓度的实验中,第4天达到了吸收平衡,蓄积量为对照组的9.01倍;在镉暴露浓度为0.028mg/L的实验中,第5天达吸收平衡,蓄积量为对照组的5.06倍。  相似文献   

20.
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作为固定化微生物包埋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包埋剂,包埋固定微生物,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固定化微生物对TOC的去除率为主要指标,强度为辅助指标,确定包埋条件,并对其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聚乙烯醇为包埋剂的固定化小球强度及稳定性比用海藻酸钠的高,较适用于废水处理,但其传质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