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PH为5.5的HCl-(CH2)5N.介质中,铁氰化钾和过二硫酸铵存在下,用4-氨基安替吡啉(4-AAP)两波段光度法可同时测定污水中0.1—30mg/L的酚类和0.008—3.0mg/L的芳胺.水样不需要预镏和萃取操作,石油类及0.3mg/t以下的硫化物不于扰测定,Cu2+、Fe3十的干扰可用EDTA掩蔽消除.酚类和芳胺的水样加标回收率酚类为98%-105%,芳胺为95%-105研究了10种酚和13种芳胺的测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2.
混凝沉淀法处理钮扣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混凝沉淀法处理钮扣生产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SS为1200,g/L,CODCr为1650mg/L,在水温15℃,pH6.0-6.5,搅拌时间3-5min,Al2(SO4)3投加量400-500mg/L,沉淀时间30-40min的条件下,SS,CODCr去除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  相似文献   

3.
加压上流式好氧污泥床(PUASB)法处理制药废水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进水COD为500-600mg/L、压力p=0.2MPa、回/流比R=6条件下,加压上流式好氧泥泥床平均COD去除率为71%,出水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进水COD为1000mg/L以上,在p=0.3MPa、R=6条件下,COD去除率仍可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4.
SBR生物技术处理竹浆造纸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循环序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可使经酸析木质素后所得黑液中的BOD5和COD显著减少,当进水中COD浓度为1090-1170mg/L时,BOD5去除率为70%-83%,COD去除率为54.5%-63%,出水中BOD5和COD的浓度分别为76-101mg/L和419-500mg/L,内电解与SBR联合对黑液的处理更为有效,当进水COD浓度为1046-1100mg/L,BOD5和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5.
β修正孔雀绿光度法测定工业废水中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郜洪文 《环境科学》1995,16(3):55-57
在pH5醋酸盐缓冲溶液中,银(Ag^+)与孔雀绿(MG)和碘化钾作用生成绿色缔合物。β修正光度法利用该显色反应能完全消除反应体系中过量MG干扰,计算缔合产物真实吸光度。分析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比普通单波长光度法有明显提高。结果表明:银浓度0-2.0mg/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检出限0.05mg/L;废水加标回收率97.3%-107%,相对标准偏差(RSD)6.2%。  相似文献   

6.
味精浓度水稀释液厌氧消化—SBR工艺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群英  杨琦 《上海环境科学》1995,14(7):13-15,27
采用UBF-SBR工艺处理味精浓度水稀释液,UBF段的进水CODcr18900mg/L,NH3-N1500mg/L,有机容积负荷率9.45kg(COD)/m^3.d时,CODcr平均去除率为84.5%,SBR段的进水CODcr2950mg/L,NH3-N1678mg/L,曝气65h,DO为4~4.5mg/L,停曝气时DO在0.3mg/L以下,CODcr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和99.4  相似文献   

7.
高盐度、高氨氮肠衣废水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盐度、高氨氮肠衣废水经过简单的絮凝预处理后,进行PAC-SBR生化处理。在原水Cl ̄-,NH_3-N,CODc_r浓度分别高达9000mg/L,145mg/L和2000mg/L时,预处理CODc_r可去除30%以上。生化法取得了95%以上的NH_3-N去除率及90%左右的CODc_r去除率.脱氮效果显著,Cl ̄-对系统的生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SBR法处理中药材有机废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BR法对中药材有机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CODCR、BOD5、SS、NH3-H的处理效果,以及PH、水温、污泥负荷等条件对去除率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PHO 6.0-9.0、t为15-30℃、污沁荷0.3kgBOD5/kgMLSS.d,运行程序:进水0.5h(限制曝气)、曝气10h、脱氮1.5h,沉降0.5h,排水0.5h、闲置11h,周期时间24h时CODCR去除率88%、BOD594%、  相似文献   

9.
错流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用错流式膜-生物反应器(CrosflowMembraneBioReactor简称CMBR)进行处理生活污水试验并研究其生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HRT为5h,SRT为15d,膜面流速为4m/s,膜通量为75、150L/(m2·h)时,CMBR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的去除率为:COD>97%、NH3-N>97%、浊度≥98%;对SS和总E.coli则达到100%,出水水质优于建设部生活杂用水回用标准CJ25.1-89.生物相分析表明,污泥中没有原、后生动物,只有菌胶团.推导了CMBR稳态运行时的生物浓度计算公式,进而求得表观产率因数Yg为0.65,衰减常数Kd为0.1d-1.  相似文献   

