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遥感技术对南通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利用GIS技术对遥感监测结果进行解译与分析,同时对2006-2009年南通市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市生态环境类型以耕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未利用土地面积极小.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面积普遍有小幅度减少,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较多,林地面积无明显变化;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以盐碱地面积减少为主,减少的面积主要用于耕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分析扬州市2009—2012年土地利用与覆盖状况。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地利用及覆盖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及水域为主,主要生态红线区土地覆盖类型未发生人为改变,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呈略有改善的态势。提出,应坚持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优化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管理。  相似文献   

3.
以湟水流域为研究区,从生态敏感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角度分析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以生态用地为约束评价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流域内中度敏感区占比最高,为4170%,主要处于以高、中覆盖度草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为主的浅山区和脑山区的相交区域;高度敏感区占比1513%,集中分布于以林地为主的脑山区。9887%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处于非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内,流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类型空间布局总体上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布局合理;水域、高覆盖度草地和林地的改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不适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兵团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生态环境。运用RS和GIS技术对兵团近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格局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rkov模型对未来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2000—201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景观多样性升高,连通性增强,形状愈来愈简单,景观格局整体变化不大;草地、灌丛、湿地、荒漠和冰川/永久积雪面积减少,耕地和城镇面积增加,森林保持稳定;人为干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土地利用强度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同时受土地利用政策影响;在未来30年间耕地和城镇面积继续增加,除森林基本保持不变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减小。兵团城镇用地与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势必引起兵团生态格局的变化。因此,必须实行合适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TM影像的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2000、2008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获得高淳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年间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而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平衡的。城镇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镇规划变革促进了高淳县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80-90年代的TM影响数据,借助GIS分析了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典型生态调查区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及动态变化,并对塔河下游土地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耕地和城镇居住住用地的增加完全来源于对草地的开垦和对荒漠胡杨林的占用。同时,由于沙化、盐咸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因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共同作用,控制着区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耦合多源遥感数据,研究1980—2015年洞庭湖区地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潜在气候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总面积63.67%;水体次之,占23.75%;草地最少,占0.15%。1980年以来耕地面积剧烈减少,减少342.71 km2;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78.16 km2和132.55 km2;土地利用转化方式以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转化面积232.70 km2;区域地表景观进一步破碎与复杂化。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与降水相关性较弱,而与气温呈较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区域景观格局演变与气温上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2005年和2009年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并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对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水平;2005—2009年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土地利用分布与水质响应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16个水质监测断面和饮用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0年16个水质监测自动站监测数据与2009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过境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产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影响明显;在大尺度区域增加林地面积比例有利于改善水质;离水源近的农村居民用地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工业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在较大尺度上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地区景观格局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顶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平顶山地区1992年Landsat-TM影像和2006年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标指数进行分析,揭示平顶山地区近14 a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交通用地、工矿及居民点和耕地用地显著增加,林地、水域显著减少;除工矿及居民点外,该地区各类型斑块数量均有增加,其中林地增加最为显著;交通用地、工矿及居民点的破碎度降低,水域、林地、耕地的景观类型破碎度增高;耕地的分维数、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林地的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呈上升趋势;平顶山地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都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和破碎度增加;景观格局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发展是平顶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TM影像的桂林市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桂林市为例,利用1991、2006年两期TM卫星影像数据,在对原始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依据混合像元二分模型,生成桂林市所辖5城区的两期植被覆盖度监测分类图像,对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2006年间,城市植被覆盖区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划分的3类植被覆盖类型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幅度最为明显,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有不同程度增长;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与一些村镇外围区域,中、高植被覆盖区集中分布在城市远郊地带。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乡各类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地带的绿色植被正逐步被人工景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兴化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作分析。以2005年和2012年的影像图为数据源,经过图像预处理,通过解译与分类,得到该市2个时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作对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突出。分别计算2个时期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并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构成以及新旧规范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影响因子的对比分析。通过对2014—2017年山东省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与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规范实施后,有林地、灌木林地、湖泊(库)、水田、中度侵蚀、重度侵蚀面积增加对EI评价结果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其它建设用地、盐碱地面积增加均对EI评价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以上8个影响因子对县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市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对市级和县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同,但相比旧规范其负面影响均有所减小;相比旧规范,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对市级EI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但对县级EI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百花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并结合Spearman分析法,探究百花湖流域1997年、2007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5种水质指标年均值的响应。结果表明:1997—2017年流域内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递增,耕地面积递减,林地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0%以上;在土地转移中林地、建筑用地和耕地之间的转移最大,林地和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1997年水质最好,2007年水质最差,2017年对流域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后水质有所改善;相关分析得出建筑用地、耕地与TN、TP、NH_3-N呈显著正相关,对TN、TP、NH_3-N有"源"的作用,林地与TN、TP呈显著负相关,对TN、TP有"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摄与移动核查技术,构建了集自然保护区"一张图"、图斑任务管理、移动核查为一体的天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并以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试点监测监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监管系统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监管时效性,有效解决监管盲区。对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评价,该保护区有工矿用地、农田、居民点、道路、其他人工设施等5类,以农田、居民点、普通道路为主,人类活动影响一般。  相似文献   

17.
根据贵州省2009~2014 a两期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3S"技术结合遥感野外核查手段获得贵州省2009~2014 a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强度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指数分析贵州省5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灌木林地、草地、旱地占主导。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指数来看,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其次是未利用地和有林地。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强度指数来看,有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草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面积明显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从土地利用的转化来看,减少的草地主要转化为灌木林地、旱地、有林地、疏林地;减少的疏林地主要转化为灌木林地、有林地、旱地、草地;减少的灌木林地主要转化为旱地、有林地、草地、疏林地。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主要表现,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1975年MSS卫星遥感影像、1990年TM卫星遥感影像以及2001年ETM卫星遥感影像等数据为信息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引入荒漠化动态度等表征参量,建立了科学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土地动态转化分级系统,对我国松嫩平原近30年来的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1975~1990年期间,松嫩平原荒漠化土地呈明显发展趋势,其面积增加了1368931hm2,荒漠化边缘地区恶化现象明显强于腹地;在1990~2001年期闻,松嫩平原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缓慢减少.减少面积为297867hm2,荒漠化呈逆转趋势,逆转现象边缘地区强于腹地,土地荒漠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绝对变化总量,对泰州市及生态红线区2010—2014年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做分析。结果显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及水域湿地景观为主要变化趋势,生态红线区域内土地开发利用受到较严格的限制,保护措施成效较好,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的修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2020年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DEM数据和SPOT-5高分影像数据,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中原城市群“三生”功能识别及时空演化展开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农业生产用地、牧草和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城镇和乡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增长较快。城镇和乡村生活用地及农业生产用地的空间分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研究区内159个区县“三生”空间演化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生产用地转生活用地、生态用地转农业生产用地两种转移类型最为显著。此外,农业生产用地转生态用地及生活用地转农业生产用地占比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