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2年秦皇岛市夏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暴雨洪涝、地质灾害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航运等带来严重损失。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6~11月秦皇岛异常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1月连续6个月降水偏多,为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唯一年份;11月全市降水偏多5倍以上,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7下8上区域性暴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尤其8月3~4日受台风“达维”影响,出现了近50 a最大洪涝。在分析降水异常基础上,对引起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福州市主城区1988年和2008年的TM影像为基础,对福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88-2008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剧增,导致不透水层的大面积增加.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分析表明,主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洪水的产流、汇流过程及河网水系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州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城市洪涝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洪涝弹性有较大差别,苏州城市洪涝弹性最强,常州最弱;同一城市的洪涝弹性在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总体上,苏州和无锡城市洪涝弹性呈上升趋势,而常州呈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对三个城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区防洪规划与弹性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人口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省1990年至2003年人口产业结构及环境污染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人口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影响污染物排放量的人口产业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气候变化备受全球关注.从人口角度研究气候变化可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气候的人口因素,对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安市近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可知,西安市气温与全球气候变化一样,有变暖的趋势,且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通过二次项拟合分析西安市气温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得出总人口数量与气温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西安市199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就业人数、第二产业人数、家庭户数以及反映人口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二产业人数与气温的关联度最高,为0.8163;总家庭户数与气温的关联度次之,为0.7289.灰色关联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人口结构与气候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机理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要素,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对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综合运用灰色、阻滞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回归分析四种数学模型对青海省2013--2030年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青海省总人口将继续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年平均人口增长率8.77‰,2020年青海省年末常住人口将达到621.11万人,2030年将达到676.25万人.针对青海省的省情和人口发展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着重对1989-2005年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重心接近几何中心,人口重心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明显,其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建国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了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对城乡人口空间布局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建国以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人口布局演变加快,说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人口布局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阐释历史街区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问题。通过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据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借鉴国内外历史古城旅游利用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客相融”模式和“低密高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历史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保护得较好的历史街区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总结和阐述历史街区内涵、历史街区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对长春市6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洪涝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夏天,一个令中国人民难忘的盛夏。中国大地上洪水肆虐,特别是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水灾,给沿岸各省区乃至全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估计。在军民团结一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排除各种险情,制服洪魔,夺取抗洪抢险胜利的同时,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平民百姓,都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会向自己的儿女如此示威?长江怎么了?是不是我们忽视了她?是不是我们虐待了她?中国因其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洪涝灾害几乎年年有之,但今年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长时间超警戒水位及历史最高水位。洪涝如此之凶,…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对全省近10年的土地资源、粮食生产及人口增长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对2005-2020年全省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分别进行了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精确度,取各种预测方法的平均值。根据安徽省情将其划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档生活标准,分别探讨了预测期内安徽省土地承载力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全省发展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14.
以个体生活资源基本需求为计算单位,探讨陕西生态总资源承载人口能力,预测陕西人口发展与生态资源的关系。根据本文给出的计算方式,陕西耕地资源与人口数量35年后基本饱和;草场资源严重超载畜牧,人均草场资源远低于实际需求;森林资源已经供不应求;水资源对于人口数量严重紧缺,渭河水质污染严重。面对这一现实,陕西需要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土地综合管理;提高草原保护意识,加大草原建设力度;依法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扩大用材林营造面积;加强节约用水意识,充分保护和合理开发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涵义,构建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等相关数理模型对2000—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时空耦合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均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则快于经济发展;在2014年江苏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选取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最近的安徽省滁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1978-2007年间有关工业和人口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在实证基础上定量研究了滁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选取多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因子,综合分析了滁州市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的城市化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滁州市的地域和社会经济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以期实现滁州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咸宁市咸安区耕地资源变化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减少是咸宁市咸安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分析1949~2000年咸安区耕地变化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近10年来引起该区耕地变化的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政策等,并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及建立耕地流转制度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人口地理数据库,使用密度分析法、重心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1990—2012年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减分布格局,皖北地区人口密度呈增加趋势,皖南人口密度相对稳定,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20年来人口重心从长丰县沿西北方向移动到寿县境内。全省各县(市)人口密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以人口普查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000—2010年安徽省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和耕地资源的空间变化格局,采用空间耦合度模型衡量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空间耦合发展,结合安徽省潜山县实地调研情况,揭示人口流动对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超过90%的县市流出人口呈增加趋势,流出人口量大且增加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集中的安徽省北部与中部地区;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从以强解耦关系为主转变为以负解耦关系为主,人口—耕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但通过潜山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土地流转率低致使部分耕地资源被撂荒。研究结果警示,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出问题应加快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的基础上,把河南焦作地区设为研究区域,依据耕地资源、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的历史状况,运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研究区域未来3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可能变化过程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研究表明: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以何种发展情景及人口消费水平,焦作地区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均为富载状态,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②本区域在理想情景与适中情景发展模式下,耕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均能超过现在的承载能力;③从模拟结果看,理想情景为最优方案,但考虑到研究区域的现状发展水平,适中情景发展模式可能更具操作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