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随着内蒙古就地煤电转化发展方式的推行,周边土壤中来自大气汞沉降逐步加剧。为了解牧草对汞的富集能力与耐性机理,选取内蒙古草场常见四种牧草:羊草、紫花苜蓿、披碱草和高羊茅进行研究。通过野外汞沉降模拟试验及汞胁迫盆栽种植试验,分别测定土壤、牧草中的总汞含量及牧草的生理生化值,分析被试牧草汞含量与土壤汞含量相关性。供试土壤为砂土,pH在7.43—8.53,当土壤中汞含量不高于1.0 mg?kg~(-1)时,四种牧草富集系数皆大于1。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对汞富集能力不同并且会受土壤中汞含量影响,牧草对汞的富集系数随汞胁迫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汞胁迫下牧草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牧草通过提高抗氧化酶酶活、脯氨酸含量调节细胞是其耐受汞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牧区牧草气候资源评价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分析确定能够反映中国北方牧区牧草与气候资源条件的7个气候因子,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牧草气候资源评价模型,选取中国北方5省(区)168个气象站点资料进行计算,分别从资源总体状况、资源效能、资源利用角度对中国北方5省(区)牧草生态气候资源分布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代表我国北方牧区最主要气候资源分布类型的三种典型区域的气候资源特点,为畜牧业发展及草地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几种牧草对铜尾矿重金属的抗性及其微生物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铜尾矿是一类重金属含量极高 ,对植物生长产生毒害的生境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4种牧草在纯尾矿以及由尾矿和对照土壤组成的混合尾矿上都能生长 ,但植物的长势随尾矿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减弱 ,4种牧草对重金属的抗性依次表现为百喜草 >苇状羊茅 >黑麦草 >狗芽根 .此外 ,Biolog结果显示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 (AWCD)及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与牧草的长势密切相关 ,种植牧草后能明显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提高幅度表现为百喜草 >苇状羊茅 >黑麦草>狗芽根 ,百喜草可望成为金属尾矿植被恢复的先锋牧草 .  相似文献   

4.
草原干旱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 ,其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特别是水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产力水平。本文根据大气降水量及土壤水份条件与天然牧草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关系 ,建立了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动态模式和草原初级气候生产力模式 ,以便进一步研究 ,为草原干旱的气候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研究了气象环境条件变化对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牧草生长的影响,主要从温度、水分及日照三个方面展开,旨在为当地牧草生长繁殖提供指导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6.
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场牧草产量遥感动态监测模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用1989-1991年在天山北坡不同草场类型上观测的牧草产量与光谱资料以及同步接收的 NOAA/AVHRR资料,计算了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各种植被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并建立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动态监测光谱模型;牧草干重和鲜重与气象卫星比值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597和0.8066;建立牧草产量卫星遥感监测模型,可用于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内蒙古地区草原牧草及土壤中有害物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对著名的畜牧业基地──呼伦贝尔草原优良牧草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DDT)残留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有机氯农药在呼伦贝尔草原牧草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内蒙古地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国家粮食作物及土壤卫生标准。但其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应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的秦岭植被景观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植被垂直分带明显. 在分析了大尺度秦岭植被景观空间水平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基于GIS梯度分析方法,分析秦岭的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得到秦岭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范围、植被分布的海拨高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以太白山为例,对太白山植物种进行了梯度分析. 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7种植被景观类型: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植物种亦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韦芳 《环境科技》2005,18(Z1):17-18
通过生物盆载试验不同土壤中Cu,Zn,Cd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两种牧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呈碱性,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影响较小,红壤置酸性,与中性的黄棕壤相比,复合污染对黑麦草的危害程度较大.黄棕壤中不同重金属对黑麦()生长的影响顺序为;Cu>Zn>Cd,潮土;Zn>Cu>Cd,红壤Zn>Cu>Cd.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汞胁迫对牧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紫花苜蓿、披碱草、高羊茅三种牧草,在10个浓度梯度汞胁迫条件下发芽率、植株高度、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索土壤中汞对牧草的影响机理,反映土壤中汞含量富集过多后对草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的原理,论文提出了我国几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包括一年生农作物、多年生果树减产率序列的构建技术,不同致灾因子、致灾指标序列的构建技术,灾害风险估算模型的构建技术;致灾损失(减产率)的风险评估技术,致灾指标的风险评估技术,减灾措施降低灾害风险的评估技术。通过对196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与产量、灾情资料的相关分析研究,筛选出适用于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冷害、江淮地区冬小麦和油菜涝渍、华南地区香蕉和荔枝寒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致灾因子、致灾等级、致灾指标及其对应的减产率。以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华南地区香蕉和荔枝寒害风险评估为例,给出了针对一年生农作物、多年生果树不同承灾体类型的风险概率估算方法及其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华南地区香蕉和荔枝寒害风险概率分布有着很好的连片性和区域性。北方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自然水分亏缺的风险概率很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缺水率的风险概率逐渐降低。一般在轻旱年灌水1~2次、中旱年灌水2~3次、重旱年灌水3次之后,大部分地区都能基本满足冬小麦的需水要求,缺水率出现的概率已经很小。  相似文献   