10.
单明军 《环境科技》1996,16(1):53-57
本研究采用SBR技术处理毒性大、可生化性差的焦化污水。当污水CODor、酚和氰浓度分别为1400-2000mg/L,230-380mg/L和1.90-3.76mg/L时,经处理后,出水CODor〈250mg/L(混凝后,CODor〈200mg/L),酚和氰均远低0.5mg/L,CODor酚和氰的去除率分别为91%、99.8%和95%,大大高于连续流一化处理焦化污水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BR系统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典型地区饮水中致突变性表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报道上海,昆明,哈尔滨、沈阳、广州、武汉和深圳等城市自来水的致突变性特征,以及上述城市自来水厂源水及其氯化源水致突变性的比较研究。发现7城市自来水中均含有移码型直接致突变物。TA98菌株是最敏感的监测菌株。另外,按水样比活性和沈集物比活性和沈集物比活性为指标,则上海,昆明,哈尔滨、沈阳、广州和武汉等6城市自来水厂氯化源水对TA98和TA1002菌株的致突变性均明显地高于源水,上海市尤为突出。该结果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 .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但它可作为纳滤的预处理 ,确保膜进水符合要求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大部分去除 ,使TA98及TA100菌株在各试验剂量下的MR值均小于 2 ,Ames试验结果均完全呈阴性 ,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处理流程中有机提取物的毒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Q67淡水发光菌发光抑制试验和Ames试验(2.5L/P为水样最高浓度 ) ,对北京第九自来水厂不同原水及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出水有机浓集物进行了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检验 .用GC/MS技术对优先污染物进行化学分析 .Ames试验结果表明 ,九厂水源水无致突变性 ,加氯主要导致生成直接和间接移码型致突变性物质及间接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物质 .絮凝剂的加入会导致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明显增强 .煤砂池和炭滤池能有效去除致突变性物质 .二次加氯并未引起明显致突变性改变 .管网水中未检出致突变性 .各处理工段中水样的急性毒性变化趋势和致突变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毒性最强点出现在机械搅拌澄清池 .对水中优先污染物的测定表明 ,不存在多氯联苯污染 .机械搅拌澄清池和管网水中二甲苯、萘和酚类化合物浓度升高 ,但浓度均在亚 μg/L水平 ,不足以引起致突变性 .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中致突变性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哈尔滨月亮湾度假村的生产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Ames实验结果表明,原水中的致突变性不是由直接碱基置换突变物所致,而是由直接移码突变型突变物造成的,为中度污染的原水.所采用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出水,在最大实验剂量7L水/皿时为阳性,诱发回变率MR值为2.42.以7L水/皿为例,MR值由原水的5.25降至最终出水的2.42,降低了53.9%.  相似文献   

15.
水厂常规净化工艺生物处理化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厂常规净化处理工艺,存在不能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以及易生成致突变物的严重缺陷。因此,一般要增加臭氧一生物活性炭设施以处理被污染的原水。本文在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原水经生物塔滤预处理后,再经生物处理设施改造过的常规处理设备处理,最后通过生物活性炭滤池过滤并加氯消毒。即可实现水厂常规净水工艺的生物处理化,将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以某江水为原水,研究某市自来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常规处理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用GC/MS分析仪对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水中有机物53种,陶粒滤池对有机物总量(峰面积)的去除率为83%,有效威小了后续单元的负担,O3/GAC单元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53.4%,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95%;常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86%。  相似文献   

17.
香港某地饮用水中非挥发性有机物致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大孔树脂吸附浓集水中有机物的技术,结合Ames致突变试验,研究了香港某地饮用水中非挥发性有机物(NOcs)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在加与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条件下,1~2 L水中的非挥发性有机物即可诱发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的回复突变;此外,活性炭可部分吸附水中具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用于地下回灌的水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为对象,研究了用于地下回灌的活性炭三级处理工艺.活性炭可有效降低DOC,UV-254和COD,部分去除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再经过土壤含水层处理,约90%的可吸附有机溴化物(AOBr)可被去除.Ames试验结果显示活性炭工艺可有效降低二级生化出水中的致突物.GC/MS分析表明,活性炭吸附可降低有机物含量,再经土壤含水层处理,大部分有机物及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可被去除.   相似文献   

19.
Two hybrid processes including ozonation-ceramic membrane-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 (Process A) and ceramic membrane-BAC (Process B) were compared to treat polluted raw water. The performance of hybrid processes was evaluated with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urbidity, ammonia and organic mat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e than 99% of particle count was removed by both hybrid processes and ozon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removal. BAC filtration greatly improved the removal of ammonia. Increasing the dissolved oxygen to 30.0 mg/L could lead to a removal of ammonia with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7.80 mg/L and 8.69 mg/L for Processes A and B,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ultraviolet absorbance at 254 nm (UV254, a parameter indicating organic matter with aromatic structure) were 49% and 52% for Process A, 51% and 48% for Process B, respectively. Some organic matter was oxidized by ozone and this resulted in reduced membrane fouling and increased membrane flux by 25%-30%. However, pre-ozonation altered the components of the raw water and affected the microorganisms in the BAC, which may impact the removals of organic matter and nitrite negatively.  相似文献   

20.
纳滤膜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和致突变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以太湖水和淮河水为水源的两地水厂出厂水为研究对象,研究纳滤膜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和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纳滤膜对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率为80%,能确保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对致突变物的去除率大于90%。使Ames实验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对两地不同原水均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