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灾害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彦东  于汐 《灾害学》2013,(1):117-120,145
灾害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970年代后,灾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灾害经济影响模型、生命价值评估和灾害保险与灾害风险证券化等方面。文章提出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灾害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损失评估、减灾理论、灾害短期经济影响、灾害与长期经济增长、生命价值评估、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显东  梅广清 《灾害学》1998,13(4):81-87
对西方灾害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作了简要的叙述,对其关心的主要问题作了初步的归纳,并按灾害对经济系统物质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影响分别对百方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文献作了综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申曙光  叶谦吉 《灾害学》1992,7(1):18-22
本文从灾害的产生与灾害概念的发展、灾害的成因与过程、灾害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论证和论述了灾害的生态经济性质。灾害生态经济性质的揭示为开展各类灾害的系统总体研究—灾害的生态经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灾害经济现象的统计与评估问题,是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及进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建立我国灾害经济系统评估系统的一般问题,同时还对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何爱平 《灾害学》2000,15(2):91-96
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酱稀缺,抗灾能力低,防灾意识不强,加多不合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以及发达国家转嫁环境灾害和社会危机,致使发展中国家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防灾减灾就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持续的积累和增加,自然灾害现象和影响也变得越发复杂,学术界对灾害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加深。针对国外灾害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梳理,首先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出发,给出总体评价、长期与短期影响及区域差异;进而从灾害风险评估、企业、家庭和社区作用及灾害保险角度论述灾害风险识别与灾前风险防御;最后,重点论述了灾害损失评估及灾后经济恢复。总结了国外灾害经济研究的前沿成果及特点,这对我国现阶段灾害经济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不仅可以反映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而且有助于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决策。国内外学者主要以“流量-存量”来区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也有学者认为采用“高阶效应”的概念界定间接经济损失较为合理。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统计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三类。统计学评估方法包括经验系数法、GDP或GNP对比法、事后经济调查法。经济学评估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法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学评估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少。“韧性”概念的纳入、信息融合技术和社交媒体数据的应用是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社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灾害风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特性。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入手,用灾害心理学、灾害经济学和灾害管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了灾害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如个体和群体心理素质、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以及相关的灾害管理政策和区域经济环境问题。结合经济成本和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强调了自然灾害管理中防灾减灾的意识、政策和决策措施等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灾害经济学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阐述了灾害经济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提出了灾害经济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内容。在灾害经济学的建立方法上提出:要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起步;以灾害经济学为中心,建立灾害群体学科;在研究现实需要的、紧迫的灾害经济问题中建立灾害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mpirically grounded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phase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pertaining to predictable disasters within a developed country. The two‐stage framework provides a single model composed of important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initiatives, as well as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derived from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for case studies from Australia: the ‘Black Saturday’ bushfires in the state of Victoria in February 2009; and Cyclone Larry in March 2006. The framework enables a variety of analyses, including the generation of insights into disaster management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in the context of events in wealthy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aper combines two empirical examples, a series of bushfires and a severe tropical cyclone,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and to contribute to bette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disasters, preparedness, recovery and associated logistics, and other issues.  相似文献   

12.
关于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浅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等问题做了简短的讨论,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笔者认为,灾害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对两类灾害的可能的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平台查询到的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分析了这7种自然灾害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差异,由此得到了不同灾害在法律法规、标准和预案的数量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灾害对应的现有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性,提出了不同灾害法律文件在加强数量完备性方面的方向性的建议。对于协调中国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及其平衡发展,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快速预测,讨论准确快速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各类灾害事件都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还会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灾害事件进行合理的界定与分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在分析、讨论现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先将灾害事件按其成因划分为2种灾型,又根据其发生环境将每一灾型划分为4种灾类,最后落实到每一具体灾种上,形成了灾害事件的三层分类体系,以供防灾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卜凤贤 《灾害学》1998,13(1):15-19
本文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学科体制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三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6,21(1):113-116
目的:探讨影响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1000余名居民进行测评.结果。①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社会支持,②通过相关分析,灾时行为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区域灾情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和灾害种类与灾情强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灾情强度进行合理的评价。首先用灾次指数Di和灾种指数Di′来量化单灾种的多发性和多灾种的群发性,提出了计算Di和Di′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量化灾情强度指数Q的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单区域和多区域中多种灾害发生的情况。对北京市怀柔、平谷和海淀3个区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考虑洪灾、冰雹灾和旱灾3种灾害情况,结果表明,怀柔区的灾情强度指数高于平谷和海淀区,3种灾种中冰雹灾的灾情强度指数高达42.76%。  相似文献   

19.
1TkeDefinitionandCIassificationofDisasterLossIngeneral,thenaturaldisasterlossisadeclinemeasurethatcausedbynaturaldisasterendan-geredhumanbeingsurvivalanddevelopment.Itcanbedividedintotwoparts-economiclossandnon-economicloss,accordingtodifferentobjectofdestroy.Onthecharacteristicoflossofnaturaldisaster(fromhereon,thelossreferstoeconomiclossifnotbenoted),aswellastheneedsofassessment,thelosscanbeclassifiedasinFig-l.(1)Thelossofbusinessfirmassetsandhouseholdpropertiesarethevaluereductionofasset…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