12.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尹云鹤  吴绍洪  陈刚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47-2157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校正模型模拟结果,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我国1961-2006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研究揭示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及各地区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在东北部较早,南部地区相对较晚。全国降水量略有减少趋势,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突变。全国潜在蒸散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显著突变,东部地区突变发生时间早于西部地区。全国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突变;亚热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干燥度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北干旱区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湿润程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矿山恢复的过程及前期恢复时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恢复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以水土保持为目标,后期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目标。草本植被在前期恢复中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效。不同区域草本植被恢复到特定盖度有明显的时间分异,所需时间与区域NPP(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值呈负相关。根据前人所做工作,建立了盖度—T(时间)—NPP曲线,结合区域植被有效盖度,可为矿山前期恢复的时限制定提供依据。据估计,草本植被恢复到70%的盖度,热带林区大致需要3~5个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需要5~10个月,温带林区需要10~18个月,寒带针叶林带和温带草原则需要超过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台风决策气象服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31个编号热带气旋生成,其中有9个在中国登陆.2013年台风活动具有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偏多,登陆强度强、登陆集中在华南,灾害损失重等特点.分析2013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气象决策服务情况,发现“天兔”提前5天即给出了明确的登陆预测信息,但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潭美”、“天兔”和“菲特”台风气象服务效果较好,均提前2天给出了准确的登陆点和强度预报.其中“菲特”作为1949年以来在10月份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菲特”台风气象服务开展迅速有力,决策服务启动早,预警信息发布频次高,部门应急联动及时,各级政府防范有力,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社会影响远轻于以往同类台风.  相似文献   

15.
太湖湖滨带林草复合带草本植物枯落物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少湖滨带林带枯落物的产生,有效降低N、P随降水径流进入湖泊水体的风险,采用人工草坪替代林下杂草的方式,建立林草复合带.以5种草坪草为研究对象,设立3种种植密度,采用定位定期采集的方法,研究草坪建植后草本植物枯落物的变化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枯落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间距15 cm高密度种植易导致草坪枯落物的产生,以白三叶和红花酢浆草较突出;草坪种植后林下草本植物枯落物量大幅度减少,平均枯落物量减少66%~95%.②草坪枯落物量随生长时间变化无明显规律,7—11月植物生长期间,白三叶草坪10月枯落物量最高;麦冬草坪、红花酢浆草草坪以及与其混种的其他草坪枯落物量最高时期均出现于8月.③白三叶高、低密度种植单种草坪产生的枯落物量大于与红花酢浆草混种草坪,而中密度种植则相反,单种草坪小于混种草坪.   相似文献   

16.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地表干湿状况影响研究,对揭示陆地表层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与变化规律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我国降水与地表干湿状况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敏感性与贡献度分析,定量评估降水变化对干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我国年降水量呈轻微增加趋势,其中,青藏高原(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西北(中温带西部、暖温带西部)和南方地区(亚热带、热带)呈增加趋势,东北(寒温带、中温带东部)和华北地区(中温带中东部、暖温带东部)呈减少趋势。就地表干湿状况而言,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西北、青藏高原及南方地区主要呈湿润化趋势。地表干湿状况对降水变化响应较为敏感(全国多年平均敏感系数:-1.13),干湿指数和降水呈负相关。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对干湿状况变化的贡献高于湿润地区,局部地区降水贡献度超过60%。  相似文献   

17.
The lack of suitable and appropriate crops has been a poorly recognized obstacle to the application of sound agroecological practices in som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hybrid crops in inherently hostile environments forces increased managerial and economic expenditures. Selection of ecologically harmonious crops exploits, rather than opposes natural forces. Based in part on US-AID funded research, we have identified three crops suitable for temperate/tropical cultivation. Amaranthus is recognized in Asi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as a food crop that can be grown as a leafy vegetable or as a seed grain in mixed croppings. It does well under a wide variety of conditions using established cultural methods. It is nutritious and highly palatable and, in many areas, is well recognized in the market place. Prosopis species (mesquite) leguminous trees occur worldwid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s phreatophytes, they are resistant to drought and high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produce abundant yields of edible beanlike pods. Using the beans from the tree, a variety of attractive, marketable food products have been prepared. We have also identified intermediate wheat-grass, a perennial relative of wheat, as an ec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attractive alternate crop. It is already a well-established range crop; grown for seed, it becomes a useful grain intercrop. The wholegrain or endosperm mill fractions make excellent tasting, appetizing and attractive baked products. Ongoing agronomic studies indicate it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balancing ecologically unstable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